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2014年6月20日及21日,來自國內外學者近百人參加了在吉隆玻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舉行的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本屆會議主題為「變遷中的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並以二戰後的馬來西亞社會的變遷為研討重點。
兩天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和大會參與的各項討論,反映了馬來西亞和華人社會正處於轉變的關鍵年代。
編委會共選出了38篇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分別編成《人文與文學卷》及《社會與政治卷》二冊,作為第二屆研討會的大會論文集。人文卷共收錄22篇,社會卷則有16篇。
《人文與文學卷》收錄的篇章,足以說明文化、文學到語言和藝術,都進入一個新的轉變期。
馬華文學從文學群體和作家個體,從文學題裁到創作和書寫的類型,從文學意識到文學理論的變化,將馬華文學從宏觀書寫到作家個人的創作特色,都可以放置在國家獨立以來多變的華人社會和世界文學的互動中做深入考察。王德威教授將馬華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對比,企圖將馬華文學從移民和國族建構的功能性觀點導向參與文學主體性的世界文學靠攏,提供了馬華文學重新定位的一個整全視角。
國家獨立數十年來的馬華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仿佛也處於多樣變動的狀態。華人方言的變化與流失是相當顯著的例子。文化信仰的認同與浮動同步發生,但日常中也不難發現諸多有意味的華人文化生命力的鮮活實例,特別是宗教活動與飲食的地方性特色,都展現出某種推陳出新的可能。
2014年6月20日及21日,來自國內外學者近百人參加了在吉隆玻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舉行的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本屆會議主題為「變遷中的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並以二戰後的馬來西亞社會的變遷為研討重點。
兩天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和大會參與的各項討論,反映了馬來西亞和華人社會正處於轉變的關鍵年代。
編委會共選出了38篇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分別編成《人文與文學卷》及《社會與政治卷》二冊,作為第二屆研討會的大會論文集。人文卷共收錄22篇,社會卷則有16篇。
《社會與政治卷》各篇討論的政治社會的波動,談到族群政治與華人身份認同糾葛的許多篇章,涵蓋歷史事件、電影敘事、語言政策,乃至於處在多元社會中的華文教育和華校的自主和被動,都會觸及華人在本土與自身身份和族群文化競爭的張力之中。吳小安教授提到的中國性/華人性的概念與典律問題,概是馬華社會長期會面對的刺激與挑戰。
兩天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和大會參與的各項討論,反映了馬來西亞和華人社會正處於轉變的關鍵年代。
編委會共選出了38篇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分別編成《人文與文學卷》及《社會與政治卷》二冊,作為第二屆研討會的大會論文集。人文卷共收錄22篇,社會卷則有16篇。
《人文與文學卷》收錄的篇章,足以說明文化、文學到語言和藝術,都進入一個新的轉變期。
馬華文學從文學群體和作家個體,從文學題裁到創作和書寫的類型,從文學意識到文學理論的變化,將馬華文學從宏觀書寫到作家個人的創作特色,都可以放置在國家獨立以來多變的華人社會和世界文學的互動中做深入考察。王德威教授將馬華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對比,企圖將馬華文學從移民和國族建構的功能性觀點導向參與文學主體性的世界文學靠攏,提供了馬華文學重新定位的一個整全視角。
國家獨立數十年來的馬華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仿佛也處於多樣變動的狀態。華人方言的變化與流失是相當顯著的例子。文化信仰的認同與浮動同步發生,但日常中也不難發現諸多有意味的華人文化生命力的鮮活實例,特別是宗教活動與飲食的地方性特色,都展現出某種推陳出新的可能。
2014年6月20日及21日,來自國內外學者近百人參加了在吉隆玻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舉行的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本屆會議主題為「變遷中的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並以二戰後的馬來西亞社會的變遷為研討重點。
兩天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和大會參與的各項討論,反映了馬來西亞和華人社會正處於轉變的關鍵年代。
編委會共選出了38篇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分別編成《人文與文學卷》及《社會與政治卷》二冊,作為第二屆研討會的大會論文集。人文卷共收錄22篇,社會卷則有16篇。
《社會與政治卷》各篇討論的政治社會的波動,談到族群政治與華人身份認同糾葛的許多篇章,涵蓋歷史事件、電影敘事、語言政策,乃至於處在多元社會中的華文教育和華校的自主和被動,都會觸及華人在本土與自身身份和族群文化競爭的張力之中。吳小安教授提到的中國性/華人性的概念與典律問題,概是馬華社會長期會面對的刺激與挑戰。
- 序
- 张少宽/宗祠家庙研究的省思——以槟城五大姓为例
- Tan Yao Sua/Education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 Wu Xiao An/In Search of Chineseness: Conceptualization and Paradigms
- 陈愛梅/人类学实验场的历史研究:以槟城美湖海陆人研巧为例(1900〜1970)
- 陈琮渊/砂拉越华人社会史研究在台湾:跨域知识生产的特点与挑战
- 村井宽志/反共动员、公民化和阳奉阴违:马来亚紧急状态时期安置事业当中的殖民政府、华人领袖和当地居民
- 大东和重/和辻哲郎的《风王》与榜城——日本人所见所闻与未能领会的马来亚
- 关志华/历史再现与政治霸权:论《王者之风》和《新村》事件与族群政治下的华马关系
- 彭大男/砂共运动之1962年武装斗争的决策经过和模式
- 王国璋/后数理英化政策的马来西亚华社:英语、华语及马来语的功能转变
- 王康进/〝我们眼中的沙己华小〞——非华族学生家长的声音
- 许维贤/本土化、身份认同与华语语系马华电影中的阶级问题
- 张运华/转型中的马来西亚技职教育:从国家技职教育政策偏差看华社的困境
- 郑宏泰、孙文彬、何彩満/马港华人家族史:李孝式与何世礼个案比较的启示
- 周美芬/从英王子民到马来亚华人——谈林碧颜的认同变迁
- 庄仁杰/中国国货运动在新马——以新加坡为个案
- 出版地 : 馬來西亞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9833908/35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