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佛教建國信仰與佛教造像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7176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內容談論兩種大乘佛教的建國信仰:一是貴霜王朝於1世紀後半葉在犍陀羅奠立的佛教建國信仰,二是龍樹在2世紀中期左右於南印度奠立的佛教建國信仰。這兩種大乘佛教政治傳統同時運用文字(經典)和藝術形象來推廣信仰,因此,本書也探討大乘佛教經典及佛教造像,如何與這兩種政治傳統交織發展。

以往學術界對佛教建國信仰鮮有討論,這是古正美教授投入這個領域的原因之一。透過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她發現,上述兩種政治傳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她也指出,大乘佛教自在歷史上崛起之時,便具有政治信仰的個性,而這是古代印度發展的佛教不曾見過之特質。大乘佛教因此可說是中亞文化影響的情況下形成的新佛教傳統。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次
  • 圖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大乘佛教建國信仰的奠立者——貴霜王丘就卻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中文史料、中譯大乘佛教經典及丘就卻鑄造錢幣所載的丘就卻建國及奠立佛教建國信仰的信息及證據
      • 一、中國史書所載的丘就卻建立貴霜王朝的情形
      • 二、丘就卻與大夏王尼彌陀羅的關係及尼彌陀羅的政治活動
      • 三、丘就卻在錢幣上所表達的佛教轉輪王及法王形象
      • 四、中譯大乘經典所載的丘就卻轉輪王形象及大菩薩形象
    • 第三節 丘就卻的葬塔——「法王塔」
      • 一、「法王塔」出土銀卷片上〈造塔記〉所書寫的銘文
      • 二、「法王塔」——丘就卻的葬塔
      • 三、丘就卻為何會死於達夏西拉?
      • 四、月光菩薩的故事
      • 五、「法王塔」銀卷片記載的被祝福的貴霜王
      • 六、希爾卡普城的毀滅
    • 第四節 《道行般若經》所載的「佛教建國信仰」的內容及方法
      • 一、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行法
      • 二、「檀波羅蜜」行法或二施並作的建國方法
      • 三、丘就卻由「二施行法」發展出來的各種供養行法
      • 四、《道行般若經》所載的十戒行法及其發展
    • 第五節 結論
  • 第三章 貴霜佛教建國信仰的發展者迦尼色迦第一及胡為色迦王
    • 第一節 迦尼色迦第一發展佛教轉輪王建國信仰的情況
      • 一、迦尼色迦第一鑄造的佛教轉輪王像錢幣
      • 二、中文佛教文獻及出土銘文所載的迦尼色迦第一發展佛教建國信仰的情形
    • 第二節 胡為色迦王發展佛教建國信仰的情形
      • 一、胡為色迦王用錢幣流通的佛教轉輪王像
      • 二、胡為色迦時代犍陀羅依據《悲華經.大施品》製作的佛教轉輪王像
      • 三、學者研究拉后 572 號及 1135 號石雕造像及呈交腳坐相的人物造像情形
    • 第三節 結論
  • 第四章 佛教支提信仰的奠立者——龍樹菩薩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龍樹與娑多婆訶王
      • 一、龍樹的政治理想
      • 二、佛教文獻及銘文所載的喬達彌子.禪陀迦
      • 三、龍樹發展支提信仰的時間
      • 四、喬達彌子.禪陀迦不是印度教徒
    • 第三節 龍樹於「憍薩羅國」發展支提信仰 的情形
      • 一、龍樹與娑多婆訶王在黑蜂山發展支提信仰的情形
      • 二、大眾部支提派或制多山派的成立及活動情形
    • 第四節 案達羅國:馱那羯礫迦國及阿瑪拉 瓦底大支提
      • 一、娑多婆訶王朝都城馱那羯礫迦國的地理位置
      • 二、娑多婆訶王國及阿瑪拉瓦底大支提出現在佛經的意義
    • 第五節 龍樹的支提信仰著作
      • 一、龍樹的《寶行王正論》
      • 二、《普賢菩薩說證明經》的信仰性質及內容
    • 第六節 結論
  • 第五章 龍樹與阿瑪拉瓦底大支提的建築及造像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阿瑪拉瓦底大支提的建築結構及建築特色
      • 一、阿瑪拉瓦底大支提的建築結構
      • 二、阿瑪拉瓦底大支提的建築特色
    • 第三節 學者研究阿瑪拉瓦底大支提的問題
      • 一、學者所了解的大支提建造性質
      • 二、學者定年大支提的問題
    • 第四節 阿瑪拉瓦底大支提的造像內容
      • 一、依據《證明經》製作的彌勒佛坐支提下生的造像
      • 二、大支提所造的轉輪王造像
      • 三、依據「待至慈氏」信仰所造的造像
      • 四、依據《證明經》所造的其他大支提造像
    • 第五節 結論
  • 第六章 山崎大塔的支提信仰造像
