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所謂「天下」、「海內」,帝王對疆域和海洋的意識何時產生?
張騫通西域耗時十數年,「鑿空」意義媲美發現美洲新大陸?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下人物的傳神之處為何?
史記書寫×海洋紀實×墓葬考證×絲路視野
以考古文物和史書佐證,再現秦帝國與漢文化的整體風貌!
▎秦火不再,燃煙卻燎燒千百年
說到秦始皇,最具爭議也最為人所知的事蹟就是「焚書坑儒」,
在統一各國後的幾年,秦始皇為了達到政治思想與文化統一的目的,
下令「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也就是對於國家「無用」之書,
除了具實用性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得以保留下來之外,
其餘包括六國史書以及《詩》、《書》等儒家典籍無一倖免,
此舉導致許多先秦文獻遭到破壞、亡佚,是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浩劫,
自古以來對焚書一舉的議論貶多過於褒,認為其破壞文化根基,
然而有學者指出秦文化因重視實用性,許多技術層面的知識得以流傳,
民間也未必能完全將書籍盡數燒毀,仍有少數諸子思想留存。
秦火究竟對學術文化破壞到何種程度,也未有定論,仍待後人考察。
▎星辰崇拜,吉凶占卜與精神思想
天文星象對人文的交互關係遠在先秦時期就深深影響人們的思想,
對「星」的崇拜明顯影響著當時人們的社會理念與生活,
因此考察上古信仰體系對了解民間迷信的歷史源流大有助益。
秦漢社會所通行用以趨吉避凶的占星用書《日書》中,
就有可以根據星相判斷行為宜忌的內容和警示文字,
古人認為有的星象預示出疾疫、戰爭、政治動亂等內容,
對星辰有擬人稱呼也是在「敬天」的理念中發展而來,
包括「織女星」、「造父天星」,以及後世的「太白金星」等,
都能體現星辰崇拜的意識對民俗社會與思想產生的廣泛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以秦漢時期的人物為主軸,論「英雄」之於時代的文化意義,在歷史興衰、朝代起落之時,以英雄人物之「氣運」對人、生命、思想、文化、時代精神有深刻的洞見,並以史家見解來展現秦漢時代的精神特色,包括焚書坑儒的正反論辯、《史記》對於成王敗寇的細微書寫、漢代富強繁榮的文化成就、絲路貿易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等等。
張騫通西域耗時十數年,「鑿空」意義媲美發現美洲新大陸?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下人物的傳神之處為何?
史記書寫×海洋紀實×墓葬考證×絲路視野
以考古文物和史書佐證,再現秦帝國與漢文化的整體風貌!
▎秦火不再,燃煙卻燎燒千百年
說到秦始皇,最具爭議也最為人所知的事蹟就是「焚書坑儒」,
在統一各國後的幾年,秦始皇為了達到政治思想與文化統一的目的,
下令「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也就是對於國家「無用」之書,
除了具實用性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得以保留下來之外,
其餘包括六國史書以及《詩》、《書》等儒家典籍無一倖免,
此舉導致許多先秦文獻遭到破壞、亡佚,是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浩劫,
自古以來對焚書一舉的議論貶多過於褒,認為其破壞文化根基,
然而有學者指出秦文化因重視實用性,許多技術層面的知識得以流傳,
民間也未必能完全將書籍盡數燒毀,仍有少數諸子思想留存。
秦火究竟對學術文化破壞到何種程度,也未有定論,仍待後人考察。
▎星辰崇拜,吉凶占卜與精神思想
天文星象對人文的交互關係遠在先秦時期就深深影響人們的思想,
對「星」的崇拜明顯影響著當時人們的社會理念與生活,
因此考察上古信仰體系對了解民間迷信的歷史源流大有助益。
秦漢社會所通行用以趨吉避凶的占星用書《日書》中,
就有可以根據星相判斷行為宜忌的內容和警示文字,
古人認為有的星象預示出疾疫、戰爭、政治動亂等內容,
對星辰有擬人稱呼也是在「敬天」的理念中發展而來,
包括「織女星」、「造父天星」,以及後世的「太白金星」等,
