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國內第一本深度討論「雙閱讀素養」專書拒當數位AI時代裡的「新文盲」,具備「雙閱讀素養」已是當務之急! 以認知歷程、證據本位為基礎,從理解篇章文本到邁向自主學習, 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陳明蕾教授, 偕同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實戰課例經驗, 帶你邁入「紙本 X 數位」共生互惠的學習歷程。 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X8位第一線教育現場閱讀推手群程可珍X彭美慈X吳韻宇 X陳雅文X陳珮汝X裘旼旼X許慧貞X朱元隆為你深度示範「紙本X數位」攜手的雙閱讀素養課堂! 當「分享訊息」的速度遠比「理解訊息」快上許多, 當演算法決定了我們可以看到哪些訊息,和總是看不到哪些訊息, 當「有閱讀而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卻樂於分享」成為生活日常⋯⋯ 小心!不要落入聯合國重新定義的「新文盲」, 更別讓「無差別閱讀」成為你我跟孩子、學子的寫照。 在貨幣通膨年代,消費者必須要準備更多金錢,才能買到自己想買的物品, 當數位典範轉移,我們已然被捲入ChatGPT為首的AI數位洪流, 身處於資訊通膨年代,讀者同樣得鍛鍊更高階的閱讀理解與後設監控能力, 才能收集到自己真正需要、能正確理解的資訊。 這樣的素養,不僅孩子需要,大人同樣也需要! 專業教師群,攜手解決教育現場的「素養教學」難題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竹師學院的本書作者陳明蕾教授, 不僅是「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 也是台灣閱讀與學習教育學會理事長,沉浸於閱讀認知研究超過20年, 更與已故的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教授並肩共事超過15年。 本書共同作者,品學堂文化長丘美珍如此形容這位儒雅學者: 「在跟明蕾老師合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嘆於她的博學, 也感受到她與現場老師、課室同學互動的溫柔與愛心。 她這樣的特質,為本書帶來獨特的知性與感性, 為讀者的頭腦帶來滋養,為心靈注入激勵。」 透過明蕾教授嚴謹的閱讀認知學術研究背景, 長年陪伴國中小教師精進閱讀素養教學的經驗, 以及身為教育部「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研發及師資增能計畫」主持人的實戰歷練, 從眼動儀到ChatGPT,不時在教學現場引入前瞻的學術研究討論, 以及在教育部「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揭示下, 試圖嘗試解決教育現場教師最務實的、紙本與數位如何攜手的「素養教學」難題⋯⋯ 在這本國內第一本深度討論「雙閱讀素養」的專書中,作者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將為你揭示: ➢ 你聽過「螢幕劣勢效應」嗎?實證研究怎麼說? ➢ 如何讓孩子從「被動讀者」蛻變為「主動讀者」,更進一步成為「自主學習者」? ➢ 要怎麼從課本內容出發,用有效能且循序漸進的五堂課,鍛鍊孩子的雙閱讀素養? ➢ 漸進式微調可以怎麼開始,才能順利將「閱讀教學」融入「學科教學」? ➢ 為什麼讓學生參與「自己設定學習目標」,能更有效激勵學習動機? ➢ 文言文教學策略,可以如何著手? ➢ ChatGPT時代,教學策略與考試評量要有哪些新思維? ➢ 教師可以有哪些課程設計思維,幫助孩子從理解跨文本的「優讀者」,更進一步成為能自主學習的「優學者」? 【適讀對象】 教師:帶班導師、學科教師、對跨科閱讀素養教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圖書館閱讀推廣教師:有志於引介多文本素材,幫助教學活化的圖推教師實驗教育工作者:想嘗試嶄新的方法與策略,提升孩子閱讀素養的教學設計者關心素養教育者:關心教育趨勢的爸媽、志工家長等泛教育工作者本書特色紙本X數位:回應「生生用平板」的教育政策,首本聚焦於「紙本+數位」在教學現場有效整合的「雙閱讀素養」專著。 從兩難到兩全:以課文為基礎,從讓學生評估學習目標到小組共作提問分享、師生共作解釋的「漸進式微調」,打破授課時數不足兩難。 從單文本到跨文本:從單篇文本的訊息理解與概念提取,到多篇文本的相互比較與省思評鑑,五堂課有效建立教學鷹架,忠實呈現議題探究與跨領域教學。 研究X實務:證據本位的實證研究,搭配七組實踐有成的教學歷程分享,資深教育工作者親身傳授,帶你看見美好的閱讀課程風景。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