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行政區劃制度×稅役制度×制度改革
宗教禮制、敬德保民、禮崩樂壞、文化一統……
從中央到地方,再從初建到改革,一本書搞懂「皇權典制」
權傾邊陲、勒折之弊、高量斛面、里胥侵竊……
明明當初設想很偉大,制度走向為何不一樣?
▎同養公田:一夫一婦,家庭勞動
生產力緩慢發展,以家庭為納稅應役單位逐漸成為可能。
西周主要生產者被稱為「庶人」、「民」,他們就是奴隸。
➔看看《詩經》怎麼說的!
首先,必須自帶小農具和飯去「公田」耕作。
「農夫」除了在公田勞動之外,還要服各種徭役──
白天割茅草、夜晚搓繩索,還要進城修理公家住宅!
甚至,他們和妻女還要為奴隸主準備各種衣料──
八月開始績麻織布,做衣裳給貴族子弟;
十一月時去捕貍貉,做皮衣給貴族子弟……
▎勒折之弊:不法州縣官員+倉場官員勾結
勒折,指在將稅物由「本色」折納其他物質時,
強迫納稅人接受他們私自規定的不合理折算比價。
➔看看包拯上疏大揭露!
宋代對折納稅有統一規定,然而非法折納仍相當嚴重。
地方官府利用「折變」重斂於民的手法主要有兩類──
【任意規定折價】農民必須出賣三斗多的小麥,才能完納一斗的稅額;
【多次折算】官吏透過鹽的專賣加稅,購鹽人實際負擔驟增12~13倍!
▎權傾邊陲:尾大不掉!當節度使成封疆大員
當時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兼統此數州。
唐朝實行軍民分治,節度使最初只負責轄區內的軍事防禦,
漸漸地,他們將轄區內的軍、政、財、監察大權集於一身,
又由於邊疆聯防的需求,常使一人兼攝數鎮……
➔看看混血胡人安祿山!
天寶年間,雖然安祿山已是身兼三鎮的節度使,
但是唐玄宗尤嫌不夠,又讓他兼任了河北道的採訪使,
使道與鎮合二為一,讓安祿山具備了割據一方的實力。
天寶末年,安祿山靠著這有利背景發動了武裝叛亂。
◎禮崩樂壞之王室敗落
西元前七一九年,周平王死,周桓王立。
桓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撤銷鄭莊公的職位。
鄭莊公於是不再朝王,竟公然不把天子放在眼中。
周桓王便率領王室和衛、陳、蔡的軍隊前去征討。
而鄭莊公也不示弱,在繻葛擺開軍隊與王師對陣。
繻葛之戰,這場春秋初期決定「王權」的戰爭就此展開!
此戰若勝,王室中興或許有望;此戰一敗,王室聲威盡成幻影。
兩軍交戰,周王軍隊大敗。鄭國大夫祝聃還射了桓王一箭,
這「大逆不道」的行為,在當時竟無任何諸侯挺身而出表示譴責。
鄭國的反叛給了天子一記耳光,而放出的冷箭更將天子的威信射落在地。
從此以後,天子更是徒有虛名,「王權」只能在風雨飄搖中苟延殘喘……
◎文化一統之皇帝名號
西元前二二一年,強秦掃滅六國,實現了幾代君主夢寐以求的夙願。
嬴政為突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遂令群臣討論君主尊號問題。
於是,博學多才的官員們歌功頌德地提出了最尊貴稱謂「泰皇」,
但秦王只採了「皇」,再加個「帝」,「皇帝」便成為至尊的稱號。
「皇帝」稱謂的出現,絕非帝王名號簡單的變更
──它反映了一個新王朝的誕生!
自此以後,皇帝便成為歷代封建君主的專用稱謂,
那些強化皇權的規定也成為世人不可冒犯的律條。
本書特色:本書以行政區劃制度、稅役制度、制度改革分為三大主題,主要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制度與改革,並著重於解釋各個制度的由來、特點和演變,以及制度改革的背景、動因和影響。藉由本書詳盡的解說,讀者將對歷代典制有更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宗教禮制、敬德保民、禮崩樂壞、文化一統……
從中央到地方,再從初建到改革,一本書搞懂「皇權典制」
權傾邊陲、勒折之弊、高量斛面、里胥侵竊……
明明當初設想很偉大,制度走向為何不一樣?
▎同養公田:一夫一婦,家庭勞動
生產力緩慢發展,以家庭為納稅應役單位逐漸成為可能。
西周主要生產者被稱為「庶人」、「民」,他們就是奴隸。
➔看看《詩經》怎麼說的!