都能體現星辰崇拜的意識對民俗社會與思想產生的廣泛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以秦漢時期的人物為主軸,論「英雄」之於時代的文化意義,在歷史興衰、朝代起落之時,以英雄人物之「氣運」對人、生命、思想、文化、時代精神有深刻的洞見,並以史家見解來展現秦漢時代的精神特色,包括焚書坑儒的正反論辯、《史記》對於成王敗寇的細微書寫、漢代富強繁榮的文化成就、絲路貿易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等等。
- 引言
-
第一章 秦史考察的意義
-
「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
-
秦兼併天下,「如暴風雷雨,閃擊中原」
-
秦實現統一的原因
-
「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
-
秦史的世界影響
-
-
第二章 秦文化的實用風格
-
文化取向:從商鞅焚書到秦始皇焚書
-
秦昭襄王言「無益」之學
-
《韓非子》「去無用」、「禁無用」主張
-
孔鮒的感嘆:「吾為無用之學」,「秦非吾友」
-
-
第三章 秦「力士」與 秦文化的「尚力」傾向
-
早期「力士」故事與「秦之力人」
-
秦史「三力」及相關現象
-
「力士」地位與秦文化「尚力」風格
-
「扛鼎」、「舉鼎」競技表演
-
秦「尚力」傳統在漢代社會的遺存
-
秦人對「力士」及「尚力」傾向的思考
-
關於「小人尚力」、「小人絕力」
-
-
第四章 秦始皇「天下一統」的歷史新識
-
秦統一的條件
-
秦統一的規模
-
秦統一的意義
-
秦統一的影響
-
-
第五章 秦「抑商」辨疑:從商君時代到始皇帝時代
-
秦「抑商」說與秦「重商」說
-
對《商君書》農商政策的理解
-
秦「市」及商路的繁榮
-
呂不韋故事與「烏氏倮」、「巴寡婦清」、「名顯天下」
-
-
第六章 再議「焚坑」
-
「煙燎之毒」:中國文化的浩劫
-
「坑儒」辨疑
-
「焚坑」非「一時間事」
-
-
第七章 里耶發現: 秦史認識的新視窗
-
簡牘資料有關秦統一的資訊
-
長江流域的秦史遺存
-
秦王朝「江湘之間」的行政經營
-
-
第八章 遷陵「郵人」的 歷史足音
-
「以郵行」與「郵人」稱謂
-
「郵人」身分
-
關於「輕足」
-
-
第九章 秦始皇帝的海洋意識
-
「並一海內」成功與「天下」、「海內」理念
-
「議功德於海上」的政治文化意義
-
「夢與海神戰」的心理背景
-
「入海求仙人」:海洋探索的特殊形式
-
-
第十章 秦漢宮苑的「海池」
-
《秦記》「蘭池」疑問
-
「蘭池」象海的可能性與秦封泥所見「晦池」、「每池」
-
西漢長安宮苑中的「海池」
-
秦漢宮廷海洋象徵的神祕意義
-
-
第十一章 《史記》的海洋視角
-
「海內」與「天下」
-
「言海中神山者」
-
《史記》有關「海」的文字
-
「南海」與「海東」開拓
-
「周覽四海」與「廣大」氣象
-
-
第十二章 英雄歌哭:太史公筆下劉項的心思和表情
-
垓下:項王「悲歌慷慨」、「泣數行下」
-
沛宮:高祖「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
英雄成敗—一樣的表情,不一樣的心思
-
太史公深意推想
-
-
第十三章 《漢書》的海洋紀事
-
「四海」、「海內」:政治地理意識
-
「樓船」、「橫海」事業
-
漢武帝「臨大海」、「浮大海」
-
長安「海中神山」模型
-
海:財用之所出
-
東洋與南洋航運
-
「北海出大魚」紀錄
-
-
第十四章 漢代的「海人」
-
「海人之占」:海洋學的進步
-
《說苑》「海人」故事
-
「海人」傳遞的神異知識
-
齊「習船者」與「海人」的技能
-
「海人」與「山客」
-
關於「海人之仄陋」
-
-
第十五章 漢武帝與漢武帝時代
-
中國古史的英雄時代
-
漢武征伐匈奴
-
張騫「鑿空」
-
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
上古文化的豐收季節
-
晚年漢武帝和「巫蠱之禍」
-
漢武帝的「文采」
-
一個多情的帝王,一個無情的帝王
-
-
第十六章 漢武帝的人才意識與 人才政策
-
漢武帝「得人」:卑賤者「反貴重之」
-
人才發現:「何相見之晚也!」
-
察舉:選官制度的進步
-
太學:「養天下之士」
-
-
第十七章 北邊「群鶴」與泰畤「光景」: 漢武帝後元元年故事
-
關於「非用羅網時」
-
鶴與漢代社會生活
-
「光景並見」:「靈命」的暗示
-
「北邊」、「群鶴留止」記錄的生態史料意義
-
-
第十八章 長安:西漢經學的「天府」
-
長安與齊魯文化的西漸
-
石渠千秋
-
「書肆」與「槐市」
-
經學研究的中心
-
太學:經學教育的基地
-
西漢長安:政治主導與文化中心
-
-
第十九章 東方朔言「海上」、 「仙人」
-
