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家的所在,即是認同所在。」
意想不到的隱藏版越南/臺灣史!
大歷史下,最親近你我,生猛有活力的小歷史。
他們是你的老師、同學、朋友、鄰居,
你認識他們,卻從來不真正了解。
政治大學「興隆安康.共好文山」USR計畫採訪作品
記錄越南移民在臺灣的動人故事
歷史課本裡找不到,社會課本也不見其身影。
如今,他們現身說法……
13段藏在巷弄中的移民史
17位年輕作者,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採訪在安康社區、校園、巷弄、市場、街邊小吃店的越南移民,以13個生命故事串聯出一段隱藏的越南/臺灣史。
說故事的人有計程車司機、賣米線的老爺爺、市場雜貨店的阿姨、美甲店老闆;有過去是跨國企業千金的奶奶、在西貢經營布行的一家人,還有中文老師、跨國轉學生。
他們是近在我們身邊的活歷史,串聯臺灣與越南,無比重要卻大隱於市。
《南海血書》、華僑「歸」臺……追求自由與安康之路
移民以遷徙的軌跡書寫歷史,反映時代的動亂、社會的變動。本書從1970年代起始,訴說因南北越戰爭,人們如何流離輾轉、拚盡全力想抵達安康之所。1980至1990年代,在越共統治之下的華人如何過生活,又怎樣透過當時國民政府推出的「仁德專案」追尋自由。最後探究經由婚配、依親、遠赴海外讀書而來臺定居的移民,在學業、事業之間,他們如何站穩腳步,成為照亮他人的光?
以遷徙的軌跡,書寫生命的故事
臺灣的移民社會真貌,究竟是什麼模樣?平凡老百姓的小故事提供具體而入微的視角,補足大歷史失落的一環。
這些「有越南經驗的移動者」在不同的年代輾轉流離,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他們的故事並未因靠岸而結束,仍在繼續,不停繼續。
▍本書特色
★ 臺灣歷史課本應該要有,卻從來沒寫到!
★ 近代臺灣移民社會形成的重要一環。
★ 第一手訪談,深入、親切,別處看不到的生命故事。
★ 現正進行中,你我身邊活生生的歷史。
★ 挖掘市井小民生動精采的個人史,與大歷史相扣合。
國內外好評推薦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宜蓉|歷史小巨星/歷史科教師
呂昱達|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李岳軒|新媒體《移人》總編輯
夏曉鵑|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陳慧女|臺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公民教師
楊小梅|貢寮國民小學校長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蔡宜岑|高雄市民族國中歷史科老師
簡永達|作家、自由記者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專文推薦、導讀
李蔡彥|政治大學校長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暖心推薦
安康社區,是我所孰悉的地方嗎?
受邀請為《抵達安康》寫推薦時,腦中浮現的是一家十二口擠在十四坪房子裡的畫面,晚上要上洗手間,還必須小心翼翼地跨過睡在客廳的三個哥哥,地方狹小,但卻是一家人團聚、充滿愛與幸福的地方。
每每經過這裡,我總是找尋父母親曾經走過地方的身影、小時候買過零食的雜貨店、安康市場內越南雜貨店和美食,如今已都成回憶。
看到書中作者娓娓道來在安康社區生活的點滴,內心是喜悅的。正愁著自己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述說從越南離鄉背井,舉家一無所有到這裡生活的種種,現在可從書中找到自己欠缺的一部分。
安康社區是越南難僑因仁德專案來臺灣被安置的處所,如今已成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興隆住宅,或許過幾年這地方已被淡忘,但《抵達安康》卻記錄下當時越南移民在臺灣生活的一部分,讓尋根的遊子可以找到他成長的足跡,與孩子述說當年,更讓這段歷史留下軌跡。
──楊小梅|貢寮國民小學校長
家的所在,即是認同所在!
1970年越南華僑移民歷史如此深刻的描寫,讓身在自由國度臺灣的我們很難想像,當時的華僑為了遠離共產政權,從中國逃亡到寮國,輾轉再到越南,沒想到又碰上南北越戰爭,越南全面赤化,僅能透過各種管道逃至第三地,只為了自由。這些年大家對於「脫北者」這個詞有著深刻的認識,殊不知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有一群越南華僑是在越戰後,輾轉透過國民政府的「仁德專案」定居在臺北木柵,由政府安置的──安康社區,而小小社區乘載著大家最初的夢想──自由與安康。
臺灣與越南的關係甚深,在教學現場也有許多新臺灣之子,其母親就是來自越南,然而我們對越南的理解,卻只有歷史課本中那一、兩行文字,僅知是一個共產國家統治的落後地區。當我們在大啖越南美食時,能否對這些移居在臺灣的新住民多一些同理與支持,因為,他們是臺灣這個多元國度的新動能。
──蔡宜岑|高雄市民族國中歷史科教師
來自不同時空、背景與文化的兩群人,如同兩條平行線的生命歷程,在因緣際會下交會,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撼動人心的不只是書中的故事,成書背後的因緣,同樣令人動容。
──李蔡彥|政治大學校長
這本《抵達安康》,可能是目前最全面的書寫。「仁德專案」的越南難民集中在木柵安康社區,作者群以此地為地理核心,深度訪談在周圍開店的越南華僑。……是無可取代的個人生命史,也是當今臺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在臺灣歷史書寫的軌跡中,很少看見同這本書一般的歸國華僑視野。題材難得之外,大學生們生氣蓬勃的筆觸及願意關懷的精神更是令人欣喜。
──呂昱達|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意想不到的隱藏版越南/臺灣史!