首先,必須自帶小農具和飯去「公田」耕作。
「農夫」除了在公田勞動之外,還要服各種徭役──
白天割茅草、夜晚搓繩索,還要進城修理公家住宅!
甚至,他們和妻女還要為奴隸主準備各種衣料──
八月開始績麻織布,做衣裳給貴族子弟;
十一月時去捕貍貉,做皮衣給貴族子弟……
▎勒折之弊:不法州縣官員+倉場官員勾結
勒折,指在將稅物由「本色」折納其他物質時,
強迫納稅人接受他們私自規定的不合理折算比價。
➔看看包拯上疏大揭露!
宋代對折納稅有統一規定,然而非法折納仍相當嚴重。
地方官府利用「折變」重斂於民的手法主要有兩類──
【任意規定折價】農民必須出賣三斗多的小麥,才能完納一斗的稅額;
【多次折算】官吏透過鹽的專賣加稅,購鹽人實際負擔驟增12~13倍!
▎權傾邊陲:尾大不掉!當節度使成封疆大員
當時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兼統此數州。
唐朝實行軍民分治,節度使最初只負責轄區內的軍事防禦,
漸漸地,他們將轄區內的軍、政、財、監察大權集於一身,
又由於邊疆聯防的需求,常使一人兼攝數鎮……
➔看看混血胡人安祿山!
天寶年間,雖然安祿山已是身兼三鎮的節度使,
但是唐玄宗尤嫌不夠,又讓他兼任了河北道的採訪使,
使道與鎮合二為一,讓安祿山具備了割據一方的實力。
天寶末年,安祿山靠著這有利背景發動了武裝叛亂。
◎禮崩樂壞之王室敗落
西元前七一九年,周平王死,周桓王立。
桓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撤銷鄭莊公的職位。
鄭莊公於是不再朝王,竟公然不把天子放在眼中。
周桓王便率領王室和衛、陳、蔡的軍隊前去征討。
而鄭莊公也不示弱,在繻葛擺開軍隊與王師對陣。
繻葛之戰,這場春秋初期決定「王權」的戰爭就此展開!
此戰若勝,王室中興或許有望;此戰一敗,王室聲威盡成幻影。
兩軍交戰,周王軍隊大敗。鄭國大夫祝聃還射了桓王一箭,
這「大逆不道」的行為,在當時竟無任何諸侯挺身而出表示譴責。
鄭國的反叛給了天子一記耳光,而放出的冷箭更將天子的威信射落在地。
從此以後,天子更是徒有虛名,「王權」只能在風雨飄搖中苟延殘喘……
◎文化一統之皇帝名號
西元前二二一年,強秦掃滅六國,實現了幾代君主夢寐以求的夙願。
嬴政為突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遂令群臣討論君主尊號問題。
於是,博學多才的官員們歌功頌德地提出了最尊貴稱謂「泰皇」,
但秦王只採了「皇」,再加個「帝」,「皇帝」便成為至尊的稱號。
「皇帝」稱謂的出現,絕非帝王名號簡單的變更
──它反映了一個新王朝的誕生!
自此以後,皇帝便成為歷代封建君主的專用稱謂,
那些強化皇權的規定也成為世人不可冒犯的律條。
本書特色:本書以行政區劃制度、稅役制度、制度改革分為三大主題,主要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制度與改革,並著重於解釋各個制度的由來、特點和演變,以及制度改革的背景、動因和影響。藉由本書詳盡的解說,讀者將對歷代典制有更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
行政區劃制度
-
邑
-
畿服
-
九州制
-
五服制
-
內服與外服
-
秦郡縣制
-
分封制
-
典農校尉
-
遙領與虛封
-
雙頭州郡
-
都督區與行臺區
-
六鎮
-
道
-
府
-
節度使
-
藩鎮
-
路制
-
行省制度
-
司
-
九邊
-
改土歸流
-
-
稅役制度
-
力役
-
地稅
-
軍賦
-
加耗
-
概量
-
勒折
-
-
制度改革
-
宗法禮制
-
草創期
-
發展期
-
完善期
-
-
敬德保民
-
崇天法祖
-
重孝任賢
-
勤政愛民
-
尚禮重法
-
-
禮崩樂壞
-
王室敗落
-
強權稱霸
-
弭兵峰會
-
諸侯更遞
-
舊破新立
-
-
文化一統
-
皇帝名號的確立
-
封建體制的構設
-
統並舉措的實施
-
-
隋唐治策
-
中央
-
地方
-
選舉
-
軍事
-
土地
-
賦役
-
戶籍
-
工商
-
刑罰
-
任賢
-
-
宋典更張
-
初建與穩定
-
改革與發展
-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