
0人評分過此書
突破國別視角,穿越歷史邊界
從互動中見證文化之交織,探索亞洲的聯繫與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國別史研究已經愈顯局限,難以涵蓋亞洲各國之間複雜的歷史互動。過去,學者們多聚焦於單一國家,忽視了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與影響。亞洲各國的歷史脈絡交錯,正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突破舊有框架,拓展新的視野。
然而,這樣的突破並非易事。面對多樣的文化背景、語言差異與立場分歧,歷史研究也需要新的視角,來理解多國間的聯繫與匯流。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正是由此而生。本書由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精心編寫,以四個單元十三講,探討亞洲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並深入分析東部亞洲海域的歷史互動。本書強調從區域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出發,理解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國在東亞近世歷史上的位置、文化交流與互動如何塑造今日的亞洲,也從中反思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葛兆光教授以深厚之功底、獨到之見解,不僅為歷史研究開闢新的線索與道路,更為讀者提供了具體指引。
從互動中見證文化之交織,探索亞洲的聯繫與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國別史研究已經愈顯局限,難以涵蓋亞洲各國之間複雜的歷史互動。過去,學者們多聚焦於單一國家,忽視了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與影響。亞洲各國的歷史脈絡交錯,正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突破舊有框架,拓展新的視野。
然而,這樣的突破並非易事。面對多樣的文化背景、語言差異與立場分歧,歷史研究也需要新的視角,來理解多國間的聯繫與匯流。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正是由此而生。本書由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精心編寫,以四個單元十三講,探討亞洲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並深入分析東部亞洲海域的歷史互動。本書強調從區域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出發,理解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國在東亞近世歷史上的位置、文化交流與互動如何塑造今日的亞洲,也從中反思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葛兆光教授以深厚之功底、獨到之見解,不僅為歷史研究開闢新的線索與道路,更為讀者提供了具體指引。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自序
- 目錄
- 開場白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要旨
-
第一單元 亞洲史/東部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
問題:亞洲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可能嗎?
-
第一講 從「元寇/蒙古襲來」事件說起
-
引言:同一個歷史事件,在不同的區域、角度和影響
-
一、「元寇/蒙古襲來」的前前後後
-
二、「蒙古襲來」及其對東北亞諸國的直接衝擊
-
三、「元寇」事件的歷史意義:世界史的開端?
-
-
第二講 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
引言:不要畫地為牢:把中國放進亞洲
-
一、「亞洲」或「東部亞洲」,憑什麼成為一個歷史世界?
-
二、所謂亞洲或東部亞洲海域:它與歐洲的不同歷史與文明
-
三、近世東部亞洲海域:幾個故事
-
四、超越國境:交錯與糾纏的區域史
-
-
第三講 亞洲/東部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
引言:二十世紀九〇年代以來歷史學的變化趨勢
-
一、仍然是歷史、考古與語言:亞洲史研究在中國
-
二、物品:物質文化史的途徑
-
三、人物:族群與文化融合的歷史
-
四、書籍:圖書中的亞洲史
-
五、事件:涉及亞洲不同國家的歷史事件研究
-
-
討論:文獻、歷史和語言
-
建議閱讀論著
-
-
第二單元 亞洲史的學術史: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與中國的亞洲史研究
-
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學術史?亞洲研究與日本東洋學的興起
-
第一講 從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到亞洲史研究
-
引言:趨向現代:明治以來的東洋學
-
一、何為東洋?明治、大正時代日本對中國周邊之研究
-
二、「與歐人爭勝」:歐洲東方學之刺激
-
三、「有如國土」:明治、大正時代日本的侵略野心與學術取向之關係
-
四、明治、大正時代:東洋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日本學者
-
五、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諸領域所受日本之影響
-
-
第二講 個案:近代東西學術中之南中國海及東南亞研究
-
引言:關於環南海或東南亞的歷史研究
-
一、東西學術史上的「南海」
-
二、法國東方學家的南海研究:以費琅、馬司帛羅和伯希和為例
-
三、日本東洋學家的南海研究:以藤田豐八和石田幹之助兩部著作為中心
-
四、東西學術影響下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界:以馮承鈞為例
-
五、「南海」:歷史課題與政治問題
-
六、有關南海的歷史文獻,以及《塞爾登地圖》
-
-
討論:通向亞洲史或東部亞洲史的途徑
-
建議閱讀論著
-
-
第三單元 環東海南海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十五世紀以後的東部亞洲海域史
-
問題:為什麼十五世紀之後,要談論「東部亞洲海域」?
