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跨文化傳播引論:語言.符號.文化

作者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57146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應如何進行?
◎「文化因素」具體到底是指哪些內容?
◎跨文化傳播主要與哪些學科密切相關?
「跨文化傳播」探討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個體的人和集合的人,
乃至整個人類在各個層面上所遭遇的矛盾、衝突和種種問題。


▎研究的產生背景
跨文化傳播成為當今世界影響越來越大的一門「顯學」。但是「顯學」之顯,必然有它具體的時代需求、歷史必然和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本章主要介紹跨文化傳播研究產生的背景。

▎性質、對象與任務
本章在一定意義上涉及跨文化傳播學的學術合法性問題。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理由,至少要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對特定對象特殊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要有本學科特殊的學科範疇和理論體系。

▎學科基礎四個方面
•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
•傳播學,這是跨文化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出發點。
•文化學,不同的文化及文化關係的研究,要借助文化理論。
•哲學,主要指人類認識論從主客觀二元對立走向主體間性的統一的哲學思想。

▎原理和模式
跨文化傳播在傳播主體、互動以及主要術語方面與理論傳播學基本原理一致,但它又有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它把傳播主體看作是文化的集合而不是實體的個人,把傳播互動看作是不同文化對資訊進行編碼/解碼的過程。

▎理論與方法
跨文化傳播方法與理論的研究特點是當前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同時明顯地不完善。目前能夠看到的、值得重視的是美國傳播學家古迪昆斯特的《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本章有關部分主要介紹他的研究成果。

▎文化的認知要素和文化類型
本章討論認知要素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為了剝離那些有可能對跨文化傳播構成嚴重阻礙的認知變量,學者們創立了一種普遍認同的分類法。根據這個方法,直接影響認知和傳播的三個主要社會文化因素是:文化價值觀、世界觀(宗教)、社會組織(家庭和國家)。

▎語言與跨文化傳播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語言是人類傳播最主要的工具;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形態;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看,語言是跨文化傳播最重要的載體,因此跨文化傳播研究把語言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

▎非言語行為與跨文化傳播
從傳播角度看,非言語行為大約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言語語言本身混合使用的,有些著作稱為「副語言」,主要指語言交談中的語速、音重、各種笑、有意的咳嗽、停頓、沉默等,一類是身體動作、時間和空間距離等。本章只討論後一類。

▎視覺符號與跨文化傳播
視覺符號傳播在後現代社會中的主導地位,當下已經成為文藝學、文化學、社會學、傳播學和哲學特別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視覺符號的擬象性在人類文化結構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容易忽視其文化的建構性,從而引起誤讀乃至於文化衝突。

▎跨文化傳播研究作為一種理論觀照
在理論上說一切傳播都是跨文化的,所以可以從跨文化傳播角度觀察、研究和解釋一切傳播現象和活動。本章試圖從比較文學、影視批評、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作一大致介紹。


