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尋找心的本來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8838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一條道路、兩個層面、四種身分、五處用心、九種禪修,
透過三級修學課程,從修學之路邁向心靈覺醒之路。

佛法雖有種種法門,但最終都導向兩大核心:一是覺醒解脫;一是慈悲利他。

但學佛要邁向覺醒,這條路究竟怎麼走?面對浩瀚的佛典,很多人無所適從,或盲修瞎練,或偏執一端,所以佛陀特別強調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本書中提出了修學的道路、任務和方法,並以菩提導航作為輔助工具,幫助我們順利走上菩提道。

在三級修學課程中,通過「人生佛教」確立三觀;通過《道次第.聞法軌則》,建立正確的修學態度和動機。以正念為著力點,以正見為輔助,就能打開覺醒之門,成就解脫。

進而,又以《慈經》為切入點,建立三級利他禪修。初級依《慈經》修習慈心;中級依《道次第》、《入菩薩行論》修習大悲心,發起菩提心;高級依《辯中邊論》、《金剛經》等,修習空性見,超越二元執著,成就無所得心。

普願所有接觸佛法的人,都能沿著覺醒之道,同登彼岸!
  • 自序
  • 認識菩提導航
    • 一、三級修學課程的建設
    • 二、三張圖與「一二四五九」
    • 三、一條道路的設立
    • 四、四種身分,分階教育
    • 五、五處用心
    • 六、心理檢測與人格模型
    • 七、小覺同學
  • 一條道路,九種禪修
    • 一、一條道路
    • 二、四種身分
    • 三、五處用心
    • 四、九種禪修
  • 八步驟三種禪修
    • 一、真誠、認真、老實
    • 二、認識八步驟
    • 三、觀察修與安住修
    • 四、八步驟三種禪修
    • 五、座上修和座下修
  • 認識人格密碼,開啟八三禪修
    • 一、八三的提出
    • 二、人格形成的密碼
    • 三、生命的黑牌與白牌
    • 四、結說
  • 《慈經》的修行
    • 一、慈心是什麼
    • 二、修慈心的意義
    • 三、《慈經》說了什麼
    • 四、讓每句話成為自己的願望
    • 五、《慈經》的觀修
    • 六、從座上到座下
    • 七、《慈經》修習次第
    • 八、結說
  • 四無量心的觀修
    • 一、四無量心和三乘佛法
    • 二、慈無量心
    • 三、悲無量心
    • 四、喜無量心
    • 五、捨無量心
    • 六、仁愛、博愛與慈悲
    • 七、結束語
  • 造就慈悲品質
  • 為正念而生
    • 觀自在,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標
    • 心種種故,色種種
    • 覺性,才是究竟的皈依處
    • 發心,對心的選擇和發展
    • 持戒,建立簡單清淨的生活
    • 依正見善用其心
  • 凡聖只在迷悟間
    • 見地和禪修──佛法的兩大內涵
    • 真心與妄心──修行的不同起點
    • 匱乏與自足──生命的真假需求
    • 心念與輪迴──未來的發展方向
    • 正見──以觀念改變心行
    • 選擇──以智慧作出取捨
    • 禪修──以技術管理心念
  • 正念,使浮躁遠離
    • 浮躁的時代,浮躁的心
    • 尋找調心之道
    • 貪嗔痴製造問題
    • 戒定慧成就解脫
    • 從內觀到禪宗
  • 身體掃描與正念運動的修習
    • 一、禪與現代社會
    • 二、身體掃描和正念運動的作用
    • 三、禪修的態度
  • 正念修習的要領
    • 一、調身
    • 二、調心
  • 開啟正念與慈悲大愛
    • 一、覺醒在當代社會的意義
    • 二、正念是開啟覺醒的鑰匙
    • 三、修學課程與覺醒
    • 四、正念與利他在別院的落實
    • 五、覺醒是人類世界的希望
  • 正念與三級修學
  • 正念與無念
    • 一、聽茗?觀心?
    • 二、正念?無念?
    • 三、有修?無修?
    • 四、抓緊?放鬆?
    • 五、是茶?非茶?
  • 如何讓觀修得力
    • 緣起
    • 修行的心理基礎
    • 時時培養正念
    • 為什麼觀不起來
    • 虛空般的心
    • 了了覺知,不著見聞
    • 認知、覺知、正遍知
    • 如何檢驗修學效果
    • 修行也要去中心化
  • 定課中如何安心
  • 尋找心的本來
    • 面目模糊的主人
    • 念頭的背後
    • 妄心的差別
    • 現成的覺性
    • 凡聖之別
    •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著境還是離境
    • 真假的對照
    • 需求帶來的危機
    • 迷妄系統的建立
    • 一場奇怪的遊戲
    • 情到深處人孤獨
    • 無我,無了什麼
    • 不覺的傷害
    • 修學的常道
    • 具足萬法的自性
    •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向觀音菩薩學習
    • 一、觀音菩薩的身世
    • 二、觀音菩薩的名號
    • 三、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 四、稱念觀音聖號的意義
  • 淨土法門與五大要素
    • 一、學佛的重心
    • 二、皈依
    • 三、發心
    • 四、戒律
    • 五、正見
    • 六、止觀
  • 心月朗照,安住當下
    • 問月幾何
    • 心月朗照
    • 安住當下
    • 歇即菩提
  • 涅槃之美
    • 一、從印度文化看涅槃
    • 二、佛教對涅槃的理解
    • 三、涅槃之美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