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儒學思想的時代演變──從聖人到朱熹:萬世師表、王道使者、經學大家、古文領袖、道統傳人……歷代先哲的學術流變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57281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儒學自漢代成為學術正統,深深影響傳統文化思想上千年,
其核心更深刻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血液中,塑造獨特的民族性,
在儒學傳承的歷史進程中,各時期的儒者思想更反映出時代思潮,
自聖人起,道衰後出現承繼者、乃至最終集大成,
其人、其作所展現的中庸不偏、仁義忠恕並未散佚,仍熠熠生輝。

▎萬世師表──仁人理想,矯禮之枉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至聖先師,其聖人地位不只在於教育領域的成就,
身處春秋亂世,他有對現世的仁者關懷和欲實現的大同理想,
對「仁」與「禮」的思考貫串其思想,頻繁得見於著作中,
孔子對於「大道」的追求亦體現在他一生中,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豁達境界,更是值得後人求索的聖人精神。

▎道統承繼──文道喪亂,昌黎起濟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僅此一句便道盡韓愈一生功業,
身為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排斥佛老思想,意欲恢復儒學正統地位,
所謂先王之學的「道統」在孟子之後即中斷,佛老思想取而代之,
他自認肩負著恢復道統的使命,〈原道〉一文釐清「道」之內涵,
視儒家道德的核心「仁義」為古代社會最高準則,並探討人性問題而提出「性三品說」,欲如先王聖人推行仁義之道,以此教化萬民,
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與當時的政治改革風氣相呼應,
意在復興儒學、改變道喪文弊的社會風氣,挽救紛亂的政治局面。

▎儒之大成──朱子之後,無出其右
朱熹被古今學者認為是孔子之後在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學承襲「洛學」的正統,以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
其學術思想以「理」為核心觀念,被稱為「理學」,
他致力於講學授課、著書立說,在各地創辦講學場所,
廣泛深入地研究先秦至宋代的文化典籍,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最能反映其思想,
受到朱熹的影響,在元明清三代「四書」的重要性超越漢唐流行的「五經」,
成為學者治學、理解四書義理的主要參考典籍,其在學術史上的重要性與影響力無可比擬。
錢穆先生曾言:「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

【本書特色】
本書以儒家學術中最主要的幾位哲人思想為主軸,自春秋時代孔子始,戰國孟子及荀子、西漢董仲舒、唐代韓愈李翱、北宋周敦頤及二程,至南宋朱熹集大成,乃至明清的王守仁、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將儒家思想中的不同流派與思想精義分別闡述,並在儒學傳承的歷史脈絡中審視眾先哲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與啟發。
  • 前言
  • 第一章 孔子
    • 孔子其人
    • 《論語》其書
    • 孔子對「禮」的思考
    • 孔子對「仁」的思考
    •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仁人
    • 孔子的人生態度—樂以忘憂
    • 孔子論「天命」和「鬼神」
  • 第二章 孟子
    • 孟子其人
    • 《孟子》其書
    • 民貴君輕
    • 制民之產
    • 教以人倫
    • 性善論
    • 心性論
    • 養氣說
    •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 第三章 荀 子
    • 荀子其人
    • 《荀子》其書
    • 「天行有常」
    • 「明天人之分」
    • 「制天命而用之」
    • 「化性起偽」
    • 「明分使群」
    • 作為「度量分界」的禮
    • 「隆禮」「重法」
  • 第四章 董仲舒
    • 董仲舒其人
    •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 「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 天人感應
    • 「三統」歷史循環論
    • 「性三品」說
    • 三綱五常
  • 第五章 韓愈、李翱
    • 韓愈其人
    • 排斥佛、老
    • 恢復「道統」
    • 「道」的內涵
    • 「性三品」說
    • 李翱與「復性」說
    • 「不動心」的修養方法
  • 第六章 周敦頤
    • 周敦頤其人
    • 《太極圖說》、《通書》
    • 「無極而太極」—論宇宙的生成
    • 「主靜」—仁義道德發揮的根本
    • 「誠」—社會道德的最高原則
    • 「聖人」是怎樣的人
    • 聖人要做的事—「立教」
    • 「孔顏樂處」樂什麼
  • 第七章 張載
    • 張載其人
    • 《正蒙》其書
    • 「太虛即氣」—「氣」構成了世界
    • 「一物兩體」—「氣」包含兩個對立面
    • 「萬物皆有理」—對人類認知活動的思考
    • 「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對人性的思考
    • 〈西銘〉與「橫渠四句」—對人生境界的思考
  • 第八章 程顥、程頤
    • 程顥、程頤其人
    • 《二程全書》
    • 「天理」的提出
    • 「有理則有氣」
    • 「性即理」
    •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 「涵養須用敬」
    • 「致知在格物」
  • 第九章 朱熹
    • 朱熹其人
    • 朱熹的著作
    • 理與氣
    • 理一分殊
    • 格物致知
    • 道心與人心
    • 至誠盡性
    • 道統
  • 第十章 王守仁
    • 王守仁其人
    • 《傳習錄》
    • 《大學問》
    • 「心外無理」與「心外無物」
    •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 「四句理」與「四句教」
    • 「心物同體」與「萬物一體」
  • 第十一章 顧炎武
    • 顧炎武其人
    • 《日知錄》其書
    • 「經學即理學」—倡導復興經學
    • 「明道」與「救世」—通經致用的學術宗旨
    •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立身處世原則
    • 進步的社會政治主張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方法
  • 第十二章 黃宗羲
    • 黃宗羲其人
    • 《明儒學案》
    • 對心學的改造
    • 《明夷待訪錄》
    • 肯定「人性之私」
    • 論君民關係
    • 論君臣關係
    • 恢復「天下之法」
    • 「置相」以限制君權
    • 「學校」議政
  • 第十三章 王夫之
    • 王夫之其人
    • 《船山遺書》
    • 「天人之蘊,一氣而已」—氣是世界的本源
    • 「日新之化」—世界處於變化發展中
    • 「『能』必副其『所』」—主觀要符合客觀
    • 「知以行為功」—「行」在認知中的主導作用
    • 「性日生而日成」—人性是可以養成的
    • 「理必寓於人欲以見」—理、欲統一
    • 「理勢相依」—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相互統一
    • 「一姓之興亡,私也」—民本思想的發展
    • 「豈必恃一人之耳目以弱天下」—反專制精神
  • 附錄
    • 從六經到十三經
      • (1)六經
      • (2)五經
      • (3)七經
      • (4)九經
      • (5)十二經
      • (6)十三經
    • 五經
    • 《周易》
    • 《尚書》
    • 《詩經》
    • 《儀禮》、《禮記》和《周禮》
      • (1)《儀禮》
      • (2)《禮記》
      • (3)《周禮》
    • 《春秋》及三傳
      • (1)《春秋》
      • (2)《春秋左氏傳》
      • (3)《春秋公羊傳》
      • (4)《春秋穀梁傳》
    • 四書
    • 《大學》
    • 《中庸》
      • (1)什麼是「中庸」
      • (2)以「天」為道德本體
      • (3)以君子為道德主體
      • (4)德性倫理政治
      • (5)德性宇宙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