本書特色: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民族間和人際間的跨文化傳播已成為普遍現實,因此引起人們高度重視。本書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生教學資料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共分為十章,與現在較多的跨文化傳播交際性實踐、注重培養跨文化傳播交際能力有所不同的是本書偏重於跨文化傳播理論的觀照度。
  • 總序
  • 第一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產生背景
    •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實踐淵源和策略背景
      • 一、潘乃德與《菊與刀》
      • 二、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與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興起
    •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現實需求:全球化與加速度
      • 一、經濟全球化—全球化的推進器
      • 二、政治全球化—全球化的利益格局
      • 三、文化全球化—全球化的軟實力拚盤
    •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是傳播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 第二章 跨文化傳播學的性質、對象與任務
    •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歸屬
      • 一、跨文化傳播和跨文化傳播學
      • 二、跨文化傳播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
      • 三、跨文化傳播是傳播學的分支學科
    •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特殊研究視角和術語體系
    •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對象和任務
      • 一、跨文化傳播研究與「噪音管理」
      • 二、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 三、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領域
      • 四、跨文化傳播學的任務
  • 第三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學科基礎
    •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學與傳播學
    •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學與哲學
    •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與符號學
    •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學與其他學科
      • 一、跨文化傳播與社會學
      • 二、人類文化學與跨文化傳播
      • 三、現代修辭理論與跨文化傳播
  • 第四章 跨文化傳播原理和模式
    • 第一節 索緒爾的傳播模式
    • 第二節 自然場簡述
    •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原理
      • 來自接受者的自發性回饋
    •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模式
      • 一、編碼過程
      • 二、符號結構分析
      • 三、解碼過程
  • 第五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 一、文化傳播理論
      • 二、解釋文化變異性的理論
      • 三、側重跨群體/ 跨文化有效傳播的理論
      • 四、側重適應或調整的跨群體、跨文化調適理論
      • 五、側重身分認知管理或協商的跨群體、跨文化傳播
      • 六、側重傳播網路的跨群體、跨文化傳播
      • 七、側重對新文化的移入/適應的跨文化理論
    •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體系的性質討論
    •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的研究方法
      • 一、民族志研究方法
      • 二、民族中心主義研究方法
      • 三、公平主義的研究方法
  • 第六章 文化的認知要素和文化類型
    • 第一節 文化即傳播
    • 第二節 文化的個體認知要素
      • 一、符號的闡釋
      • 二、資訊的管理
      • 三、對資訊的判斷
    • 第三節 文化的形態、結構和模式
      • 一、文化的形態和結構
      • 二、文化的模式
    • 第四節 文化的功能
      • 一、文化變遷和文化接觸
      • 二、文化的對內傳播
      • 三、文化對外傳播功能
  • 第七章 語言與跨文化傳播
    •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
    • 第二節 語言的跨文化傳播
      • 一、跨文化傳播語言差異理論
      • 二、文化模式對語篇模式的影響
      • 三、跨文化語用失誤
      • 四、角色話語常量和話語權
    • 第三節 關於文本誤讀
  • 第八章 非言語行為與跨文化傳播
    • 第一節 什麼是非言語行為
      • 一、什麼是非言語行為
      • 二、非言語行為的基本特點
      • 三、非言語行為的討論意義
    • 第二節 非言語行為的基本內容
      • 一、姿態和界域的傳播意義
      • 二、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的傳播意義
      • 三、自我接觸的傳播含義
    • 第三節 非言語行為的跨文化性傳播
      • 一、非言語行為是人類「前語言起源期」的遺留
      • 二、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共同性
      • 三、非言語行為的跨文化傳播
  • 第九章 視覺符號與跨文化傳播
    • 第一節 視覺傳播在當代傳播中的主導地位
      • 一、視覺符號的特點及其分類
      • 二、視覺符號傳播是人類最重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 三、視覺符號傳播在當代傳播中的主導地位
    • 第二節 視覺符號的民族性和超民族性
      • 一、作為文化表徵的視覺符號
      • 二、原始思維與視覺符號
      • 三、視覺符號的動態分析
    • 第三節 視覺符號編解碼分析
      • 一、視覺符號的自然屬性
      • 二、視覺符號結構分析
      • 三、視覺符號的編解碼分析
    • 第四節 跨文化視覺符號傳播與誤讀
      • 一、視覺符號的一般解讀方案
      • 二、跨文化傳播的視覺符號編解碼
      • 三、視覺符號的解碼和誤讀
  • 第十章 跨文化傳播研究作為一種理論觀照
    • 第一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比較文學研究
      • 一、文學藝術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 二、比較文學研究的文化轉向
      • 三、「中國學派」的比較文學研究特點
      • 四、關於「誤讀」的跨文化傳播解釋
    •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
      • 一、關於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的認識
      • 二、問題和不足
      • 三、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 四、關於多元文化互動的教學模式
    •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影視傳播研究
      • 一、影視批評的方法
      • 二、跨文化分析對話模式
      • 三、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分層解讀模式
      • 四、影視跨文化傳播二度編解碼分析模式
    •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其他學科
      • 一、跨文化新聞傳播
      • 二、跨文化廣告傳播
  • 附錄:有效交流的焦慮和不確定性管理理論
    • 理論的範圍
    • 假設
    • 理論假設(Theoretical Assumption)
    • 理論構建
    • 自我意識(Self Concept)
    • 動機(Motivation)
    • 對陌生人的反應(Reactions to Strangers)
    •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
    • 情境的處理(Situational Processes)
    • 定理
    • 理論的運用
    • 結論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