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中、美、日等國學者的20篇文章,深入分析儒家天下觀的意涵,及其如何能影響中國對外策略、亞洲區域秩序以至於世界格局發展。書中對於天下系統的意見和探討,對了解和思考中國、亞洲地緣政治以至於世界格局有重要意義,適合對儒家天下觀念研究及其現實意義有興趣的人士。
- 總序
- 作者簡介
-
第一章 什麼是「天下」?/干春松 安樂哲
-
一、儒家天下觀的再發現
-
二、「一多不分」的秩序原理
-
三、天下體系內在國家關係專案概述(TIR)
-
-
第二章 傳統天下觀、當今「一帶一路」倡議與變化的世界地緣政治秩序/安樂哲
-
一、從有限遊戲走向無限遊戲
-
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個什麼倡議?
-
三、 「一帶一路」理念:從「國際間」關係走向「國際間內在」關係
-
四、杜威民主思想與儒家「共贏」、「多樣性」的共鳴
-
五、儒家治理思想與杜威「大社群觀」的國際化
-
-
第三章 中國和印度領導下的亞洲區域秩序前瞻/貝淡寧
-
一、古代印度:等級理念的天下秩序
-
二、古代中國:等級理念的天下秩序
-
三、一個世界,兩個等級體系?
-
- 第四章 對貝淡寧先生文章的評論/刁春輝 翟奎鳳
-
第五章 天下究竟是什麼?/趙汀陽
-
一、天下逐鹿:「美式天下」對「中式天下」?
-
二、中國的歷史性
-
三、複習天下的新詞典
-
- 第六章 評論趙汀陽〈天下究竟是什麼?〉/鄭宗義
-
第七章 「感」與人類共識的形成:儒家天下觀視野下的「人類理解論」/干春松
-
一、引論
-
二、由「感」而「公」,《周易》中的「感」的原理
-
三、「感」的心理機制與社會教化:從《禮記.樂記》出發
-
四、自然與教化:「感」與「共識」
-
- 第八章 從李卓吾的「不容已」到「與天下為公」──回應干春松論文 孫歌
-
第九章 天下秩序和儒教普遍主義的重組可能性──以「大陸新儒家」的論述為主/趙京蘭
-
一、引言:天下秩序的重組可能性和「稍微不同的現代」想像
-
二、中國的儒學復興現象:「條件的變化」、「被推遲的討論」和「換角度看」
-
三、儒教重新實現普遍化的條件和新康有為主義
-
四、統治的正當性和天下秩序的重組可能性
-
五、代替結論:「稍微不同的現代」和二十一世紀的「王道」
-
-
第十章 對趙京蘭教授文章的評論/許紀霖
-
一、關於我的新天下主義
-
二、儒家的復興問題
-
-
第十一章 朝鮮與強大鄰居的外交/金基協
-
一、引言
-
二、朝鮮與明朝關係的建立
-
三、朝鮮的「和而不同」戰略
-
四、朝鮮與明朝關係的結束
-
五、朝鮮與清朝和日本的關係
-
六、對現在的影響
-
- 第十二章 在天下秩序中尋找朝鮮王朝/任致均
-
第十三章 天下作為政體:兼論「中國轉向」/甘懷真
-
一、前言
-
二、「天下國家」的演變
-
三、「中國── 四夷」與「武的天下」
-
四、胡族國家運動與天下
-
五、唐之「化內人」 與「化外人」
-
六、代結語:「認同」 與「認異」
-
- 第十四章 天下作為政體的「認同」面向──與甘懷真教授商榷/王斌范
-
第十五章 「雙重歷史」與多元空間:從中國稱謂與「一帶一路」外交話語來簡析亞洲概念/羽根次郎
-
一、序
-
二、亞洲沿海
-
三、非洲外交
-
四、歐洲
-
五、中亞
-
六、小結
-
- 第十六章 評議羽根次郎文章:從「一帶一路」外交話語來剖析「雙重歷史」/邵善波
-
第十七章 天下觀與當代中國的民族政治/關凱
-
一、中國的國家性質與天下觀政治哲學
-
二、現代性對天下體系的三重打擊
-
三、中國現代化的另一面:天下觀對民族主義的超越
-
四、民族政治的中國經驗
-
五、結論
-
- 第十八章 回應關凱教授〈天下觀與當代中國的民族政治〉/石井剛
-
第十九章 世界秩序的「天下」論/張鋒
-
一、歷史上的天下秩序
-
二、世界秩序的天下理論
-
三、道德與領導
-
四、「無外」
-
五、層級和規範
-
六、關係理性
-
七、秩序轉變
-
八、理論獨特性
-
九、美國的世界秩序
-
十、聯合國的世界秩序
-
十一、結論
-
-
第二十章 天下理念及其理念天下/楊暉
-
一、「我們是誰」與「民胞物與」
-
二、關於天下的批評
-
三、承接歷史的天下
-
四、當天下遭遇民族國家
-
五、天下是終結還是無外?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