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戲曲演進史(八):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

出版日期
2023/10/1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476872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包括〔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與〔結論編〕。

〔近現代戲曲編〕前參章從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發展,與其劇目、文學、藝術,腔系音樂特色談起,分析花雅爭衡歷程。第肆章論述「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彼此推移,乃至合流蛻變,終使花部之西皮、二黃結成複合腔調,稱為「京劇」,雄峙劇壇,流播全國,取代崑劇之主流地位。第伍章考述京劇「流派藝術」的建構過程及其盛況。第陸章探討折子戲,崑劇自明代萬曆即流行「折子戲」的演出型態,後京劇亦時以折子戲呈現,迄今不衰。第柒章從晚清的戲曲變革、論爭談起,再分述海峽兩岸的戲曲走向與影響,關注臺灣戲曲跨界、跨文化的現象,提出改革的諍言。第捌章聚焦臺灣地方劇種,探究南北管戲曲的根源與發展,考述歌仔戲的淵源、形成、流播與變遷,分析兩岸歌仔戲的發展。

〔偶戲編〕共捌章,敘述偶戲有傀儡戲、影戲、布袋戲三大類,分別探討其起源與發展流播。偶戲最早起源於先秦之木偶喪葬俑,後從避邪除煞而為喪家樂,進而用於嘉會歌舞,逐漸形成娛人的戲曲。偶戲在唐代與講唱故事結合,至兩宋瓦舍勾欄盛行,遂臻鼎盛。元明清時偶戲已遠傳海外,今則與時俱進,展現偶戲藝術新風貌。

〔結論編〕〈戲曲劇種演進之脈絡〉為全書之總體審思與觀察,將卷帙浩瀚之《戲曲演進史》等十編,統攝於小戲、大戲、偶戲等三大體系,精要述其演進脈絡,並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本編以「統緒既立、骨幹已成」之方式,讓讀者再一次鳥瞰戲曲演進的來龍去脈。

作者簡介
曾永義(1941-2022)

