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的编写意图是希望本土学者能够在更高层次和境界中提升本土研究的水平,能够通过自我本土化反省,来促进本土化研究的文化自觉,避免各种狭隘的本土化。因此,本书所有章节虽然在过去的写作中各有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结论,本书的各个部分,都在尽力体现上述的“人类学自我本土化反省”。 本书共包括四个部分十二章。分别从文化的视角,展开不同的本土化思考。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序言 让“社会”有“文化”
- 目录
-
第一部分 “名”辨学科
-
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范式:波粒二象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
-
第一节 文化的理解
-
第二节 “文化”的理论传统
-
第三节 文化与社会的波粒二象性
-
第四节 结论
-
-
第二章 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
-
第一节 从“民族志”回归“文化志”
-
第二节 文化的真实
-
第三节 互主体性与“文化的经验”
-
第四节 结论
-
-
第三章 世界的人类学与中国的民族学
-
第一节 历史的并接
-
第二节 文化的并接
-
第三节 学科的并接
-
-
-
第二部分 “学”归本土
-
第四章 中国研究的人类学“台湾学派”
-
第一节 台湾人类学的中国学脉
-
第二节 台湾人类学的本土化
-
第三节 台湾人类学派的理论贡献
-
第四节 结论
-
-
第五章 漂泊中的永恒:一个人类学家的理想国
-
第一节 人类的理想国
-
第二节 中国的黄土地
-
第三节 民众的底边情
-
-
第六章 《银翅》现象学的人类学? ——兼论人类学的本土化
-
第一节 直觉与现象人类学
-
第二节 直觉与本土
-
第三节 直觉与田野研究的文化志
-
-
-
第三部分 “文”言宗族
-
第七章 宗族与差序格局
-
第一节 宗族的早期历史形态
-
第二节 家庭、家族与宗族关系
-
第三节 理论对话:“水波差序”与“驻波差序”
-
-
第八章 宗族研究的“国家范式”
-
第一节 晚清到民国:“革命范式”
-
第二节 20世纪50—60年代:边陲范式
-
第三节 20世纪80—90年代:“文化范式”
-
-
第九章 “韦伯命题”与“家宗文化经济”
-
第一节 “韦伯命题”与亲缘资本主义
-
第二节 宗族公社与亲缘“社会主义”
-
第三节 宗族与“家宗文化经济”
-
-
-
第四部分 “鬼”说帝国
-
第十章 “鬼主”与圣权制 ——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治理文化刍议
-
第一节 “鬼主”的国家化过程
-
第二节 鬼主制与圣权制
-
第三节 结论
-
-
第十一章 西南少数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
-
第一节 从“灵”到“鬼”的话语实践
-
第二节 “鬼”与少数族群的国家化
-
第三节 结论
-
-
第十二章 驯鬼年代:鬼与节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
第一节 生命的鬼文化生态
-
第二节 社会的鬼文化生态
-
第三节 驯鬼年代
-
第四节 结论
-
-
- 跋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