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原住民族、荷蘭、清朝、日本、中華民國……
隨著政權的轉移、人口組成的改變,
文化積累融合,
形塑出多元的今日台灣。
台灣這塊海島,政權從荷蘭、西班牙過渡到清朝、日本、中華民國,每個政權都或多或少地對台灣輸入其已發展久遠的母國文化,因而在歷來政策主導下,造就出台灣鮮明的「一時期一主要文化」特徵。不過,舊文化的延續性並未因新文化加入而完全斷裂,新的文化亦會隨著時間流轉而內化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台灣文化便是在這樣的基調下,多層次地累積融合,形成如今的性格與風貌。
本書分為八個篇章,沿著歷史脈絡具體而微地呈現各個時期一連串新文化移入、與原有文化交融改變的過程,宏觀而具體地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入過去的生活情境,從大方向理解現在習以為常的台灣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從史前文化發展到今天、走向明日未來……
隨著政權的轉移、人口組成的改變,
文化積累融合,
形塑出多元的今日台灣。
台灣這塊海島,政權從荷蘭、西班牙過渡到清朝、日本、中華民國,每個政權都或多或少地對台灣輸入其已發展久遠的母國文化,因而在歷來政策主導下,造就出台灣鮮明的「一時期一主要文化」特徵。不過,舊文化的延續性並未因新文化加入而完全斷裂,新的文化亦會隨著時間流轉而內化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台灣文化便是在這樣的基調下,多層次地累積融合,形成如今的性格與風貌。
本書分為八個篇章,沿著歷史脈絡具體而微地呈現各個時期一連串新文化移入、與原有文化交融改變的過程,宏觀而具體地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入過去的生活情境,從大方向理解現在習以為常的台灣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從史前文化發展到今天、走向明日未來……
- 【導言】從文化生活中發掘歷史趣味,建立你我歷史中心論述
-
第1章 史前文化
-
台灣文化的萌芽從台灣島的誕生開始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台灣史前文化的特色】冰河期即將消失前,台灣史前文化正悄悄誕生
-
【台灣史前文化的發現】歷代考古學家齊力拼成史前巨大拼圖
-
【台灣舊石器時代文化】台灣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化,至今仍無法確認是哪一族群
-
【台灣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展現說明與南島語族間的關係
-
【台灣金屬器時代文化】十三行文化貿易範圍遠及東南亞,顯見海外交流的興盛
-
〖專欄〗浪漫文學家之子竟成一代考古學巨擘?
-
-
第2章 原住民文化
-
從自由馳騁的世外桃源變成處處受限的傷心地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南島語族】台灣原住民屬於全世界分布最廣的族群
-
【台灣原住民的分類】官方與學術界對台灣原住民的理解不全然相同
-
【原住民傳說】神搖楓樹,楓葉落下成人,原住民用傳說解答人類起源
-
【原住民社會】原住民族群因應環境及歷史變遷,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社會型態
-
【原住民的物質文化】陶壺是魯凱族結婚時的聘禮,從原住民器物中發現文化精髓
-
【東番記】早在明朝即有漢人來台、寫下原住民生活記錄
-
【與歷代政權的關係】原住民文化在與歷代政權的衝突中不斷折損
-
【原住民意識的抬頭】原住民在社會運動中一步步喚醒族群意識
-
【原住民文學】原住民用口耳相傳的祭儀歌舞寫下渲染力深厚的文學
-
〖專欄〗台灣原住民曾經建立過國家?
-
-
第3章 荷西統治時期的文化
-
台灣接受西方文化洗禮,起源於荷蘭人爭奪根據地失利?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荷西統治台灣的意義】荷蘭人統治及發展貿易,使台灣躋身國際社會
-
【荷、西傳教】在荷蘭牧師宣揚基督教中,誕生了原住民最早使用的文字
-
【荷蘭時代的重要建築】唯一四百年古蹟的淡水紅毛城,見證台灣歷史數百年興衰
-
【荷蘭在台貿易】自然資源豐富的台灣,為荷蘭帶來僅次於日本的巨利
-
【荷蘭與西班牙的日常文化】荷、西的文化遺留雖然稀少,但卻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中
-
【荷蘭時期的文獻記錄】荷蘭長官所寫的熱蘭遮城日誌,詳細記錄荷治時期點點滴滴
-
【荷蘭人繪製的舊地圖】荷蘭人所畫的台灣地圖之精細,直到兩百年後歐美各國還在用
-
〖專欄〗第一位來台傳教的荷蘭新教牧師是誰?
-
-
第4章 明鄭統治時期的文化
-
鄭成功為找尋根據地來台,台灣面臨二度新文化洗禮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鄭氏父子在台灣】漢人文化首度以官方的力量移植到台灣
-
【漢人文化來台】明鄭政權引進漢人文化,卻與原住民及歐洲文化產生碰撞
-
【明鄭時期的服飾】明鄭雖居於一孤島,但所穿服飾卻相當華麗?