臺南人。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二○一四年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二屆學術獎、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戲曲劇本創作總計二十二種,包含崑劇九種,京劇八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與豫劇各一種,二○一六年集結十八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二○年獲頒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 代 序
  • 辛〔近現代戲曲編〕
    • 序說
  • 第壹章 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與發展之徑路
    • 引言
    • 一、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之徑路
      • (一)由小戲發展而形成
      • (二)由大型說唱一變而形成
      • (三)以偶戲為基礎而形成
    • 二、近現代地方大戲發展之徑路
      • 小引
      • (一)汲取其他腔調而壯大者
      • (二)與其他劇種同臺並演而壯大者
      • (三)以傳統古劇為基礎而蛻變更新者
      • (四)隨劇種聲腔的流布而產生新劇種者
    • 結語
  • 第貳章 近現代戲曲大戲腔系音樂流播後產生之特色
    • 引言
    • 一、崑山腔系
    • 二、皮黃腔系
    • 三、高腔腔系
    • 四、梆子腔系
    • 結語
  • 第參章 近現代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與文學特色
    • 引言
    • 一、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
      • (一)四大腔系之重要劇種及其劇目
      • (二)地方大戲之同一題材多跨腔系之呈現
      • (三)歷史人物的民間戲曲造型
    • 二、地方大戲之文學特色
      • 小引
      • (一)梆子腔系
      • (二)崑山腔系
      • (三)高腔腔系
      • (四)皮黃腔系
  • 第肆章 近現代戲曲劇種雅部「詞曲系曲牌體」與花部「詩讚系板腔體」之雅俗推移
    • 引言
    • 一、明嘉靖至清康熙間之戲曲雅俗推移
      • (一)戲曲雅俗推移已見嘉靖間人著述
      • (二)明萬曆至清康熙間之「宮戲」與「外戲」
      • (三)清康熙間「宮戲」崑弋之爭衡
    • 二、清乾隆間之戲曲雅俗推移
      • 小引
      • (一)崑京之雅俗推移
      • (二)崑梆(陝西梆子)之雅俗推移
      • (三)京梆(四川梆子)之雅俗推移
      • (四)崑亂之雅俗推移
    • 三、乾隆末至道光間之戲曲雅俗推移
      • (一)乾隆末崑徽之雅俗推移
      • (二)嘉慶間崑徽繼續雅俗推移
      • (三)道光間崑徽推移結果促成皮黃戲成立
    • 四、清咸豐同治至清末光緒宣統間之京劇、崑劇與亂彈戲
      • (一)京劇獨霸劇壇
      • (二)崑劇殘喘之情況
      • (三)亂彈之情況
    • 結語
    • 校後記
  • 第伍章 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及其異彩紛呈
    • 引言
    • 一、「流派」之名義與構成之要件
      • (一)諸家對「流派」名義與構成要件之看法
      • (二)《中國京劇史》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
      • (三)著者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
    • 二、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共同背景因素
      • (一)戲曲寫意程式性和演員腳色化之表演方式
      • (二)詩讚系板腔體之藝術特質
      • (三)京劇進入成熟鼎盛期才是流派建立和完成之時機
    • 三、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基礎為唱腔
      • (一)「腔調」之要義
      • (二)「腔調」之流播質變與歌者「唱腔」之提升「腔調」
      • (三)西皮、二黃腔藝術之提升
    • 四、京劇「流派藝術」完成獨特風格與群體風格之歷程
      • (一)經名師指點轉益多師成就所長
      • (二)班社中掛頭牌,名腳配搭同演,組織創作團體,開創專屬劇目
      • (三)透過腳色創造獨特鮮明之劇中人物
      • (四)「流派藝術」由獨特風格到群體風格
    • 結語
  • 第陸章 崑劇、京劇「折子戲」之背景、成立及盛況
    • 引言
      • (一)「折子戲」之名始於中共建國之初
      • (二)陸萼庭對「折子戲」之重要觀點
      • (三)學者和著者對陸氏觀點之商榷
    • 一、折子戲名義考釋
      • (一)三種最新辭書之折子戲定義
      • (二)與「折子戲」相對應之名詞
      • (三)「折子」之根源
      • (四)「摺子」與「掌記」之關係
    • 二、折子戲產生之背景
      • (一)以樂侑酒之禮俗
      • (二)家樂之傳統與明清家樂之興盛
      • (三)南戲傳奇之冗長及其文詞之雅化
    • 三、折子戲之先驅與成形
      • (一)先秦至唐代之「戲曲小戲」與宋金雜劇院本
      • (二)北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
