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20年來,這片校園靜靜矗立,
它承受過砲火的轟鳴,也迴盪過熱血的呼聲。
身處政治權力核心的學生,如何以他們的雙眼與熱忱,
訴說臺灣歷史的轉折與變遷?
1904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分教場成立,後改稱台北第一高女,為北一女的前身。位處總督府旁的校園,成為全台女學生最嚮往的志願。儘管在日治時期女性教育較不受重視,但位處政治中心的第一高女,學生多半來自名門閨秀,在大正時代的洗禮下,成為「新女性」誕生之處。
位處政治中心的校園,不僅僅見證了時代如何轉彎。從創校之初以培育良妻賢母為目標,到1922年正式開放台籍學生入學,再到二戰時期被迫支援戰爭,這片校地承載了多少動盪與希望?當女學生在「新女性」與「愛國者」之間掙扎徘徊,辦學理念也在政局影響下幾經波折。那些初入校門的台籍女孩,又如何在歧視與困境中堅定自己的足跡?
至今,砲彈轟炸後的校園建築依然微微歪斜,時代曾在這傾斜、崩塌,但辦學的精神卻持續流傳,持續在第一線參與時代。
它承受過砲火的轟鳴,也迴盪過熱血的呼聲。
身處政治權力核心的學生,如何以他們的雙眼與熱忱,
訴說臺灣歷史的轉折與變遷?
1904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分教場成立,後改稱台北第一高女,為北一女的前身。位處總督府旁的校園,成為全台女學生最嚮往的志願。儘管在日治時期女性教育較不受重視,但位處政治中心的第一高女,學生多半來自名門閨秀,在大正時代的洗禮下,成為「新女性」誕生之處。
位處政治中心的校園,不僅僅見證了時代如何轉彎。從創校之初以培育良妻賢母為目標,到1922年正式開放台籍學生入學,再到二戰時期被迫支援戰爭,這片校地承載了多少動盪與希望?當女學生在「新女性」與「愛國者」之間掙扎徘徊,辦學理念也在政局影響下幾經波折。那些初入校門的台籍女孩,又如何在歧視與困境中堅定自己的足跡?
至今,砲彈轟炸後的校園建築依然微微歪斜,時代曾在這傾斜、崩塌,但辦學的精神卻持續流傳,持續在第一線參與時代。
- 封面
- 推薦序 歷史總是在不遠處等我們去發掘,或是去創造/北一女校長 陳智源
- 目錄
- 前 言
-
1. 從附屬學校到台北第一:校名篇
-
附屬學校時期(一九○四至一九○九年)
-
全台唯一時期(一九○九至一九一七年)
-
台北第一時期(一九一七年以後)
-
-
2. 反映時代的治校風格:校長篇
-
首任校長:中村忠誠
-
短暫的過渡:山崎勇
-
唯一的女校長:脇野つい
-
奠定學校基業:尾田信直
-
制服改革先驅:秋吉音治
-
一高女的美好年代:清水儀六
-
走向全新校園:浮田辰平
-
戰爭動員與強身健體:松井實
-
空襲下的犧牲者:伊藤仙蔵
-
迎來尾聲:三浦武治
-
- 3. 學校理想的象徵:校訓、校歌與校徽篇
-
4. 西風東漸下的衣著:校服篇
-
日式制服:和服(袴)
-
和服改良
-
走向洋服
-
水手服
-
戰時體制
-
-
5. 與眾同歡的誕生日:校慶篇
-
創立二十五周年紀念(一九二九年)
-
創立三十周年紀念(一九三四年)
-
二十周年校慶(一九六五年)
-
九十周年校慶(一九九三年)及其後
-
-
6. 見證時代轉向的建築:校地、校舍與校門篇
-
校地前史
-
最初的校地、校舍:物產陳列所
-
從文廟到舊本館
-
陳列所校地:學寮
-
陳列所校舍:轉變為雨天體操場
-
海軍幕僚校地:轉變為舊操場
-
從舊操場到新本館
-
新本館:學校的新堡壘
-
新校門與校園規劃
-
-
7. 殖民體制下的掙扎:本島人篇
-
本島生入學
-
本島人的在學經歷
-
畢業之後:本島人學生的下一步
-
少見的本島人教師
-
- 附錄1:入學、畢業屆別對照表
- 附錄2:本島人學生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