    • 第一節 學者研究山崎大塔的問題及筆者的研究方法
    • 第二節 山崎大塔的地理位置、建造時間及造像內容
      • 一、山崎大塔的地理位置及建造時間
      • 二、山崎大塔的建造性質及造像
      • 三、山崎大塔的造像內容及造像特徵
    • 第三節 早期記載功德天女神信仰的文獻 和史料
      • 一、功德天女神信仰在大乘佛經及歷史上被記載的情形
      • 二、山崎大塔的功德天女神造像
    • 第四節 因陀羅跋摩第二的佛教信仰及 佛王形象
      • 一、目前學者所了解的因陀羅跋摩第二的佛教發展性質及內容
      • 二、因陀羅跋摩第二的世間主或佛王形象
    • 第五節 因陀羅跋摩第二的功德天女神 信仰及造像
      • 一、因陀羅跋摩第二的功德天女神信仰及造像
      • 二、因陀羅跋摩第二建造大寺的功用
    • 第六節 結論
  • 第七章 犍陀羅的支提信仰性質及造像
    • 第一節 犍陀羅的支提信仰造像內容
      • 一、犍陀羅的支提信仰造像
      • 二、犍陀羅製作的彌勒佛下生大像
      • 三、犍陀羅造手足寶相輪的造像
      • 四、犍陀羅造彌勒佛「轉法輪像」及「轉三法輪像」
      • 五、犍陀羅造「一組三尊彌勒佛像」
    • 第二節 犍陀羅造「彌勒一組三尊像」
      • 一、犍陀羅造「彌勒一組三尊像」及其擴大版的造像
      • 二、梁代造「彌勒一組三尊像」的擴大版造像及梁代的其他造像
      • 三、梁代文獻所載的梁武帝彌勒佛王形象
      • 四、梁武帝製作的阿育王像
    • 第三節 犍陀羅的其他支提信仰造像
      • 一、佛誕圖、降魔像及涅槃圖
    • 第四節 犍陀羅及北涼石塔的七佛一轉輪王 的造像及犍陀羅的彌勒佛王造像
      • 一、犍陀羅的七佛一轉輪王的造像
      • 二、北涼石塔的「七佛一轉輪王」造像
      • 三、犍陀羅的彌勒佛王造像
    • 第五節 犍陀羅製作的支提信仰其他造像
      • 一、犍陀羅製作的金翅鳥及獅子等像
    • 第六節 結論
  • 第八章 新疆克孜爾石窟的支提信仰造像特色及其影響
    • 第一節 克孜爾石窟的地理位置及其建造 時間
      • 一、宿白的克孜爾石窟分期及分類說
      • 二、克孜爾石窟的開窟及造像特色
    • 第二節 克孜爾石窟善於利用石窟壁面或 空間造像的例子
      • 一、彌勒佛自空中下生為轉輪王的造像
      • 二、克孜爾石窟的彌勒降魔變
      • 三、克孜爾石窟「釋迦涅槃後」及「彌勒正身下」此二《證明經》經句的造像
    • 第三節 印度製作四相圖、八相圖及彌勒 降魔像的情形
      • 一、四相圖及八相圖的製作性質及內容
      • 二、印度製作彌勒降魔像的情形
    • 第四節 克孜爾石窟製作的彌勒佛王新像 在亞洲各地發展的情形
    • 第五節 克孜爾石窟的其他支提信仰造像 ——千佛造像
    • 第六節 結論
  • 第九章 《入法界品》的支提信仰性質及造像
    • 第一節 《入法界品》的中文翻譯及其 信仰內容
      • 一、《入法界品》的中文翻譯情形
      • 二、《入法界品》與龍樹奠立的支提信仰的關聯性
    • 第二節 《入法界品》的信仰內容及經義
      • 一、《入法界品》所載的佛教轉輪王建國信仰
      • 二、《入法界品》所載的菩薩佛王建國信仰
      • 三、《入法界品》所載的佛的佛王建國信仰
      • 四、《入法界品》所載的毘盧遮那佛王建國信仰
      • 五、「普賢行願」的定義
      • 六、《入法界品》的密教化證據
    • 第三節 亞洲地區發展《入法界品》佛王 信仰的情形
      • 一、古代于闐發展《入法界品》佛王信仰的內容及其造像情形
      • 二、中國早期發展《入法界品》佛王信仰的情形
      • 三、印尼中爪哇婆羅浮屠的建築與造像
    • 第四節 結論
  • 第十章 中國北涼發展支提信仰的證據——涼州瑞像與敦煌的白衣佛像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北涼發展的兩種佛教建國信仰內容 及造像
      • 一、北涼使用的貴霜佛教建國信仰內容及造像法
      • 二、北涼使用的支提信仰內容及造像法
    • 第三節 金塔寺東、西窟中心柱的造像
    • 第四節 北涼敦煌莫 254 窟及莫 259 窟的 建造性質及造像內容
      • 一、北涼莫 254 窟中心柱的造像設計方法及設計者——曇無讖
      • 二、北涼莫 254 窟的「轉化」造像
      • 三、北涼莫 259 的「轉化」造像
    • 第五節 莫 254 窟「白衣彌勒佛像」或 「白衣佛像」的製作背景及造像意義
      • 一、沮渠蒙遜行「受菩薩戒儀式」的活動及其意義
      • 二、蒙遜的「白衣彌勒佛王」形象
      • 三、沮渠安周所造的〈造佛寺碑〉
      • 四、北涼在敦煌製作的「白衣佛像」
      • 五、「涼州瑞像」名之所由
      • 六、北涼之後製作的「新式白衣佛像」
      • 七、「涼州瑞像」在歷史上的造像變化情形
    • 第六節 北涼的「末法信仰」
    • 第七節 結論
  • 第十一章 總結
  • 後記
  • 編後記
  • 徵引書目
  • 索引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