《資治通鑑》諫止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萊」,記載
-
東方朔諫言可否信據
-
東方朔諫止漢武帝「自浮海求蓬萊」事的文化影響
-
東方朔成功諫止漢武帝「自浮海求蓬萊」的因由
-
題東方朔撰《神異經》、《十洲記》的海洋文化要素
-
-
第二十章 張騫「鑿空」事業
-
「鑿空」之旅
-
「鑿空」語義
-
「『孔道』猶言大道」
-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
-
-
第二十一章 合浦的海氣珠光
-
南海名港
-
「合浦珠還」傳說
-
「神珠薏苡」
-
「璧流離」—舶來的玻璃
-
南洋航路上的「蠻夷賈船」
-
「伏波」南征
-
-
第二十二章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
「天人」、「古今」
-
「敬天」理念
-
時代話題
-
-
第二十三章 史家的「童心」: 《史記》閱讀體驗
-
「天真」、「好奇」
-
「永遠帶有生命」的「寂寞和不平」
-
天下「奇氣」,古今「至文」
-
「山川」、「雲物」、「鳥獸」、「草木」:漢賦的關心
-
「得意」:秦漢政治表情
-
童年「耕牧」生活
-
-
第二十四章 「好會」:《史記》記述的和平外交
-
《史記》「會」的史跡
-
河洛地區:戰國會盟中心
-
「唐且」故事
-
關於「好會」
-
澠池「好會」
-
史學用語中「好會」的淡出
-
-
第二十五章 司馬遷的行旅
-
司馬遷「二十」出遊
-
「奉使」西南之行
-
王國維:「史公足跡殆遍宇內」
-
歷史的實地訪問
-
歷史的現場考察
-
山川旅歷與「文氣」養成
-
交通史體驗.交通史記憶.交通史解說
-
-
第二十六章 楚風與海氣:漢史考察視野中的楚文化
-
劉邦的建國史與楚風之盛起
-
「因楚之罪而奪之東海」:削藩強勁動作
-
漢武帝巡狩「會大海氣」
-
楚地的「海賊」
-
浮屠登陸與「楚王英始信其術」
-
楚王山丘與徐州漢畫
-
-
第二十七章 海昏侯墓發掘的意義
-
劉賀際遇:霍光時代政治史的寫真
-
海昏侯墓發現反映昭宣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
-
劉賀歸宿:海昏侯國的區域文化分析
-
海昏侯墓的保護與發掘
-
-
第二十八章 絲綢貿易史視角的 漢匈關係考察
-
匈奴「好漢繒絮」與關市交易
-
西域絲綢市場與匈奴「賦稅諸國」
-
漢王朝厚賂匈奴織品的去向
-
漢匈軍事前線的絲綢發現
-
-
第二十九章 戰國秦漢政論的 「美善」
-
「美善不空,才高知深之驗也」
-
「博喻之富」與「奇」的追求
-
「文辭美惡,足以觀才」
-
「聖人不空作,皆有依據」
-
-
第三十章 稱謂研究與秦漢社會 文化的新認知
-
稱謂研究的學術基礎和時代條件
-
秦漢稱謂研究的意義
-
稱謂與秦漢等級秩序
-
稱謂與秦漢職業身分
-
稱謂與秦漢家庭結構
-
稱謂與秦漢民族關係
-
稱謂與秦漢社會控制
-
稱謂與秦漢世俗風俗
-
-
第三十一章 秦漢時期的生態環境
-
秦漢氣候形勢
-
秦漢植被和野生動物分布
-
秦漢時期的水資源條件
-
秦漢生態環境變化的人為因素
-
-
第三十二章 秦漢史研究理論認知散談
-
對秦政理論基礎的判斷
-
對漢代學者整合先秦理論創造的理解
-
秦漢社會思想意識的理論說明
-
秦漢史微觀和中觀考察的理論指導
-
秦漢史宏觀研究的理論總結
-
有關秦漢史在整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地位的理論思考
-
-
第三十三章 說唐詩「蘇武」詠唱
-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
-
蘇武「以勇武顯聞」
-
蘇武的「愁」、「恨」、「冤屈」
-
蘇武在唐人英雄意識中的地位
-
唐代詩人筆下的「蘇李」
-
唐詩蘇武形象的歷史文化影響
-
-
第三十四章 呂思勉和呂著《秦漢史》
-
《秦漢史》:呂思勉代表性著作
-
「以新、漢之間為大界」
-
「秦漢時人民生活」
-
「考據」傳統與「自由回照」
-
呂著《秦漢史》的結構布局
-
關於「直以劄記體裁出之」
-
「拆拼正史資料,建立新史規模」
-
對《二十四史》通讀過幾遍?
-
-
第三十五章 星崇拜與 「救星」意識的發生
-
上古「星」崇拜與「祭星」禮俗
-
星象與人世「吉」、「凶」
-
擬人星:人際稱謂與星辰名號
-
俗文學作品中的「救星」
-
-
第三十六章 魯迅讀漢畫
-
魯迅對漢畫的關注
-
魯迅對漢畫的研究
-
「倘能遇到,萬不可錯過也」
-
漢畫與精神
-
魯迅藏漢畫的文物品質
-
- 後記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