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服裝、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文化差異,
一百篇臺灣民族性的分析評論,不只看見百年以來臺灣人的變與不變,
也讓人思考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被置於何種認識空間
1930年,日本領臺已逾三十載,統治看似牢不可破,但統治者真的瞭解被統治者了嗎?
本書作者山根勇藏在1897年就來臺擔任教職,而後在警務局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試圖讓第一線接觸臺灣人的警察更了解臺灣民情,以利執行勤務。
「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山根勇藏
有感於民族性相關論述貧乏,山根發憤著述,廣為蒐集資料,並結合自身經驗,寫成了《臺灣民族性百談》,於1930年出版。
書中共一百篇評述,題材寬廣,包括臺灣人髒話的分析、臺灣人的金錢觀、臺灣人對蘭花的偏愛、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比較等等。取材對象有作者和臺灣人士的交流經驗、至各地參訪的見聞,以及報紙的新聞報導。從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臺日比較,包羅萬象地描繪了百年前的臺灣眾生相,並且直言無諱地加以評論。行文輕鬆,不時點綴反諷和嘲弄,讀來有如親見作者在面前談笑風生。
看見作者一些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例如臺灣人有盲從群眾運動的天分、農民組合有女學生加入是想藉此吸引年輕男性等,你或許想反駁「臺灣人才不是這樣!」卻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文筆著實令人發噱。
看見作者批評臺灣人使用道路完全不顧他人、邀請函上的時間僅供參考,你或許會嘆息「臺灣人還是這樣!」或許一百年終究不夠久,原來我們離1930年並不太遠。
看見嚴禁和下九流結婚、租借妻子或「長外衣」是時尚衣著的描述,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臺灣人曾經這樣!」出書至今不過百年,臺灣人的面貌究竟已經翻了幾回?
除了玩味本書描繪的臺灣人百態,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探究:作者觀看臺灣人時,採取了何種視角?如此追問,也就是深入了解何謂「殖民統治」的機會。因為強調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差異,正是殖民政府為自身統治建立正當性的嘗試,而「民族性」的書寫,也就可以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下開展更深入的意義。
「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沉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周俊宇,本書導讀。
本書過去曾有節譯本,篇數和內文皆有刪減,如今為完整翻譯本首次問世,並且於必要處加上註解,搭配歷史圖片,協助今日讀者跨越百年的時空隔閡。
一百篇臺灣民族性的分析評論,不只看見百年以來臺灣人的變與不變,
也讓人思考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被置於何種認識空間
1930年,日本領臺已逾三十載,統治看似牢不可破,但統治者真的瞭解被統治者了嗎?
本書作者山根勇藏在1897年就來臺擔任教職,而後在警務局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試圖讓第一線接觸臺灣人的警察更了解臺灣民情,以利執行勤務。
「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山根勇藏
有感於民族性相關論述貧乏,山根發憤著述,廣為蒐集資料,並結合自身經驗,寫成了《臺灣民族性百談》,於1930年出版。
書中共一百篇評述,題材寬廣,包括臺灣人髒話的分析、臺灣人的金錢觀、臺灣人對蘭花的偏愛、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比較等等。取材對象有作者和臺灣人士的交流經驗、至各地參訪的見聞,以及報紙的新聞報導。從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臺日比較,包羅萬象地描繪了百年前的臺灣眾生相,並且直言無諱地加以評論。行文輕鬆,不時點綴反諷和嘲弄,讀來有如親見作者在面前談笑風生。
看見作者一些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例如臺灣人有盲從群眾運動的天分、農民組合有女學生加入是想藉此吸引年輕男性等,你或許想反駁「臺灣人才不是這樣!」卻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文筆著實令人發噱。
看見作者批評臺灣人使用道路完全不顧他人、邀請函上的時間僅供參考,你或許會嘆息「臺灣人還是這樣!」或許一百年終究不夠久,原來我們離1930年並不太遠。
看見嚴禁和下九流結婚、租借妻子或「長外衣」是時尚衣著的描述,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臺灣人曾經這樣!」出書至今不過百年,臺灣人的面貌究竟已經翻了幾回?