大歷史下,最親近你我,生猛有活力的小歷史。
他們是你的老師、同學、朋友、鄰居,
你認識他們,卻從來不真正了解。
政治大學「興隆安康.共好文山」USR計畫採訪作品
記錄越南移民在臺灣的動人故事
歷史課本裡找不到,社會課本也不見其身影。
如今,他們現身說法……
13段藏在巷弄中的移民史
17位年輕作者,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採訪在安康社區、校園、巷弄、市場、街邊小吃店的越南移民,以13個生命故事串聯出一段隱藏的越南/臺灣史。
說故事的人有計程車司機、賣米線的老爺爺、市場雜貨店的阿姨、美甲店老闆;有過去是跨國企業千金的奶奶、在西貢經營布行的一家人,還有中文老師、跨國轉學生。
他們是近在我們身邊的活歷史,串聯臺灣與越南,無比重要卻大隱於市。
《南海血書》、華僑「歸」臺……追求自由與安康之路
移民以遷徙的軌跡書寫歷史,反映時代的動亂、社會的變動。本書從1970年代起始,訴說因南北越戰爭,人們如何流離輾轉、拚盡全力想抵達安康之所。1980至1990年代,在越共統治之下的華人如何過生活,又怎樣透過當時國民政府推出的「仁德專案」追尋自由。最後探究經由婚配、依親、遠赴海外讀書而來臺定居的移民,在學業、事業之間,他們如何站穩腳步,成為照亮他人的光?
以遷徙的軌跡,書寫生命的故事
臺灣的移民社會真貌,究竟是什麼模樣?平凡老百姓的小故事提供具體而入微的視角,補足大歷史失落的一環。
這些「有越南經驗的移動者」在不同的年代輾轉流離,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他們的故事並未因靠岸而結束,仍在繼續,不停繼續。
▍本書特色
★ 臺灣歷史課本應該要有,卻從來沒寫到!
★ 近代臺灣移民社會形成的重要一環。
★ 第一手訪談,深入、親切,別處看不到的生命故事。
★ 現正進行中,你我身邊活生生的歷史。
★ 挖掘市井小民生動精采的個人史,與大歷史相扣合。
國內外好評推薦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宜蓉|歷史小巨星/歷史科教師
呂昱達|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李岳軒|新媒體《移人》總編輯
夏曉鵑|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陳慧女|臺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公民教師
楊小梅|貢寮國民小學校長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蔡宜岑|高雄市民族國中歷史科老師
簡永達|作家、自由記者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專文推薦、導讀
李蔡彥|政治大學校長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暖心推薦
安康社區,是我所孰悉的地方嗎?
受邀請為《抵達安康》寫推薦時,腦中浮現的是一家十二口擠在十四坪房子裡的畫面,晚上要上洗手間,還必須小心翼翼地跨過睡在客廳的三個哥哥,地方狹小,但卻是一家人團聚、充滿愛與幸福的地方。
每每經過這裡,我總是找尋父母親曾經走過地方的身影、小時候買過零食的雜貨店、安康市場內越南雜貨店和美食,如今已都成回憶。
看到書中作者娓娓道來在安康社區生活的點滴,內心是喜悅的。正愁著自己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述說從越南離鄉背井,舉家一無所有到這裡生活的種種,現在可從書中找到自己欠缺的一部分。
安康社區是越南難僑因仁德專案來臺灣被安置的處所,如今已成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興隆住宅,或許過幾年這地方已被淡忘,但《抵達安康》卻記錄下當時越南移民在臺灣生活的一部分,讓尋根的遊子可以找到他成長的足跡,與孩子述說當年,更讓這段歷史留下軌跡。
──楊小梅|貢寮國民小學校長
家的所在,即是認同所在!