-
【明鄭時期漢人建築】鄭經在位時的市鎮,繁華程度比荷蘭時期還要高?
-
【明鄭流寓文學】荔枝、番橘等台灣特有水果成為明鄭文學家寫作新題材
-
【明鄭時期的宗教信仰】明鄭時期最興盛的不是媽祖信仰嗎?
-
〖專欄〗拜太陽公,但拜的不是太陽?
-
-
第5章 清領時期所引進的文化
-
從昔日民變械鬥頻繁的社會,逐漸開始與國際文化銜接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清朝統治下的文化變革】漢人大幅來台發展並置入文化,成為台灣文化主體
-
【漢人傳統文化】迎奉來台的神明出現本地化,媽祖在產茶區成為茶神
-
【清初文學】六死三留一回頭,文學反映當時社會風貌
-
【清領時期的文學轉變】清領中期後文學素質高,文人愛玩擊缽吟展現功力
-
【清領時期的望族】板橋林家大力贊助藝文發展,保留了珍貴的地方廳志版片
-
【漢人建築】清領初期社會不安定,常見城垣隘門等防衛性建築
-
【開港通商後的文化發展】外國勢力伸入台灣,燈塔海關等西式建築入駐
-
【西方傳教士的文化影響】清領後期馬偕來台傳教,產生所謂的賠償教堂?
-
【清朝積極治台】在列強覬覦下,刺激台灣走向近代化
-
〖專欄〗漢人當上原住民駙馬?──張達京
-
-
第6章 日治時期的文化
-
日本對台灣的半世紀統治,改變了台灣的文化成分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日本對台政策】從尊重台灣本地風俗,到強力推行日本化
-
【移風易俗】從革除鴉片、纏足、辮髮三陋習,到引進現代法律、醫療知識
-
【日治時期的建築】大量興建日式及西式建築,引發台灣建築史上的大地震
-
【日治時期的服裝風尚】中日戰爭下的皇民化時期,服裝成為政府統治力的展現
-
【日治時期的原住民研究】日本人類學者來台實地踏查,原住民文化出現有系統研究
-
【日治時期的藝術】日本教師來台教畫,啟蒙台灣西式美術發展
-
【日治時期的娛樂活動】日本商人與唱片公司帶動台灣娛樂界蓬勃發展
-
【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從台灣主體意識文學的誕生,到以日文取代漢文寫作
-
【台灣文化協會】林獻堂與蔣渭水共同啟發了台灣意識、倡導政治改革
-
【日治時期的五大家族】辦報創校支持詩社,推廣藝文活動不遺餘力
-
【日台關係】不因政治關係斷絕而失去聯繫,語言飲食娛樂仍多受日本影響
-
〖專欄〗「沙韻之鐘」的故事是真的嗎?
-
-
第7章 中華民國解嚴以前的文化
-
在政治戒嚴的緊張氣氛中,中華文化得到充分發展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1947 年.二二八事件】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初始,已有文學作品預見衝突將生
-
【推行中華文化政策】興建中國宮殿式建築,打造台灣為中華文化主體中心
-
【外省文化】在外省子弟的孺慕作品中,訴說一段段光陰的故事
-
【1950~1980年代.反共、懷鄉文學】去國之慨、離家之思反應在文學作品中
-
【美式西方文化的傳入】美軍因軍事目的而來台,卻帶動台灣酒吧等美式娛樂興盛
-
【西方文化的傳入】西方思潮與對土地情感的交錯,使文學轉向心靈深處探索
-
【1970~1980年代.鄉土運動】文學界面臨國家危機,回頭重新發掘台灣鄉土價值
-
【戒嚴時期的傳媒界】重重限制下緩緩前行的傳媒娛樂圈
-
〖專欄〗原來我們的口頭禪,有很多是眷村黑話?
-
-
第8章 中華民國解嚴以後的文化
-
以解嚴為開端所開展的台灣多元文化
-
台灣VS.國際大事記
-
【1978年.台灣解嚴】自由還諸人民,帶動各族群文化的解放
-
【台灣新文學】擴大書寫題材和視角,勇於表達自我與探索新場域
-
【1994年~ .社區總體營造】喚醒社區民眾的共識,活化並提升在地特色
-
【解嚴後的娛樂界】葉啟田的愛拚才會贏,傳達台灣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
-
【科技與生活】科技拉近有形距離,卻拉開心理交集
-
【傳統文化的轉換】曾被視為過氣,老傳統如今活出文創新生命
-
【台灣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不再只能遠觀,還可以開民宿活化再利用
-
【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不跳火圈卻更加驚豔的太陽劇團,提升台灣民眾的文化視野想像
-
【新移民文化的加入】中國及東南亞外籍人士的加入,為台灣帶來新文化刺激
-
【外國人與台灣文化】從他者對台灣文化的理解學習尊重
-
〖專欄〗到眼科不看病,而是大口吃冰淇淋?
-
- 延伸閱讀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