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第2大死因」 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說是「國民健康殺手」一點也不為過演員高以翔、小鬼黃鴻升、影帝龍劭華、導演明金成…… 演藝圈名人猝逝的消息時有所聞他們看起來都很健康,為什麼心臟病會「突如其來」? 其實,心臟病是各種危險因子「累積而來」 只是往往被我們忽略而這些危險因子,都和「生活」有關── 健檢報告有紅字,但身體沒什麼異狀,那我應該沒事吧? ▶「沒症狀≠沒事」!許多疾病初期都沒有症狀,加上檢測難免有誤差,一旦有症狀產生,往往已經動脈硬化、血管嚴重堵塞。再說,多少人真的拿著健檢報告與醫師諮詢,並做後續追蹤呢? 我還年輕,心血管疾病應該跟我無關吧? ▶心因性猝死有年輕化的趨勢,第一波心肌梗塞高峰期約落在40歲左右。然而,我國成人有4至7成不知道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數值已有異常,你可能正是其中之一。 記住:錯誤的健康觀念,比疾病還可怕! 以下6種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 男性超過40歲,女性超過50歲 ◎ 有心臟病或腦中風等家族史 ◎ 三高患者,健檢報告紅字多 ◎ 有抽菸及飲酒習慣,平日應酬多 ◎ 常覺得工作/生活壓力大,負面情緒多 ◎ 運動量少,幾乎不運動心血管疾病是「不可逆」的病理變化,且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不要因為年輕就揮霍老本,更不要因為無症狀就掉以輕心。我們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若不想突然「被登出」人生,就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身體,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健康保本。 無論是自己或家人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卻不知道如何改善,也擔心門診時不知道怎麼開口詢問醫師;或有心想要維持身體健康,卻不知道從哪裡做起的人,本書都是絕佳的入門書,適合各年齡層與各族群閱讀。 本書將告訴你: 1. 為什麼說心血管疾病是「生活習慣病」? 2. 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都是心臟病,有什麼不一樣? 3. 運動心電圖、心導管……這麼多檢查項目,要做哪個好? 4. 只要改變生活習慣,80%的心臟病可預防?! ★ 每章節附「自我檢測表」,快速評估自己是否為高風險族群 ▍聯合推薦吳其穎/兒科醫師、《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林幸榮/心臟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洪傳岳/前萬芳醫院院長許育瑞/仰德集團董事長陳威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雲亮/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師陳適安/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郭家和/《潮健康》總編輯黃瑞仁/輔大醫院院長蔡正弘/友華生技董事長謝震武/律師、電視主持人蘭萱/資深媒體人、《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黃柏勳現職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專任教授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學經歷 .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士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日本東京大學循環器內科客員研究員 .亞太動脈硬化性血管病學會秘書長
- 聯合推薦
- 自 序
-
第1章 這些其實都是「生活習慣病」──從生活習慣著手就能預防的疾病
-
「生活習慣」檢測
-
01現代人不可忽視的「代謝症候群」
-
02主動脈剝離一半以上是「高血壓」引起
-
專欄 居家血壓測量
-
專欄 高血壓治療的迷思
-
-
03動脈血管硬化的主因──高血脂
-
04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高血糖
-
專欄 「生酮飲食」到底好不好?
-
-
-
第2章 生活習慣病的「終點站」──45歲以上的「第二大死因」就是心臟疾病
-
「心血管疾病風險」檢測
-
01狹心症
-
02急性心肌梗塞
-
03二尖瓣脫垂
-
04心房顫動
-
05心臟衰竭
-
06主動脈剝離
-
07經濟艙症候群(深部靜脈血栓)
-
-
第3章 預防勝於治療──心臟健檢這樣做
-
01運動心電圖檢查
-
02心導管檢查
-
專欄 血管氣球擴張術與血管支架置放
-
-
03周邊血管疾病之診斷與治療
-
專欄 血管新生
-
-
-
第4章 健康「心」生活──只要改變生活習慣,80%的心臟病可預防!
-
01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
02維護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
-
專欄 紅酒有助於心血管健康?
-
專欄 女性過了「更年期」,更要留意心血管疾病
-
-
0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8成是吸菸者
-
04要活就要「動」
-
- 附 錄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