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 App
0人評分過此書

戲曲演進史(八):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

出版日期
2023/10/1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476872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包括〔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與〔結論編〕。

〔近現代戲曲編〕前參章從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發展,與其劇目、文學、藝術,腔系音樂特色談起,分析花雅爭衡歷程。第肆章論述「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彼此推移,乃至合流蛻變,終使花部之西皮、二黃結成複合腔調,稱為「京劇」,雄峙劇壇,流播全國,取代崑劇之主流地位。第伍章考述京劇「流派藝術」的建構過程及其盛況。第陸章探討折子戲,崑劇自明代萬曆即流行「折子戲」的演出型態,後京劇亦時以折子戲呈現,迄今不衰。第柒章從晚清的戲曲變革、論爭談起,再分述海峽兩岸的戲曲走向與影響,關注臺灣戲曲跨界、跨文化的現象,提出改革的諍言。第捌章聚焦臺灣地方劇種,探究南北管戲曲的根源與發展,考述歌仔戲的淵源、形成、流播與變遷,分析兩岸歌仔戲的發展。

〔偶戲編〕共捌章,敘述偶戲有傀儡戲、影戲、布袋戲三大類,分別探討其起源與發展流播。偶戲最早起源於先秦之木偶喪葬俑,後從避邪除煞而為喪家樂,進而用於嘉會歌舞,逐漸形成娛人的戲曲。偶戲在唐代與講唱故事結合,至兩宋瓦舍勾欄盛行,遂臻鼎盛。元明清時偶戲已遠傳海外,今則與時俱進,展現偶戲藝術新風貌。

〔結論編〕〈戲曲劇種演進之脈絡〉為全書之總體審思與觀察,將卷帙浩瀚之《戲曲演進史》等十編,統攝於小戲、大戲、偶戲等三大體系,精要述其演進脈絡,並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本編以「統緒既立、骨幹已成」之方式,讓讀者再一次鳥瞰戲曲演進的來龍去脈。

作者簡介
曾永義(1941-2022)

臺南人。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二○一四年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二屆學術獎、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戲曲劇本創作總計二十二種,包含崑劇九種,京劇八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與豫劇各一種,二○一六年集結十八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二○年獲頒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