      • (三)明清民間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
      • (四)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戲選本之摘套與散齣
      • (五)《迎神賽社禮節傳簿》中之零折散齣
    • 四、折子戲之興盛情況
      • (一)明清選輯之「自名」方式與「折子戲」之構成
      • (二)由士大夫觀劇記載看明代萬曆以後折子戲之盛行
      • (三)其他資料所反映之晚明折子戲
      • (四)清代以後折子戲昌盛之概況
    • 結語
  • 第柒章 晚清以後戲曲劇種之趨勢簡述
    • 引言
    • 一、晚清之戲曲改良與五四之戲曲論爭
      • (一)晚清之戲曲改良
      • (二)五四之戲曲論爭
    • 二、一九四九年以來大陸之戲曲走向
      • (一)中共建國七十年間之戲曲政策
      • (二)中共戲曲政策所產生之影響
      • (三)戲改對訂製劇種所造成之影響
      • (四)一九九三年「天下第一團南方片」所見之戲曲劇種現象
    • 三、一九五九年以來臺灣之京劇走向
      • 小引
      • (一)奠基期(一九五〇年代)
      • (二)發展全盛期(一九六〇、七〇年代)
      • (三)創新轉型期(一九八〇年代)
      • (四)「大陸熱」與「本土化」交互影響(一九九〇年代)
    • 四、臺灣當前之所謂「跨界戲曲」與「跨文化戲曲」
      • (一)現代戲曲「跨界」之現象
      • (二)跨文化劇場(戲劇)
      • (三)跨文化戲曲
    • 結語
  • 第捌章 臺灣主要地方劇種之探討
    • 引言
    • 一、梨園戲之淵源形成及其所蘊含之古樂古劇成分
      • 小引
      • (一)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
      • (二)梨園戲三派之特色及其淵源之形成舊說
      • (三)筆者對梨園戲「上路」、「下南」淵源形成的看法
      • (四)筆者對小梨園「七子班」淵源形成的看法
      • 小結
    • 二、試探臺灣「北管音樂」與「亂彈戲」的來龍去脈
      • 小引
      • (一)臺灣亂彈戲與北管音樂
      • (二)北管音樂的總體內涵
      • (三)臺灣北管與泉州惠安北管的比較
      • (四)臺灣北管與臺灣崑腔、十三音館閣之關係
      • (五)亂彈,西秦腔、梆子腔,福祿(福路)之關係
      • (六)西皮、二黃與閩臺北管之關係
    • 三、臺閩歌仔戲關係之探討
      • 小引
      • (一)歌仔戲的淵源與形成
      • (二)歌仔戲在閩南的流播與變遷
      • (三)兩岸歌仔戲的發展與近況
      • (四)兩岸歌仔戲的交流與展望
      • 小結
    • 結語
  • 結尾
  • 壬〔偶戲編〕
    • 序說
  • 第壹章 傀儡與傀儡戲之起源
    • 一、傀儡之起源:先秦喪葬俑、大桃人與方相氏
    • 二、傀儡戲起源三說
      • (一)漢初陳平秘計說
      • (二)西周穆王偃師說
      • (三)外來說
  • 第貳章 唐代以前之傀儡百戲:水飾(水傀儡)
    • 一、兩漢傀儡用於嘉會與喪葬
    • 二、北齊之所謂「郭公」
    • 三、北齊南梁之傀儡製作與演出
    • 四、隋煬帝之「水飾」
  • 第參章 唐代之傀儡戲:懸絲傀儡與盤鈴傀儡
    • 一、唐代傀儡戲融入生活
    • 二、唐詩中之傀儡戲
    • 三、林滋〈木人賦〉
    • 四、唐代傀儡之工巧
  • 第肆章 兩宋之偶戲:傀儡戲五種、影戲三種
    • 一、《東京夢華錄》等五書中之宋人偶戲
    • 二、宋人詩中之傀儡戲
    • 三、志書叢談中之傀儡戲
    • 四、筆記叢談中之皮影戲
    • 五、宋人傀儡戲之樂器
  • 第伍章 影戲之淵源形成
    • 一、影戲源於漢武帝王夫人(亦作李夫人)說
    • 二、影戲源於「燈影」說
    • 三、影戲源於唐代俗講說
    • 四、影戲源於中國說
  • 第陸章 元明清之傀儡戲
    • 一、元代之傀儡戲
    • 二、明代之傀儡戲
    • 三、清代之傀儡戲
  • 第柒章 元明清之影戲
    • 一、元代之影戲
    • 二、明代之影戲
    • 三、清代之影戲
      • (一)北京
      • (二)陝西
      • (三)河北
      • (四)浙江
      • (五)福建
      • (六)四川
      • (七)廣東
      • (八)江蘇
      • (九)山東
      • (十)甘肅
  • 第捌章 布袋戲之來源
  • 結尾
  • 癸〔結論編〕
  • 結論:戲曲劇種演進之脈絡
    • 引言
    • 一、小戲之演進脈絡
      • (一)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體系
      • (二)宮廷官府戲曲小戲「參軍戲」體系
      • (三)民間戲曲小戲《踏謠娘》體系
    • 二、大戲之演進脈絡
      • (一)由地方小戲發展形成之「南戲」
      • (二)由宮廷小戲發展形成之「北劇」
      • (三)以南戲為母體與北劇交化而形成之「傳奇」
      • (四)以北劇為母體與南戲交化而形成之「南雜劇」
      • (五)明清腔調劇種與戲曲劇種之遞嬗軌跡
    • 三、偶戲之演進脈絡
      • (一)傀儡戲之起源與發展
      • (二)影戲之起源與發展
      • (三)布袋戲之起源與流播
    • 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
    • 結語
  • 後記
  • 版權宣告
  • 封 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