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堪比林爽文事件卻被遺忘的清末大案,以歷史田野和地方研究的方式,抽絲剝繭,還原真相!
【本書簡介】
◎兩位成大歷史出身的工作者本著對台灣地方史的熱愛,從田野調查做起,在鳳山文史工作者劉自仁先生的幫助下,一點一點探詢塵封的線索。
◎依循論文寫作的嚴謹精神,仔細記錄事件始末及其所造成的種種影響,方便讀者快速完整瞭解這個鮮少被提及卻影響深遠的清末大案。
◎全彩輸出作者田調時所拍攝的照片,完整呈現天德年間遺留至今的種種痕跡。
在嘉慶十年(1805)發生的蔡牽事件、道光十二年(1832)的張丙事件,以及咸豐三年(1853)的林恭李石事件等等,這些無論是規模或歷時都不見得低於「三大民變」的事件,卻在歷史研究上常被忽略,甚至還被認為只是一般的官民衝突或分類械鬥,尤其是「林恭李石事件」,規模不僅涵蓋全臺,甚至還跨越到對岸,與當時的太平天國一起攻下了清廷半壁江山。
雖然林恭李石事件在臺灣歷時不久,但與其有緊密關係的太平天國卻從咸豐年間一路延燒到同治年間(1851-1864),影響的包括臺中霧峰林家,以及「三大民變」之一的戴潮春事件,而且臺灣沒有任何事件像它一樣,留下怎麼多複雜難以說清楚的謎團待解。像是林恭究竟是出身枋寮還是新園?林萬掌的歷史定位到底是義民或是反賊?參與謀反的林萬能又為何能全身而退?徐宗幹在東港已逮到了林恭,那鄭元杰在枋寮斬的林恭又是誰?……等等,如此盤根錯節、糾葛難分的劇情,比八點檔還更八點檔。
兩位歷史系所的高材生,走過三個縣市,半個臺灣,找尋這一則被人們所遺忘的歷史事件。讓讀者從文字裡頭,一同細細地探尋被遺忘的天德元年與兩位作者對失落歷史的摸索。
【本書簡介】
◎兩位成大歷史出身的工作者本著對台灣地方史的熱愛,從田野調查做起,在鳳山文史工作者劉自仁先生的幫助下,一點一點探詢塵封的線索。
◎依循論文寫作的嚴謹精神,仔細記錄事件始末及其所造成的種種影響,方便讀者快速完整瞭解這個鮮少被提及卻影響深遠的清末大案。
◎全彩輸出作者田調時所拍攝的照片,完整呈現天德年間遺留至今的種種痕跡。
在嘉慶十年(1805)發生的蔡牽事件、道光十二年(1832)的張丙事件,以及咸豐三年(1853)的林恭李石事件等等,這些無論是規模或歷時都不見得低於「三大民變」的事件,卻在歷史研究上常被忽略,甚至還被認為只是一般的官民衝突或分類械鬥,尤其是「林恭李石事件」,規模不僅涵蓋全臺,甚至還跨越到對岸,與當時的太平天國一起攻下了清廷半壁江山。
雖然林恭李石事件在臺灣歷時不久,但與其有緊密關係的太平天國卻從咸豐年間一路延燒到同治年間(1851-1864),影響的包括臺中霧峰林家,以及「三大民變」之一的戴潮春事件,而且臺灣沒有任何事件像它一樣,留下怎麼多複雜難以說清楚的謎團待解。像是林恭究竟是出身枋寮還是新園?林萬掌的歷史定位到底是義民或是反賊?參與謀反的林萬能又為何能全身而退?徐宗幹在東港已逮到了林恭,那鄭元杰在枋寮斬的林恭又是誰?……等等,如此盤根錯節、糾葛難分的劇情,比八點檔還更八點檔。
兩位歷史系所的高材生,走過三個縣市,半個臺灣,找尋這一則被人們所遺忘的歷史事件。讓讀者從文字裡頭,一同細細地探尋被遺忘的天德元年與兩位作者對失落歷史的摸索。
- 推薦序(陳)
- 推薦序(劉)
- 自序(徐)
- 自序(毛)
-
壹、李石抗清始末
-
前言
-
清代天地會的抗清背景
-
小新營李氏家族的歷史記憶與傳說
-
歷史上的李石事件
-
結語
-
徵引書目
-
-
貳、林恭事件與義首林萬掌家族考探
-
前言
-
清代水底寮的形勢與行政區劃
-
枋寮義首林萬掌家族沿革
-
林恭事件為中心的研究
-
結語
-
徵引資料
-
-
參、試論林恭事件六堆組織對臺灣地方防衛之影響
-
前言
-
簡述六堆組織之形成與功能
-
六堆對重大民變防衛之實例
-
林恭事件中六堆扮演之角色
-
結語
-
徵引書目
-
-
肆、林恭與屏東縣新園鄉港仔墘五房內林氏家族
-
前言
-
港仔墘望族-五房內林家
-
夾桿石的塵封記憶-跛腳進士
-
抗清者-林恭(弓)
-
結語
-
徵引書目
-
- 伍、大事記
- 附錄:鳳山縣榕將軍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