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地球文明存在著東、西兩個文明波,因為「地球轉動」的緣故,帶動文明波消長,各以約八百年為一個周期,交替循環,二者合計約一千六百年形成一個周期。
林英臣先生以「文明波周期」(Civilization Cycle)、「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的「文明法則史學」分析中國各朝代的興亡,書成《中國文明興亡史》,從西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他認為一個「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大約四百年,並分析其a、b、c、d、e、f、g點,a為「創造起始點」、b至c為「成長期」,c、d、e為「高峰(原)期」,e為「衰弱開始點」,f為「續衰點」,g為「滅亡點」。但也可能出現Double Social System,例如西漢、東漢;北宋、南宋。
林英臣先生以「文明波周期」(Civilization Cycle)、「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的「文明法則史學」分析中國各朝代的興亡,書成《中國文明興亡史》,從西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他認為一個「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大約四百年,並分析其a、b、c、d、e、f、g點,a為「創造起始點」、b至c為「成長期」,c、d、e為「高峰(原)期」,e為「衰弱開始點」,f為「續衰點」,g為「滅亡點」。但也可能出現Double Social System,例如西漢、東漢;北宋、南宋。
-
序章 基本理論
-
文明法則史學
-
文明法則史學的架構
-
中國四千年文明史
-
學習文明法則史的意義
-
至今文明法則無法被發現的理由
-
重新審視東方的睿智
-
-
第一章 先秦時代
-
孕育中國文化的黃河
-
傳說中的王朝
-
殷王朝
-
殷周革命
-
西周的發展
-
西周的衰退
-
周王朝中興
-
暗君幽王與周至東遷
-
春秋五霸
-
戰國時代的開啟
-
學問、思想的保護者
-
大變革期的戰國時代
-
夏~東周的CC與SS
-
-
第二章 先秦時代的文化
-
殷的文化
-
周(西周~東周)的文化
-
周的A型文化
-
B型文化與「詩經」
-
C型文化與「禮樂」
-
D型文化與諸子百家
-
儒家
-
道家
-
墨家
-
法家
-
其他的學派
-
-
第三章 秦與SS過渡期
-
戰國七雄之滅亡
-
秦的諸改革
-
秦的崩壞
-
關於SS過渡期
-
-
第四章 前漢SS
-
前漢的創業及守成
-
漢武帝與SS的急速興隆期
-
國家財政的再建
-
西漢SS全盛期的前半部分
-
兩漢四〇〇年歷史中的極盛時代
-
西漢的衰退
-
王莽及SS的過渡期
-
從西漢到東漢的階級交替
-
西漢SS的文化
-
-
第五章 東漢.三國SS
-
興隆期之隆盛
-
空亡的維持期
-
黃巾之亂及衰退期
-
東漢SS的文化
-
-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
-
西晉~五胡十六國時代
-
北朝
-
南朝
-
魏晉南北朝時代之文化
-
-
第七章 唐SS(北魏、南北朝、隋、唐)
-
北魏.南北朝.隋.唐SS
-
SS初期之連續性
-
隋
-
唐初及貞觀之治
-
唐朝的對外發展
-
武、韋之禍
-
開元之治
-
安史之亂及d點
-
唐朝中興的勢力
-
黃巢之亂及唐之滅亡
-
唐SS的文化
-
-
第八章 宋SS
-
宋的立國
-
唐、宋 double SS
-
全盛期前半
-
王安石的改革
-
衰退期
-
宋SS的文化
-
-
第九章 蒙古帝國及文明轉換期
-
歷史之謎
-
成吉思汗的登場
-
陷入恐怖的歐洲
-
蒙古帝國的分裂
-
蒙古第一主義
-
元寇
-
元的衰亡
-
元的文化
-
蒙古帝國的法則史學意義
-
-
第十章 明SS
-
明的建國
-
明太祖的恐怖政治
-
明成祖永樂帝
-
鄭和的大遠征
-
大儒方孝儒的氣量
-
仁宣之治
-
土木之變
-
明SSb到c間的成長
-
孝宗的善政
-
明SS的熟爛期
-
王守仁和陽明哲學
-
神宗萬曆皇帝
-
明SS的滅亡
-
明SS文化
-
-
第十一章 清SS
-
清SS的a點
-
懷柔政策及高壓政策
-
康熙帝
-
雍正帝
-
乾隆帝
-
c至e間的繁榮
-
清朝的衰退
-
鴉片戰爭敗北及SS的f點
-
太平天國之亂
-
衰退的加速
-
甲午戰爭、義和團事件
-
辛亥革命與SS的g點
-
清SS的文化
-
-
第十二章 從辛亥革命到現代中國
-
革命尚未成功
-
滿州事變到中日戰爭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
現代中國到新中國SS
-
-
附章 預測中國未來
-
大局錯誤不能用小局挽救
-
中國會是毀滅地球的大毒花嗎?
-
利用水來發動的發動機和取用不竭的能源
-
解救人口爆炸的EM農法和綠化革命
-
都市將成為鋼鐵和混凝土的墳場?!
-
健康增進才是真正的文明生活
-
「消除殺意」的終極戰爭終結機
-
史上無雙的大轉換期正是大發明興起的時代
-
二〇〇〇年~二八〇〇年的中國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6267393/40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