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吟詩是體會詩歌興發動人與美感特質的一項媒介,但歷來談論古典詩的人,卻鮮有過渡到這上頭來的,葉嘉瑩教授也深以自己傳授古典詩詞數十年,而不能教學生以傳統方式來吟詩而引為憾事,這是發自一位詩詞桂冠深沈的喟嘆!
本書分為九個單元,首由流傳古調介紹起(僅揀擇常聽聞的古調,以為練習之用),進而談論閩南語與唐詩的關係、閩南語八音七調、連音變調、運用切音以確立文讀音、出口發音與收音歸韻、吟式變化、詩作文讀變調以確認吟音及最末的吟詩示範。
全書除文本的解析外,每一單元都由筆者親自錄音演示。為求如實地傳達字音,因此所錄製的吟音不配製任何背景音樂,以求其真純。相信藉由此聲文合一的搭配,學習者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優良的傳統吟詩法。
期待藉此能播下更多傳統吟詩的種子,讓此吟詩之美再度浸潤社會每一個角落。
本書分為九個單元,首由流傳古調介紹起(僅揀擇常聽聞的古調,以為練習之用),進而談論閩南語與唐詩的關係、閩南語八音七調、連音變調、運用切音以確立文讀音、出口發音與收音歸韻、吟式變化、詩作文讀變調以確認吟音及最末的吟詩示範。
全書除文本的解析外,每一單元都由筆者親自錄音演示。為求如實地傳達字音,因此所錄製的吟音不配製任何背景音樂,以求其真純。相信藉由此聲文合一的搭配,學習者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優良的傳統吟詩法。
期待藉此能播下更多傳統吟詩的種子,讓此吟詩之美再度浸潤社會每一個角落。
- 推薦序/王偉勇
- 推薦序/吳登神
- 推薦序/陳永寶
- 自序
- 一、前言
-
二、老祖先的文化遺產——流傳古調
-
(一)天籟調
-
(二)鹿港調
-
(三)福建調
-
(四)宜蘭酒令調
-
(五)江西調
-
(六)常州調
-
(七)江浙調
-
(八)閩南調
-
(九)歌仔調
-
(十)其他未知調名的古調
-
- 三、用閩南語吟詠唐詩較對味
-
四、閩南語八音七調介紹
-
(一)平聲:分作陰平聲和陽平聲
-
(二)上聲
-
(三)去聲:分作陰去聲和陽去聲
-
(四)入聲:分作陰入聲和陽入聲
-
-
五、閩南語連音變調介紹
-
(一)第五聲變作第七聲
-
(二)第七聲變作第三聲
-
(三)第三聲變作第二聲
-
(四)第二聲變作第一聲
-
(五)第一聲變作第七聲
-
(六)第四聲變作第八聲(ptk系統(韻尾))
-
(七)第四聲變作第二聲(h系統(韻尾))
-
(八)第八聲變作第零聲(ptk系統(韻尾))
-
(九)第八聲變作第三聲(h系統(韻尾))
-
-
六、運用切音以確立文讀音
-
(一)十五音
-
(二)四十五韻
-
(三)切音方法
-
-
七、出口發音與收音歸韻的方法
-
(一)咬字
-
(二)長吟音的吟法
-
(三)入聲字的收攝
-
- 八、吟式變化
-
九、確認吟音——以杜牧〈泊秦淮〉為例
-
(一)文讀音
-
(二)變調
-
(三)調符及吟詩節奏
-
-
十、擬調吟詩示範
-
(一)吟詩六步驟80(二)吟詩示範
-
- 十一、結論
- 參考書目
- 附錄一 《彙音寶鑑》書影
- 附錄二 唐詩閩南語文讀切音
- 附錄三 臺灣傳統詩閩南語文讀切音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