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高效學習者都在用的科學思維:從笛卡爾、達爾文、愛因斯坦等18位科學家,培養屬於天才的思考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16855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愛因斯坦小時候為什麼成績不好?
  ◎讓達爾文「叛逃」神學之門的契機是什麼?
  ◎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建中畢業,但也沒考上臺灣大學!

  從笛卡爾、達爾文、愛因斯坦等18位科學家,
  一步步探究屬於天才的思考。

  「物理之於數學,好比性愛之於手淫。」
  ──最頑皮的物理學天才理查·費曼

  ▪學生也許不能理解我想回答的內容,或者我所要考慮的更精確的東西,但是他們提出的與之有關的某個問題啟發了我,而僅靠自己是不容易得到這種啟示的。
  ▪普林斯論的天才教授們似乎有各種機會去做某些事情,但是不可能經常產生新思想。我相信在這樣的情形下,一種自疚和壓抑會折磨你,使你開始為自己的思想沒有任何新意而焦急,你感到什麼事情也沒做,什麼也想不出來。

  「富有懷疑態度,這對科學家是有利的。」
  ──顛覆神創論的演化論提出者達爾文

  ▪我從少年初期開始,就抱有極其強烈的願望,想把一切事物分門別類,歸納到某些一般的法則中去。所有這些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培養出我的一種耐心,使我能夠對任何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頑強的思考。
  ▪我對於別人的指示,並不輕易聽信,盲目遵從。我始終不變地努力保持自己思想的自由,其範圍可使我在一見到事實明顯地相反於我深愛的任何假說時,馬上就放棄這個假說(而且我對於每個專題,總是忍不住想要建立一個假說)。

  「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
  ──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在學校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結果中的樂趣,以及對這些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
  ▪人們必須防止把習慣意義上的成功作為人生目標向年輕人宣傳。因為一個獲得成功的人從他人那裡所取得的,總是無可比擬地超過他對他們的貢獻。

  「即使已經發現有失敗的可能時,也應該繼續下去。」
  ──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湯川秀樹

  ▪絕不能說因為堅持己見就能作出貢獻,不管怎樣堅持己見仍舊未能作出貢獻的人也的確是有的。我認為,堅持己見確實是必要的條件,但它也確實不是充分的條件。
  ▪記憶力非常好、在學校成績優秀的人,出了校門之後,一向無所建樹,就是成為專家也未能做出什麼獨創成果的也大有人在。
  ▪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強,但自己提不出獨創性觀點,這種類型的人也是司空見慣的,但是,記憶力和理解力是發揮創造性的必要基礎,這是人所共知的。
  • 第1章 學習模式借鑑一—自己設計未來
    • 1.1 離神越來越遠的巴夫洛夫
      • 1.1.1 世界上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1.1.2 能言善辯
      • 1.1.3 巴夫洛夫:《給年輕人的一封信》
    • 1.2 兩次諾貝爾獎得主鮑林
      • 1.2.1 是物理學家還是生物學家
      • 1.2.2 礦石迷
      • 1.2.3《20世紀的科學怪傑—鮑林》一書的前言
    • 1.3 倫琴從小就任性
      • 1.3.1 世界上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 1.3.2 勒令退學
      • 1.3.3 倫琴:《科學家:名副其實的理想家》—就任符茲堡大學校長時的演講
    • 1.4 受神話故事「引導」的克里克
      • 1.4.1 DNA
      • 1.4.2 「女人」真的存在嗎?
      • 1.4.3 華生和克里克
    • 1.5 大家「公認」的天才胚子薛丁格
      • 1.5.1 量子力學第一人
      • 1.5.2「老師,您真的相信嗎?」
      • 1.5.3 薛丁格:《科學思想泛論》
    • 1.6 讓「幻想」飛越空間的愛因斯坦
      • 1.6.1 得到諾貝爾獎不是因為相對論
      • 1.6.2 「你提出的問題經常使我心神不寧」
      • 1.6.3 愛因斯坦:《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
  • 第2章 學習模式借鑑之二—明師指路
    • 2.1 酷愛大自然的達爾文
      • 2.1.1 適者生存
      • 2.1.2 他「吃」蟲子
      • 2.1.3 達爾文:《對我智力的評估》
    • 2.2 受博士指導的國中生:玻恩
      • 2.2.1 最早建立了量子力學體系
      • 2.2.2 戀愛的失敗者
      • 2.2.3 玻恩:《原子時代的發展及其本質》
    • 2.3 與父親一同下班回家的費米
      • 2.3.1 李政道、楊振寧的指導教授
      • 2.3.2 哥哥的意外離去
      • 2.3.3 馮.卡門:《波耳、費米、愛因斯坦印象》
    • 2.4 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兒
      • 2.4.1 笛卡兒座標系
      • 2.4.2 「我的小哲學家」
      • 2.4.3 笛卡兒:《方法導論》
    • 2.5 從不拘泥於教科書的費曼
      • 2.5.1 「挑戰者」號失事的原因
      • 2.5.2「女人味的男人」
      • 2.5.3 費曼:《教授的尊嚴》
    • 2.6 師出名門的李政道
      • 2.6.1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 2.6.2 家裡人叫他「三糊塗」
      • 2.6.3 李政道:《科學的發展—從古代中國到現在》
  • 第3章 學習模式借鑑之三—肥沃的土壤
    • 3.1 不斷與哥哥競爭的海森堡
      • 3.1.1「測不準原理」
      • 3.1.2 「玩得很瀟灑,卻能輕易取得好成績」
      • 3.1.3 海森堡:《物理學和哲學》第一章 老傳統和新傳統
    • 3.2 一生都有朋友的波耳
      • 3.2.1 哥本哈根學派
      • 3.2.2 參加奧林匹克足球賽
      • 3.2.3 波耳:《人類知識的統一性》
    • 3.3「學,而後知不足」的丁肇中
      • 3.3.1 丁粒子
      • 3.3.2「我要探索自然的奧祕!」
      • 3.3.3 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 3.4 興趣廣泛的奧斯特瓦爾德
      • 3.4.1《物理化學》的創始人
      • 3.4.2 從煙火到火箭
      • 3.4.3 奧斯特瓦爾德:《我如何成了化學家》
    • 3.5 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湯川秀樹
      • 3.5.1 發現介子力
      • 3.5.2 同學們叫他「權兵衛」
      • 3.5.3 湯川秀樹:《科學家的創造性》
    • 3.6 歷史永遠不會忘卻的科學家諾貝爾
      • 3.6.1 艱難的成才之路
      • 3.6.2 勇敢者的事業
      • 3.6.3 流芳百世的遺願
      • 3.6.4 諾貝爾:《關於設立諾貝爾獎的遺囑》—擬定時間為1895年11月27日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