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对“诗可以群”的研究,以孔子的诗学思想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孔子的论述,而是追溯前源,探寻后迹,以诗歌交往传统作为考察的对象,从先秦礼乐诗歌活动,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交往活动,探索诗歌交往传统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内涵及其逻辑演变关系,揭示其演变的规律。
- 封面
- 书名页
- 前言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意义和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结构和内容
-
-
第一章 上古时期“诗可以群”探源
-
第一节 上古乐舞形态及交往功能
-
第二节 上古乐舞的人神交往观
-
第三节 乐舞的人文转化及人际交往观
-
-
第二章 礼乐制度与“诗可以群”的生成
-
第一节 “制礼作乐”与“诗可以群”的交往形态
-
第二节 礼乐交往与《诗》文本的形成
-
第三节 《诗》文本的仪式交往意义
-
第四节 《诗》言群体之志
-
-
第三章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交往形态与观念
-
第一节 春秋时期礼乐交往内涵的嬗变
-
第二节 春秋赋诗言志的渊源和发展
-
第三节 赋诗言志的交往方式
-
第四节 赋诗言志的意义交流原则
-
-
第四章 孔子“诗可以群”的理论建构
-
第一节 孔子“诗可以群”思想的文化继承和创新
-
第二节 孔子“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哲学思想基础
-
第三节 群体《诗》学与“诗可以群”
-
-
第五章 “诗可以群”思想在战国诗学中的发展
-
第一节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交往诗学观
-
第二节 孟子的交往诗学观
-
第三节 荀子的交往诗学观
-
-
第六章 “以文会友”的“诗可以群”审美交往实践
-
第一节 “以文会友”的交往形态
-
第二节 “以文会友”的交往诗歌形态
-
第三节 “以文会友”的诗学意义
-
-
第七章 “诗可以群”诗学传统的理论流变
-
第一节 “诗可以群”政教交往论的发展流变
-
第二节 “诗可以群”道德交往论的发展流变
-
第三节 “诗可以群”情感交往论发展流变
-
-
结语 “诗可以群”审美交往传统的理论概括和当代意义
-
一 “诗可以群”审美交往诗学的理论基础和本体特征
-
二 “诗可以群”审美交往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28/1277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