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服飾

出版日期
2024/06/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4570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十八世紀英國人凝視中國達官貴婦和市井百態,
今日回顧這六十幅圖,仍具文化視覺衝擊。
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的年代,
這些生動的視覺圖像,成為史籍通常不載的珍貴史料。

  大航海時代中來到中國的西洋人,在沒有攝影術的協助下,除了文字,也仰賴繪畫傳遞其見聞,例如隨馬戛爾尼使節團訪中的西洋畫家。此外,當時在廣州通商口岸中有一群兼習中西傳統畫藝的畫師,他們既主動描繪中國人的社會百態與園林樓閣景致,以作為個人紀念品或餽贈親友的伴手禮售予訪華的西洋人士,也被動地接受洋人指定的題目作畫,由於買家都是來華洋人,所以通稱為「外銷畫」。

  本書是畫師蒲呱接受當時在廣州養病的英國軍官喬治.梅森委託所繪,他抱著寰宇蒐奇的心態,凡與當時西洋社會不同的中國風俗都在蒐羅之列,尤其更加關注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態。全書六十幅插圖,銅版精印,手工上色,配上文字說明,內容包含:達官貴婦、販夫走卒、工匠藝人、士兵平民、乞丐僧人等,於一八○○年在倫敦出版,當時引發頗大反響。

  中國歷史悠久,每當出現新的政權,「易服色」成為最基本的政策之一。因此,歷朝歷代的服飾變化極大,即使是同一朝代,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並非一成不變,即使是代表權貴與官員身分的官服,不論男女,早期與晚期也不完全相同。今日幸賴有西洋人在異國獵奇的歷史背景下,藉著當時在廣州從事外銷畫創作的職業畫家之手,為我們留下不少圖畫,描述當時社會百態與人們衣著。可說是一本西洋人眼中的「中國服飾與習俗圖輯」。

本書特色

  ◎這些庶民日常生活樣態,難以出現在中國史籍與文人畫家筆下,幸而透過洋人和外銷畫家之手留下珍貴記錄。
  ◎為彌補梅森文字的不足,由故宮文物專家嵇若昕專文導讀,帶領讀者進入中國清朝的服飾衣著和街市百態。
  ◎詳盡增列百餘條譯註,補充古今中外史料和相關的背景知識。
  • 封面
  • 一本西洋人眼中的「中國服飾與習俗圖輯」
  • 前言
  • 1.身著朝服的顯赫官員
  • 2.更夫
  • 3.製作長襪的婦女
  • 4.錢幣兌換商
  • 5.剃頭匠
  • 6.書商
  • 7.捕蛙人
  • 8.豬肉販
  • 9.化緣僧人
  • 10.西洋鏡藝人
  • 11.中國婦女
  • 12.菸斗販
  • 13.鈴鼓藝人
  • 14.帶著狗的叫化子
  • 15.製箭師
  • 16.挑著果樹和花卉的腳夫
  • 17.小販
  • 18.鞋匠
  • 19.鐵匠
  • 20.燈籠繪師
  • 21.製茶女子
  • 22.帶著蛇的叫化子
  • 23.旅人
  • 24.釀酒師
  • 25.漁夫
  • 26.藥販
  • 27.工人
  • 28.鋦瓷匠
  • 29.泥水匠
  • 30.木匠
  • 31.穿著夏裝的官員
  • 32.石匠
  • 33.枕頭販
  • 34.長笛販
  • 35.平衡藝人
  • 36.日食時敲擊小鑼之人
  • 37.補鍋匠
  • 38.木偶戲
  • 39.魚販
  • 40.帶著猴子的叫化子
  • 41.刺繡女子
  • 42.挑柴火的腳夫
  • 43.毛皮商
  • 44.捕蛇人
  • 45.碾磨工
  • 46.毒蛇販
  • 47.鞋匠
  • 48.彈棉匠
  • 49.編籃工
  • 50.拿著鏟勺的漁夫
  • 51.製帽人
  • 52.農婦
  • 53.製造茶罐的人
  • 54.擔菜男子
  • 55.打磨水晶的老人
  • 56.皂隸
  • 57.捻棉線的老婦
  • 58.士兵
  • 59.跛腳的叫化子
  • 60.身穿禮服的貴婦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