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围绕晚清铁路认知如何发端和如何演进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书中第一章追溯中国铁路认知的起源;第二章立足铁路认知的发端——19世纪30年代郭实猎等传教士的中文著述,追踪其在中国的初步传播轨迹,进而探讨铁路认知的初构过程;第三章则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以铁路译词的变化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考察铁路认知的本土化;第四章主要从清廷内部的视角出发,论述洋务运动时期铁路认知的转变;第五章承接之前数章,继续关注铁路认知的演进趋势;第六章以代表性人物——曾鲲化为中心,通过个案研究管窥清末时期铁路认知的更新状况并进行考察。
- 绪论
-
第一章 “火蒸车”的首创:鸦片战争前铁路认知的发端
-
一 铁路起源的多重面相
-
二 铁路认知的多种起源
-
三 郭实猎首创“火蒸车”
-
四 对“火蒸车”的评析
-
-
第二章 “火蒸车”的传播:鸦片战争后铁路认知的初构
-
一 “火蒸车”的传播与流变
-
二 中国人对铁路知识的最初引介
-
三 十九世纪中叶铁路认知的评析
-
-
第三章 从“火蒸车”到“火轮车”:译词与铁路认知的本土化
-
一 铁路译词变更与认知本土化:以魏源为例
-
二 铁路译词的整理与分析:1835—1878
-
三 “火轮车”引领铁路认知本土化
-
-
第四章 从“一体防范”到“自强要图”:洋务运动时期铁路认知的转变
-
一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问题及其前奏
-
二 对铁路的“一体防范”(1861—1874)
-
三 “一体防范”的松动(1874—1885)
-
四 铁路成为“自强要图”(1885—1894)
-
-
第五章 交错的“铁道”:甲午战争前后铁路认知的变轨
-
一 中国对日本铁路认知发端的影响
-
二 “铁道”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起源
-
三 “铁道”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传播
-
四 从中日互动的视角看铁路认知变轨
-
-
第六章 从铁路管理个案看清末铁路认知的更新
-
一 曾鲲化铁路认知的两种背景
-
二 铁路技术官僚生涯的早期言行
-
三 曾鲲化案例所反映的清末铁路认知
-
-
结语 晚清铁路认知的检视与反思
-
一 晚清铁路认知的总体检视
-
二 晚清铁路认知的反思教训
-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28/0657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