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出版日期
2018/01/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7113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是以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程紀錄整理而成。余教授在此課程中帶領學生批判地閱讀坊間「心靈療癒」書籍,或不歸在此類、卻可能具有療癒機制的著作(如文學小說),探索何謂「修行」與「自我轉化」。

修行與自我轉化看似高深,然而這個課程中不採任何「法門本位」的語言,而是透過閱讀、比較十幾本各類「轉化書」,讓人將修行與轉化回到個人「存有的大地」的經驗層次、回到日常生活的處境中來思考。
藉由《流浪者之歌》、《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等不同語境文本的閱讀,余教授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改變的機轉如何可能,並反思、觀照我們一己生命脈絡中的種種轉化機緣。

真正神聖的發生與顯現,應該是直接性的綿密流動,在無法被意義所捕捉的「域外」被經驗著。轉化終究不可能由意識所促成。

閱讀本書,就像親臨大師說書的現場,讀者用自己的肉身體會、聆聽,從各種具體案例中琢磨自身生命的療癒與轉化。


宗教具身化是余老師的踐行;這本書是自在自由的余老師在說話,以具身經驗的方式開創出現象學心理學的人文臨床的踐行,是默會力量的聚集。
――林耀盛

余老師話語的療癒力量,仍然在人世間迴盪,為你我的受苦經驗祈願轉化的可能。
――翁士恆

明明說的是深淵,湧現的卻是汨汨的生命感。余老師最後奉獻給世界的手藝是轉化生命的技藝,從哀傷與苦痛所轉化成的溫柔之味,療癒之光。
――蔡怡佳

本書特色
•閱讀本書,體驗親炙大師課堂的親切感與臨即感。
•將「修行」或「轉化」從高不可攀的理論世界,放回我們具體落身的生活世界――每個人都能沿著自身的條件,走一條自己獨特的轉化路徑。
•視野寬廣,不以任何「宗教」或「法門」的語言立說,只從個人經驗層次談修行轉化的可能。
•翻轉既定的價值,帶領讀者讀出現實話語之外、種種沒有被說出的廣大幽微。
•面對生命難關,不以「面對」或「接受」這類智性語言說教,而是引導我們注意日常生活中種種不經意的手藝所給出的情義與情感――「小東西行巫」這種生活技藝亦是一種促成療癒轉化的修行工夫。
•邀請讀者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個不斷實驗、創造的場所――自我轉化作為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工夫」,就像以匠人的技藝,創造、發明我們自己。
  • 封面
  • 推薦序一 轉化之前的必要條件
  • 推薦序二 在世情懷之書:作為一種手藝的贈禮
  • 推薦序三 哀傷之書,生命之歌
  • 推薦序四 一個不可能的對話
  • 編者序 一種對「轉化書」的後設閱讀
  • 導論‧課堂讀本介紹
  • 第一講‧驟變中的轉化:《遠離悲傷》
  • 第二講‧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
  • 第三講‧認生與認死之間:《生命告別之旅》
  • 第四講‧迂迴抵達與生命感:《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 第五講‧無人稱存有的大海:《雪洞》
  • 第六講‧自然死亡與守夜儀式:《雜菜記》、《黑晝記》
  • 第七講‧修行是動詞:《當生命陷落時》、《一朵小白花》
  • 第八講‧修行界裡的地下人:《當下,繁花盛開》
  • 第九講‧世界的消失與反轉:《亞當:神的愛子》
  • 第十講‧身體情緒Ⅰ與《流浪者之歌》
  • 第十一講‧論私人空間:《靜靜的生活》
  • 第十二講‧身體情緒Ⅱ與《一片花海的聲音》
  • 第十三講‧實存的力道:《明珠在懷》
  • 第十四講‧物的空間:《一個新世界》
  • 第十四講補充‧靈性經驗:生活殘片的組合
  • 第十五講‧自然的行動:《口袋裡的鑽石》
  • 附錄‧心靈療癒的倫理技術──將自己的存在作為贈禮的手藝
  • 延伸閱讀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