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6434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訪問逾50人、越洋串聯德國與臺灣,獨立記者從心而發的萬里追尋。
他們以肉身化作橋樑,來到島嶼,
帶著記憶、文化與語言,從此他鄉變故鄉。
「當我們面對移民或難民,不再是以面對特定外來族群的態度,而是以同為人的身分,在同一塊土地上,往『我們未來如何共同生活』的目標邁進,這個社會是不是就不會這麼分歧了?」

你知道,臺灣曾經接收過難民嗎?
他們在高雄、木柵、澎湖……在你我身邊生活超過40載。
為什麼我們幾乎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

賭上生死的「船民」
1975年4月,越南共產黨拿下西貢,內戰長達20年的南北越就此統一,然而戰爭結束並未帶來和平,反而讓載滿難民的船飄蕩海上。這些「船民」逃難異國,他們的移居擴大了人們對民族與國家的想像。

映照德國與臺灣,不一樣的族群融合之路
《誰是外來者》作者黃文鈴往返德國與臺灣,採訪超過50位越南移民,聽他們述說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歷,書中並陳西德、東德、臺灣三地接收越南移民的方式、政策,探討理想的族群融合可能之道。
● 西德-70年代末,西德因納粹歷史而對越南難民產生共感,民間出資買下救難船,多次出航營救,接納德國史上首批大規模的亞洲難民。
● 東德-80年代,越南政府派數萬契約工至同為共產政權的東德,卻意外遭遇兩德統一,在無融合政策之下,他們與西德船民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 臺灣-越南華僑在越戰結束前後搭乘中華民國政府的軍艦、專機來臺,散居各地的他們自身即是歷史,但我們為何遺忘了這段活生生的逃難史實?

40年了,他們還是「外來者」嗎?
記者黃文鈴以移民身分發出探問:當膚色與文化截然不同,「外來移民要做到成功融入一個新的國家,我們能給出哪些答案?」越南移民已定居德國、臺灣社會逾40年,我們可曾真正探究他們的歷史?是否還片面狹隘地以外貌、膚色、口音區分「你」與「我」?

  我們可能在保有彼此相異處的情況下,仍視彼此為一個群體嗎?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彩頁
  • 目次
  • 推薦序 帶給當下社會啟發的越洋追尋/林育立
  • 推薦序 在困逼與關懷中闖出新天地/黃雋慧
  • 自序 尋找社會融合的最佳答案
  • 主要名詞釋義
  • 越南移民大事記
  • 地圖
  • 序章 我們與他們
  • 第一部 前往異國
    • Chapter 01 去了西德的越南船民
      • 前言
      • 從遠東來
      • 全體動員
      • 終航
      • 非政府的力量
      • 來到西德之後:船民的真實故事
    • Chapter 02 飄洋過海的越南移工
      • 前言
      • 不公平的起點
      • 時代巨變
      • 不再安靜的越南移民
      • 非法的生活、合法的生活
  • 第二部 前往中華民國
    • Chapter 03 坐船來臺的越南華僑
      • 前言
      • 越南華僑是怎麼來的?
      • 中華民國政府派艦救僑胞
      • 海漂來臺
      • 越棉寮歸僑
    • Chapter 04 中華民國政府的仁德專案
      • 前言
      • 從啟航到降落
      • 木柵的越南家鄉味:蘇英葉與阿荷的雜貨店
      • 依親來臺
      • 越南歸僑協會
  • 第三部 抵達
    • Chapter 05 越南移民第二代
      • 前言
      • 自我認同的糾結
      • 亞洲來的家庭關係
      • 阮氏瓊:被丟來火星的孩子
    • Chapter 06 北方的小鎮
      • 前言
      • 拿撒勒之家
      • 船民會所
    • Chapter 07 結語:如果我們不把自己隔離起來
      • 我想知道,成功的融合是什麼模樣?
      • 複雜的難題沒有簡單的解法
      • 沒有「你我」,才有「我們」
      • 臺灣的「華僑」問題
      • 人道精神的極限
      • 無聲的隱形移民
      • 撕裂與融合
      • 家鄉是一個人能被理解的地方
  • 後記
  • 致謝
  • 注釋
  • 附錄:受訪人物表
  • 電子書特別加值:受訪者英州的信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