-
第一講 蒙古時代以後:東部亞洲海域史的一個關鍵時代(一三六八–一四二〇)
-
引言:歷史的「關鍵時期」
-
一、妥協:亞洲東部局勢的暫時穩定(一三六八–一四○五)
-
二、對峙:東部亞洲國際秩序的一段曲折(一四○三–一四一九)
-
三、衝突:「應永外寇」或「己亥東征」(一四一九)
-
四、再平衡:朝鮮通信使出使日本(一四一九–一四二○年及以後)
-
五、小結:蒙古時代之後的東部亞洲海域
-
-
第二講 十五至十九世紀的環東海南海海域
-
引言:從一部文獻與一幅地圖說起
-
一、「蒙古時代」之後:東部亞洲海域成為一個歷史世界
-
二、海道超越了陸路:十五世紀後歷史重心從西北轉向東南
-
三、自西徂東:東部亞洲海域的秩序在十九世紀面臨挑戰
-
四、小結:對「中央歐亞」與「東亞」概念的反省:重提環東海南海海域研究之必要
-
-
討論:有關「東部亞洲海域」,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
建議閱讀論著
-
-
第四單元 域外有關近世東部亞洲的歷史文獻舉例
-
問題:就算你研究中國史,是否中國史料就已足夠?
-
第一講 攬鏡自鑒:為什麼要關注這些域外史料?
-
引言:為什麼有關中國的域外史料開始引起注意?
-
一、域外史料的意義:舉幾個例子
-
二、域外史料的意義(續):繼續舉例說明
-
三、為什麼中國學界對此關注不夠?
-
四、現代學術變化可能的又一波?
-
-
第二講 有關東部亞洲與中國的日本文獻舉例
-
引言:且向東瀛尋逸史?
-
一、《華夷變態》
-
二、《唐通事會所日錄》【附:《清俗紀聞》】
-
三、《通航一覽》
-
四、《善鄰國寶記》
-
五、《入明記》
-
【附說:明清中國有關日本的文獻舉例】
-
-
第三講 有關東亞與中國的朝鮮史料舉例
-
引言:最近的「鄰居」,最「漢」的文獻
-
一、《韓國文集叢刊》
-
二、《承政院日記》及《同文彙考》
-
三、《通文館志》
-
【附說:明清中國有關朝鮮的文獻舉例】
-
-
第四講 有關朝鮮與日本之間交往的漢文通信使文獻
-
引言:什麼是「通信使」?日朝之間的往來
-
一、朝鮮通信使的三類使命:修好睦鄰、刺探情報、弔喪慶賀
-
二、通信使的影響:東亞文化的交流
-
三、現存朝鮮通信使文獻:兩種叢刊與《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
-
-
第五講 有關琉球的漢文文獻
-
引言:十五、十六世紀亞洲東部海上貿易的中心
-
一、古琉球.琉球王國.納入日本:琉球歷史的簡介
-
二、《歷代寶案》
-
三、明清中國有關琉球歷史的文獻
-
四、注意朝鮮文獻中的琉球
-
-
第六講 有關越南與中國的漢文史料舉例
-
引言:通過北寇敘述塑造認同:越南的歷史文獻
-
一、掙脫中原王朝的羈縻與控制:安南的獨立史
-
二、《大越史記全書》的歷史書寫
-
三、其他史料:碑銘以及北使或燕行文獻
-
-
討論:從各種漢文文獻中看東亞的歷史
-
- 課程總結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