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立足于在“真理的彼岸世界”(宗教)消逝之后为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社会”喻示的道德,在“必然王国”之“从属于劳动的交往”中,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强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自由王国”之“超越于劳动的交往”中,是彼此作为主体间关系而相互给对方的自由实践、自由个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认和尊重,以促成和确证彼此的自我实现。“我们所需要的道德还在襁褓之中”,但已无可回避、无可逆转地置身于现代社会,即使对于那已经逝去的、人类曾经似乎拥有过的“共同体”以及相应的道德伦理生活有那么一丝缅怀,更为务实、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客观地把握和联系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特征,而为这个社会寻求和塑造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也为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的我们自己重塑生活的伦理意涵和行动的道德准则与价值。何以重塑道德?本书对此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重构、整合现有虽然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碎片化状态的有关道德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在梳理社会学研究道德现象的几种传统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情感性,情感的结构约束性,将情感作为结构与道德之间联接、转换的枢纽,并以此重新解释、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情况。本书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具有的事实性和规范性双重意涵,特别揭示其道德意涵。
本书重构、整合现有虽然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碎片化状态的有关道德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在梳理社会学研究道德现象的几种传统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情感性,情感的结构约束性,将情感作为结构与道德之间联接、转换的枢纽,并以此重新解释、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情况。本书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具有的事实性和规范性双重意涵,特别揭示其道德意涵。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目录
- 引言 重新思量那被遗忘的“穆姑娘”
-
第一章 道德现象的社会学探索
-
第一节 “道德事实”的确定
-
第二节 现代性变迁的道德效应
-
第三节 重塑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道德基础
-
第四节 延续的思考
-
第五节 中国学者的思考
-
附录1 现代政治与道德: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殊与交叠
-
-
第二章 结构、情感与道德
-
第一节 道德的情感性:从道德哲学到道德社会学
-
第二节 敬重感与社会结构
-
第三节 人性情感与社会结构
-
第四节 道德舆论与社会结构
-
附录2 “民主社会”与道德
-
-
第三章 道德形式的转型(1):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
-
第一节 道德相对主义站得住脚吗?
-
第二节 “差序格局”还能继续吗?
-
第三节 迈向普遍主义的道德
-
-
第四章 道德形式的转型(2):从“道德代替法律”到道德的正式化
-
第一节 “无讼”:道德代替法律
-
第二节 道德的正式化
-
第三节 让社会无意识浮上水面:走向反思性的道德
-
-
第五章 道德主体身份认同的重塑:“新人”与“新民”
-
第一节 身份认同之参考框架的转换
-
第二节 身份认同转变的结构性动力
-
第三节 身份认同转变的道德意涵
-
-
第六章 道德内容的转型:义务与责任
-
第一节 作为基本道德内涵的义务与责任
-
第二节 义务的变化
-
第三节 责任的困惑
-
附录3 从“乡规民约”到公民道德
-
附录4 以村规民约“接引”现代公民道德
-
-
第七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公民”
-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意涵:马克思的启迪
-
第二节 从事实到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
-
第三节 从国家到公民:激活“世界公民”精神
-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28/1790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