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解纏足、新式教育、高等女學校……
從新女性的誕生,追溯台灣社會近代化的變動過程
所謂「新女性」,是出現於1920年前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女性們所被賦予的稱謂。她們是脫離纏足的舊慣,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一群,主要是高等女校畢業生構成的集團。
本書乃透過女性角色的變化,企圖重新啟問日本對台灣統治的社會史意義。同時以「新女性」世代的誕生過程及其社會定位為對象,具體進行分析;並透過1895至1945年日治時期新女性的形成,考察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依此,本書將避免單以台灣女性為對象的通史性敘述,而是以新女性為主體所開展的殖民社會結構變動為直接研究對象。
作者並著重殖民地的台灣新女性,如何在帝國政府的統治權力,與台灣社會的家族倫理複雜交錯中生長,且透過文獻資料勾勒出殖民地台灣的社會斷面。
從新女性的誕生,追溯台灣社會近代化的變動過程
所謂「新女性」,是出現於1920年前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女性們所被賦予的稱謂。她們是脫離纏足的舊慣,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一群,主要是高等女校畢業生構成的集團。
本書乃透過女性角色的變化,企圖重新啟問日本對台灣統治的社會史意義。同時以「新女性」世代的誕生過程及其社會定位為對象,具體進行分析;並透過1895至1945年日治時期新女性的形成,考察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依此,本書將避免單以台灣女性為對象的通史性敘述,而是以新女性為主體所開展的殖民社會結構變動為直接研究對象。
作者並著重殖民地的台灣新女性,如何在帝國政府的統治權力,與台灣社會的家族倫理複雜交錯中生長,且透過文獻資料勾勒出殖民地台灣的社會斷面。
- 蘭心慧質美韶容:台灣近代「女學生」/「新女性」的誕生/吳佩珍
- 謝辭/吳佩珍
- 中文版序
- 中文版凡例
-
序章 台灣女性史的再建構
-
問題之所在
-
台灣女性史的研究方法
-
本書的課題與意義
-
本書構成
-
-
第一部 「新女性」的形成
-
第一章 解纏足運動
-
台灣的纏足狀況
-
統治者所見的解纏足
-
仕紳階層所見的解纏足
-
新女性形象的見聞
-
改造作業
-
解纏足論中的新女性形象
-
從女性一方所見的解纏足
-
-
第二章 殖民地女子教育的展開
-
日本統治當局的殖民地女子教育觀
-
台灣家庭的女子教育觀
-
國語的重要性
-
固有色彩的比例
-
發展的被動性與極限
-
入學後女性的變化
-
-
第三章 「新女性」的誕生
-
統治者的女子教育方針轉換
-
台灣社會的女子教育觀變化
-
女子教育世代的誕生
-
-
-
第二部 「新女性」的定位
-
第四章 婚姻模式的轉變
-
戀愛結婚論的登場
-
戀愛結婚論的基本構圖
-
戀愛成為社會問題
-
新婚姻模式的形成
-
-
第五章 社會運動參與的限制
-
新女性爭奪戰
-
組織化的嘗試:彰化婦女共勵會
-
「保守—改革」的對立:彰化戀愛事件(一)
-
「協力—抵抗」的對立:彰化戀愛事件(二)
-
婦女組織的存在型態
-
-
第六章 新菁英家庭的形成
-
新菁英家庭的理想圖
-
新菁英階層的家庭生活與妻子的角色
-
母親的角色
-
媳婦的角色
-
殖民地政治與女性的角色
-
-
終章 與台灣近代史的對話:新女性呈現的意義
-
「新女性」誕生的決定要因
-
「新女性」誕生對社會的影響
-
「新女性」在近現代史上的意義
-
-
- 後記
- 資料、參考文獻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