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9863500322_1
臺灣如何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戰後又為何走向「光復」,而非「獨立」?本書以史家的眼光提出最精到的說明。
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
本書是第一部對日治臺灣後期的戰時社會與政治,作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之作。作者近藤正己教授不取前人慣常從日本帝國主義軍事失敗的角度,而是從「殖民地本身」的視角探討日本殖民統治的崩潰。本書指出,戰時的「總力戰」(總體戰)體制對殖民地臺灣的全面動員,是殖民統治崩潰的重要因素。
全書分為兩部(上、下冊),共十章,含圖表107個。第一部「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第1章至第6章),論述臺灣自1930年代捲入總力戰體制的過程:臺灣軍部勢力抬頭、總督府南進,以及殖民政府如何從「人心」動員開始,把「人力與人命」驅至戰場,最後皇民化運動導致「殖民地主義的終結」。第二部「臺灣光復運動的展開」(第7章至第10章),則轉向追蹤在中國的臺灣人抗日政治勢力──臺灣義勇隊、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臺灣革命同盟會,以及其重要人物如宋斐如、李友邦、翁俊明……,以了解為何臺灣在殖民地崩潰時,是走向「光復」而非「獨立」。作者在全書之兩部分別從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戰時統治,以及臺灣人在中國進行的抗日運動這兩個深具歷史意義的面向,探究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崩潰的完整樣貌。
豐富史料的運用,為本書另一特點。書中使用的第一手檔案文獻、公私文書,極為全面且多元,諸如日本內務省、外務省、臺灣總督府的各類檔案與文書,戶籍簿,中日文雜誌、報紙,相關人的日記、當事人訪談紀錄……綜觀全書,本書既有宏觀理論建構,亦有微觀精采描述,其詮釋觀點建立在紮實深厚的史料基礎之上。
閱讀本書,讀者定可感受到作者細究人事物的來龍去脈及其運用史料的細膩功力。特別是論及皇民化運動部分,揭示殖民政府是如何執行集體移住、改姓名、待遇改善、精神教化、軍夫動員等措施,以及其過程及成效,使讀者得以全面了解日本的皇民化措施,對臺灣當時及其後來所帶來的廣大影響。
本書的日文版自1996年出版後,就因其分析觀點與方法論一向為學界所重視,迄今仍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代表著作,為臺日雙方學術界設下深具指標意義的標竿。有評者認為,在此研究議題上,尚未有「新的研究超過本書」,當為篤論!
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
本書是第一部對日治臺灣後期的戰時社會與政治,作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之作。作者近藤正己教授不取前人慣常從日本帝國主義軍事失敗的角度,而是從「殖民地本身」的視角探討日本殖民統治的崩潰。本書指出,戰時的「總力戰」(總體戰)體制對殖民地臺灣的全面動員,是殖民統治崩潰的重要因素。
全書分為兩部(上、下冊),共十章,含圖表107個。第一部「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第1章至第6章),論述臺灣自1930年代捲入總力戰體制的過程:臺灣軍部勢力抬頭、總督府南進,以及殖民政府如何從「人心」動員開始,把「人力與人命」驅至戰場,最後皇民化運動導致「殖民地主義的終結」。第二部「臺灣光復運動的展開」(第7章至第10章),則轉向追蹤在中國的臺灣人抗日政治勢力──臺灣義勇隊、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臺灣革命同盟會,以及其重要人物如宋斐如、李友邦、翁俊明……,以了解為何臺灣在殖民地崩潰時,是走向「光復」而非「獨立」。作者在全書之兩部分別從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戰時統治,以及臺灣人在中國進行的抗日運動這兩個深具歷史意義的面向,探究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崩潰的完整樣貌。
豐富史料的運用,為本書另一特點。書中使用的第一手檔案文獻、公私文書,極為全面且多元,諸如日本內務省、外務省、臺灣總督府的各類檔案與文書,戶籍簿,中日文雜誌、報紙,相關人的日記、當事人訪談紀錄……綜觀全書,本書既有宏觀理論建構,亦有微觀精采描述,其詮釋觀點建立在紮實深厚的史料基礎之上。
閱讀本書,讀者定可感受到作者細究人事物的來龍去脈及其運用史料的細膩功力。特別是論及皇民化運動部分,揭示殖民政府是如何執行集體移住、改姓名、待遇改善、精神教化、軍夫動員等措施,以及其過程及成效,使讀者得以全面了解日本的皇民化措施,對臺灣當時及其後來所帶來的廣大影響。
本書的日文版自1996年出版後,就因其分析觀點與方法論一向為學界所重視,迄今仍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代表著作,為臺日雙方學術界設下深具指標意義的標竿。有評者認為,在此研究議題上,尚未有「新的研究超過本書」,當為篤論!
- 中文版序/近藤正己
-
序論
-
一、課題的設定與方法
-
二、關於史料
-
-
第一部 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
-
第一章 軍事勢力釀成的戰時體制
-
第一節 臺灣軍部勢力的抬頭
-
第二節 臺灣軍的總力戰準備
-
第三節 殖民地的兵役問題
-
第四節 轉變為外征軍的臺灣軍與兵役賦課
-
-
第二章 臺灣總督府的「南進」
-
第一節 「大正南進期」與臺灣籍民
-
第二節 復活的「南進」構想
-
第三節 「南支」政策的形成
-
第四節 「南洋」政策的形成
-
第五節 戰爭下總督府的「南進」
-
-
第三章 人心的動員
-
第一節 地方制度修正的意圖
-
第二節 異民族教化的方針與方法
-
第三節 「皇民化」政策的形成
-
第四節 洶湧的同化浪潮與臺灣人
-
第五節 地方接納「皇民化」政策的機制
-
第六節 臺灣人對「皇民化」政策的應對
-
第七節 走向地緣、血緣關係的解體
-
-
第四章 對原住民的「皇民化」政策
-
第一節 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方針
-
第二節 土地圈地和居留地的「集體移住」
-
第三節 從武力至教化
-
第四節 總力戰下的「理蕃」政策
-
第五節 原住民的改姓名
-
第六節 改姓名與兵士
-
-
第五章 人力和人命的動員
-
第一節 中日戰爭下的軍夫動員與規避徵用
-
第二節 戰爭動員體制的確立
-
第三節 漢民族的動員
-
第四節 原住民的動員
-
-
第六章 殖民地主義的終結
-
第一節 內外地行政的一元化
-
第二節 小磯內閣的「待遇改善」政策
-
第三節 臺灣總督府的「待遇改善」
-
第四節 日本殖民地主義的同化結構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