除了玩味本書描繪的臺灣人百態,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探究:作者觀看臺灣人時,採取了何種視角?如此追問,也就是深入了解何謂「殖民統治」的機會。因為強調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差異,正是殖民政府為自身統治建立正當性的嘗試,而「民族性」的書寫,也就可以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下開展更深入的意義。
「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沉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周俊宇,本書導讀。
本書過去曾有節譯本,篇數和內文皆有刪減,如今為完整翻譯本首次問世,並且於必要處加上註解,搭配歷史圖片,協助今日讀者跨越百年的時空隔閡。
- 封面
- 從大正民主後過渡到皇民化時期前的在臺日人「臺人民族性論」——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導讀/周俊宇
- 翻譯說明
- 序/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長 石井保
- 前言/尾崎秀真
- 作者引言/山根勇藏
- 一 臺灣人喜愛音樂和戲劇
- 二 子弟戲
- 三 西皮福祿之紛爭
- 四 軒園之紛爭
- 五 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
- 六 北管與南管
- 七 臺灣人與喜愛蘭花的嗜好
- 八 玉皇上帝
- 九 狗上屋頂
- 十 五月八日
- 十一 臺灣女性的殘忍行徑
- 十二 臺灣婦女的早起與喜愛洗衣
- 十三 支那婦女服裝的流行
- 十四 臺灣紳士的長外衣
- 十五 粗話
- 十六 話母
- 十七 臺灣人的好客
- 十八 邀請函的兩種時間
- 十九 不見臺灣醉漢
- 二十 臺北市內的私墾地
- 二一 臺灣住民
- 二二 支那民族
- 二三 閩族與粵族
- 二四 三邑人與四縣人
- 二五 三官大帝
- 二六 詩社之勃興
- 二七 雞隻的放養
- 二八 牛的使用方式
- 二九 踏青
- 三十 信仰的神佛
- 三一 分類械鬥 其一(遠因與近因)
- 三二 分類械鬥 其二(省對省)
- 三三 分類械鬥 其三(府對府)
- 三四 分類械鬥 其四(縣對縣)
- 三五 分類械鬥 其五(姓對姓)
- 三六 臺灣婦女的奇襲
- 三七 分頭相續[齊頭式繼承]
- 三八 過房子.螟蛉子.招夫
- 三九 媳婦仔.㜁媒𡢃
- 四十 女性的名字
- 四一 對待紙幣的態度
- 四二 讀書人
- 四三 科舉制度 其一(歲科)
- 四四 科舉制度 其二(鄉試)
- 四五 科舉制度 其三(會試)
- 四六 科舉制度 其四(殿試)
- 四七 科舉制度的小故事
- 四八 臺灣的進士與舉人
- 四九 五月節.划龍船
- 五十 分頭相續的弊病
- 五一 臺灣民族與交通道德
- 五二 臺灣民族的信仰
- 五三 城隍爺 其一(由來)
- 五四 城隍爺 其二(任務)
- 五五 城隍爺 其三(雜談)
- 五六 城隍考試
- 五七 青山王
- 五八 妻子的租賃
- 五九 聘金的問題
- 六十 結婚證書
- 六一 臺灣人愛打官司
- 六二 差別待遇的利弊
- 六三 中元普度
- 六四 有應公
- 六五 放置帽子的處所
- 六六 廣東婦女腰間的鎖匙
- 六七 十殿閻羅王
- 六八 葬禮萬象
- 六九 廣東族的少年
- 七十 極度的恣意妄為
- 七一 學匪
- 七二 複數口譯的實情
- 七三 支那的各種歷史
- 七四 惜別宴與贈送紀念品
- 七五 登高
- 七六 媽祖 其一(自生平至升天)
- 七七 媽祖 其二(賜號賜封之種種)
- 七八 媽祖 其三(雜談)
- 七九 迎神反對運動
- 八十 農民組合及其贈品
- 八一 嫂子溺水也別伸出援手
- 八二 敬字之習慣
- 八三 商工學校及其畢業生
- 八四 孔廟.文廟.文昌廟.關帝廟.武廟
- 八五 一致的長衫
- 八六 儒教
- 八七 臺灣人不吃牛肉
- 八八 道教
- 八九 土壠間.農業倉庫
- 九十 童乩
- 九一 佛教
- 九二 和尚.道士.司公
- 九三 齋教
- 九四 吃人肉的漢民族
- 九五 臺灣民族的財物觀
- 九六 臺灣的上九流與下九流
- 九七 臺灣民族的投書癖
- 九八 婚姻及其種種
- 九九 常講音.讀書音.官話音
- 一百 官學.公學.民學.書房
- 後記
- 版權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