1970年越南華僑移民歷史如此深刻的描寫,讓身在自由國度臺灣的我們很難想像,當時的華僑為了遠離共產政權,從中國逃亡到寮國,輾轉再到越南,沒想到又碰上南北越戰爭,越南全面赤化,僅能透過各種管道逃至第三地,只為了自由。這些年大家對於「脫北者」這個詞有著深刻的認識,殊不知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有一群越南華僑是在越戰後,輾轉透過國民政府的「仁德專案」定居在臺北木柵,由政府安置的──安康社區,而小小社區乘載著大家最初的夢想──自由與安康。
臺灣與越南的關係甚深,在教學現場也有許多新臺灣之子,其母親就是來自越南,然而我們對越南的理解,卻只有歷史課本中那一、兩行文字,僅知是一個共產國家統治的落後地區。當我們在大啖越南美食時,能否對這些移居在臺灣的新住民多一些同理與支持,因為,他們是臺灣這個多元國度的新動能。
──蔡宜岑|高雄市民族國中歷史科教師
來自不同時空、背景與文化的兩群人,如同兩條平行線的生命歷程,在因緣際會下交會,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撼動人心的不只是書中的故事,成書背後的因緣,同樣令人動容。
──李蔡彥|政治大學校長
這本《抵達安康》,可能是目前最全面的書寫。「仁德專案」的越南難民集中在木柵安康社區,作者群以此地為地理核心,深度訪談在周圍開店的越南華僑。……是無可取代的個人生命史,也是當今臺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在臺灣歷史書寫的軌跡中,很少看見同這本書一般的歸國華僑視野。題材難得之外,大學生們生氣蓬勃的筆觸及願意關懷的精神更是令人欣喜。
──呂昱達|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次
- 推薦序 在理解與共融中記述——政大USR與社區邁向共榮共好的最佳見證!/李蔡彥
- 推薦序 在縫隙中發光的阿姨/張正
- 導言 從自由到安康——那些社會、歷史課本沒有說的故事/高雅寧
-
第一部 戰爭來了、越共來了:1970年代
-
Chapter 01 從自由到安康:有兩個名字的女人/黃馨慧、蔡佳璇
-
從昆明出發的流離光陰
-
由中國到中南半島
-
在自由新村的年少歲月
-
離開越南
-
終於到臺灣
-
家在哪,認同就在哪
-
-
Chapter 02 劉家的小城故事:從西貢到木柵/陳亮妤、曾祥宇
-
越共來了,往海上逃
-
倉庫
-
到臺灣去
-
哪裡是家鄉?
-
-
Chapter 03 說越南話的米線店老闆:跨越世紀的遷移/徐俊文
-
不是臺灣人的老爺爺
-
一九二六年,廣州灣
-
一九四五年,越南儂人的下居
-
一九五四年,法國人跟美國人的自由之路
-
一九六一年,「志記」雜貨店
-
一九九〇年,移民臺灣
-
-
-
第二部 申請逃往臺灣:1980–1990 年代
-
Chapter 04 企業千金黎美勤:鄰居以為我們什麼也不懂/洪敏真、廖啟均
-
跨國企業千金
-
黃埔軍校的那把劍
-
從越南到北投
-
在安康,鄰居以為我們什麼都不懂
-
著眼當下
-
-
Chapter 05 計程車司機威哥:逃往臺灣的富家子/金其琪、陳品鴻
-
戛然而止的華校歲月
-
有錢是罪
-
越南沒有的生活
-
臺北捷運和市府大樓,我都蓋過
-
拿起吉他,他仍是威少
-
-
Chapter 06 木柵市場的阿姨:太平角落/羅漪文
-
砲火轟炸的中南半島
-
安康市場的越南家鄉味
-
木柵市場的國際商店
-
一輩子,也許就這樣了
-
-
-
第三部 結婚了,然後呢:姊姊妹妹們的臺灣生意
-
Chapter 07 美玲姐的無名越南小吃店:隱形的燈塔/王光輝
-
父母答應,我就嫁過來了
-
妳那麼會煮,不如就自己開店吧!
-
豐盛、豐富的店與人
-
餐桌上的文化衝突
-
隱形的燈塔
-
大隱隱於市,認真過生活
-
-
Chapter 08 秀君、春莊、秋梅的美甲店:指尖的自由/江婉琦、周兆鴻
-
為什麼是美甲店?
-
秀君:我要努力賺錢
-
春莊:為自己也為他人
-
秋梅:陪朋友嫁來臺灣
-
美甲,美人,美心
-
-
-
第四部 月亮不一樣:文化與身分衝突中成長的小月亮
-
Chapter 09 素素、翠翠老師的故事:分發鑰匙的人/詹佳惠、宮相芳、彭翠瑛
-
沒有華僑證明的越南華人:素素老師
-
因為華語電視劇,開始學中文
-
來到親人的另一個落腳處
-
華人社區的越南小孩:翠翠老師
-
離不開中文的求學生涯
-
飄洋過海,在臺東的求學生活
-
為異鄉客搭建一座語言的橋梁
-
分發鑰匙的人:協助他人通往新生活
-
-
Chapter 10 小月亮陽陽的故事/吳姿樺
-
月亮上學了
-
軌道上的小月亮
-
磁場
-
月亮不一樣
-
-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