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
黃建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呈現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並重現台灣電影史中失落的一環。
*善用中日語的日記書簡、訪談、政治外交檔案等新史料解開歷史謎團。
*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跨界台灣電影人的足跡。
*探索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
*解析何非光為何被「遺忘」?
*看殖民時期台灣電影人如何在政治夾縫間,交涉、跨境並為電影藝術賣命。
近年來台灣電影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引起風潮,本書帶領大家進入台灣電影起源的日治時期,探索追求電影夢的台灣電影人的故事,拾回電影史中遺落的拼圖。
因緣際會在日本看到戰後歷史的台灣電影《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點燃作者三澤真美惠教授探究台灣電影史的興趣,跨界到台灣研究台灣歷史,現在由她研究生涯的出發點──臺灣大學出版《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中文版,深具意義。
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人,在「帝國」日本與「祖國」中國的夾縫間不斷反覆地「交涉」與「跨境」,從電影中尋找自我表現的場域。他們在殖民地台灣展開的「交涉」,為何無法讓電影製作走向產業化?在殖民地台灣裡,身為被殖民者的台灣人一旦主動想與電影扯上關係,必然需要與殖民主義進行交涉,但這種追求殖民地解放而展開的交涉,卻也往往是被迫妥協的受壓迫過程。當一心企求超越與殖民主義交涉的局限性時,台灣人有限的選擇裡,就會浮現「跨境」這個選項。
跨境後的電影人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透過探討劉吶鷗被暗殺的背景,可以讓我們理解劉吶鷗本身參與交涉的背後,存在如何複雜的政治角力。1949年以後的中國,不只何非光,很多滯留大陸的台灣籍的人,中國只要一有政治鬥爭,他們馬上被指為「日本間諜」、「台灣特務」,而備受迫害。曾經積極抗日卻滯留大陸的台籍電影人何非光,又為何在戰後被海峽兩岸故意遺忘半個世紀之久?
本書運用各地的檔案史料與日記、書簡、個人訪談等資料,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他們的足跡,重新連接起電影史當中失落一環的首度嘗試。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
黃建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呈現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並重現台灣電影史中失落的一環。
*善用中日語的日記書簡、訪談、政治外交檔案等新史料解開歷史謎團。
*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跨界台灣電影人的足跡。
*探索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
*解析何非光為何被「遺忘」?
*看殖民時期台灣電影人如何在政治夾縫間,交涉、跨境並為電影藝術賣命。
近年來台灣電影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引起風潮,本書帶領大家進入台灣電影起源的日治時期,探索追求電影夢的台灣電影人的故事,拾回電影史中遺落的拼圖。
因緣際會在日本看到戰後歷史的台灣電影《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點燃作者三澤真美惠教授探究台灣電影史的興趣,跨界到台灣研究台灣歷史,現在由她研究生涯的出發點──臺灣大學出版《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中文版,深具意義。
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人,在「帝國」日本與「祖國」中國的夾縫間不斷反覆地「交涉」與「跨境」,從電影中尋找自我表現的場域。他們在殖民地台灣展開的「交涉」,為何無法讓電影製作走向產業化?在殖民地台灣裡,身為被殖民者的台灣人一旦主動想與電影扯上關係,必然需要與殖民主義進行交涉,但這種追求殖民地解放而展開的交涉,卻也往往是被迫妥協的受壓迫過程。當一心企求超越與殖民主義交涉的局限性時,台灣人有限的選擇裡,就會浮現「跨境」這個選項。
跨境後的電影人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透過探討劉吶鷗被暗殺的背景,可以讓我們理解劉吶鷗本身參與交涉的背後,存在如何複雜的政治角力。1949年以後的中國,不只何非光,很多滯留大陸的台灣籍的人,中國只要一有政治鬥爭,他們馬上被指為「日本間諜」、「台灣特務」,而備受迫害。曾經積極抗日卻滯留大陸的台籍電影人何非光,又為何在戰後被海峽兩岸故意遺忘半個世紀之久?
本書運用各地的檔案史料與日記、書簡、個人訪談等資料,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他們的足跡,重新連接起電影史當中失落一環的首度嘗試。
- 凡例
-
序章
-
第一節 研究課題
-
第二節 研究視角
-
1. 台灣史研究的固有脈絡
-
2. 電影史研究的「中心-邊陲」
-
3. 作為一種方法性概念的電影
-
-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研究範疇
-
各章的構成與資料
-
-
-
第一章 在台灣:殖民統治下的台灣電影人
-
第一節 緒論
-
關於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的先行研究
-
殖民地台灣的合法性
-
-
第二節 電影的區隔式普及與統制
-
1. 市場的形成(-1920年代中期)
-
2. 市場的擴張與多樣化(1920年代中期-1930年代中期)
-
3. 市場的一元化(1930年代中期-1945年)
-
-
第三節 電影接受情況上的特徵
-
1. 日治時期台灣的民族主義與電影接受情況
-
2. 台語解說所造成的「臨場式本土化」
-
3. 電影接受情況的特徵與電影製作不發達的關係
-
-
第四節 「交涉」的各種樣貌
-
1. 殖民地台灣人的電影製作活動
-
2. 台灣人的非營利電影放映活動
-
-
第五節 小結
-
-
第二章 赴上海:被暗殺的電影人——劉吶鷗
-
第一節 緒言
-
先行研究與問題點
-
-
第二節 中日戰爭前中國的電影普及與管制
-
1. 現代都市「上海」的多樣特質
-
2. 電影市場的擴大(-1920年代)
-
3. 南京政府的電影統制與電影界的政治化(1928-1937年)
-
-
第三節 脫離「帝國」
-
1. 「殖民地出身者的不幸」
-
2. 「心底無國旗」者的立足之地
-
-
第四節 在上海的電影活動
-
1. 從文學到電影
-
2. 從左翼批判到向國民黨靠攏
-
3. 電影理論與電影製作之間的分歧
-
-
第五節 南京的國民黨電影攝影棚
-
第六節 「孤島」上海的電影統制
-
1. 戰時下的上海電影界與國民黨的電影統制
-
2. 「對日協力」
-
3. 暗殺的背景
-
-
第七節 小結
-
-
第三章 前往重慶:被遺忘的電影人——何非光
-
第一節 緒言
-
第二節 對殖民主義的抵抗
-
1. 台中:1913-1927年
-
2. 東京:1927-1928年
-
3. 台中:1928-1931年
-
-
第三節 上海的「他者」
-
1. 殖民地出身的「他者」
-
2. 作為演員進入電影界
-
3. 作為「他者」的「反派」
-
-
第四節 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電影統制
-
1. 戰爭時期新聞片的製作
-
2. 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成立
-
3. 流通與上映網絡的確保
-
4. 委託香港電影界製作
-
-
第五節 在重慶的電影活動
-
1. 在東京進行戲劇活動再前往重慶
-
2. 導演何非光面臨的權力政治
-
3. 「他者也有臉孔(表情)」之論述
-
-
第六節 小結
-
- 終章
- 後記
- 參考文獻
- 圖表清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03/2231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