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73264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 ――好評推薦

這是臺灣第一本結合國際文化關係、文化外交與文化交流的學術與實務專書。

本書匯集了學者專家及文化實務工作者的智慧,及寶貴的國際文化交流經驗。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及藝術節慶、工業遺產與藝術平台網絡、新媒體科技應用的實踐經驗,與跨文化溝通、外交,策展論述與國際軟實力評估等論辯,皆為讀者提供精彩的研究成果。
  • RESUME 作者簡歷
  • FOREWORD 推薦序
  • PREFACE 編者序
  • PART I 臺灣國際文化交流論述與路線的思辨
    • INTRODUCTION 緒論 文化作為方法:臺灣國際文化關係的新「另類-主流」路線思辨 劉俊裕
      • 1 前言
      • 2 文化與國際關係的接合與辯證
      • 3 當代文化外交、軟實力與文化關係的理解及反思
      • 4 國際文化關係的範疇與文化網絡平臺的功能
      • 5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策略與能動者角色定位
      • 6 文化作為方法:臺灣國際文化關係的思維邏輯與實踐
      • 7 專書架構與核心提問
    • CHAPTER 01 臺灣「亞洲論述」的藝術實踐:亞洲藝術雙年展的策展策略 張晴文
      • 1.1 緒論:未明的「亞洲藝術」「雙年展」
      • 1.2 始終政治:關於亞洲,以及亞洲論述
      • 1.3 亞洲主張下策展的可能
      • 1.4 亞洲藝術雙年展的策展策略與亞洲論述
      • 1.5 結論:作為認識自身的途徑
    • CHAPTER 02 國際文化交流中臺灣品牌之建立: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為例 盧佳君
      • 2.1 緒論
      • 2.2 從文化交流到表演藝術
      • 2.3 國際表演藝術節之品牌建立:以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為例
      • 2.4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之品牌建立
      • 2.5 結語:品牌永續經營的挑戰與困境
  • PART II 臺灣國際藝文專業網絡與平臺的建立
    • CHAPTER 03 工業遺產國際建制之研究:以亞洲產業文化資產平臺為例 李兆翔
      • 3.1 前言
      • 3.2 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建制
      • 3.3 TICCIH《臺北宣言》的國際建制發展
      • 3.4 ANIH國際建制的變遷分析
      • 3.5 結論
    • CHAPTER 04 臺灣政府海外文化據點之運作與轉型:以臺灣當代藝術家之國際專業網絡為例 郭唐菱
      • 4.1 前言
      • 4.2 交流現況
      • 4.3 問題討論
      • 4.4 案例研究: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國際專業網絡
      • 4.5 未來建議及結論
    • CHAPTER 05 「文化外交」:建立專業藝術網絡的一種路徑? 王紀澤
      • 5.1 前言
      • 5.2 「文化外交」、「軟實力」、「國際文化關係」
      • 5.3 多樣的「國際交流」樣貌
      • 5.4 於文化外交工作中,建立藝術網絡:亞洲表演藝術節(Asian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 5.5 結論
  • PART III 臺灣文化外交的主體性建構與再造
    • CHAPTER 06 文化的製造與輸出:1970至80年代史博館「中華文物箱」之於臺灣文化外交的見證與轉化 陳嘉翎
      • 6.1 前言
      • 6.2 開端:國立博物館作為文化外交的一種途徑
      • 6.3 史博館:國立博物館為文化外交服務的範例
      • 6.4 中華文物箱:1970至80年代政府拓展文化外交的見證
      • 6.5 從文物箱到百寶箱:「文化主體性」的轉化及博物館之於文化外交的能動性
      • 6.6 結論
    • CHAPTER 07 文物有靈乎:論兩岸故宮競爭與合作 王慶康
      • 7.1 前言
      • 7.2 競爭
      • 7.3 合作
      • 7.4 豁免司法扣押 問題
      • 7.5 名稱問題
      • 7.6 競爭與合作的啟示
      • 7.7 結論
    • CHAPTER 08 博物館新媒體科技與文化外交:以國立故宮博物院郎世寧來華三百周年特展為中心 郭鎮武、林國平、黃宇暘、周維強、王健宇
      • 8.1 緒論
      • 8.2 郎世寧及其藝術成就
      • 8.3 國際學術和館際合作的《銅版記功》紀錄片
      • 8.4 藝域漫遊展覽經緯
      • 8.5 文化外交的實踐與創新
    • CHAPTER 09 國家符號的文化外交:故宮國際交流展的詮釋與演變 吳介祥
      • 9.1 故宮文物的正統性與象徵性
      • 9.2 象徵系統與外交任務
      • 9.3 文化外交裡的帝國餘暉
      • 9.4 詭譎莫測的兩岸外交競合
      • 9.5 進化的文化外交
  • PART IV 臺灣國際文化交流未來的現實與想像
    • CHAPTER 10 建構臺灣在當代東南亞區域發展的文化脈絡:以國立臺灣博物館之跨文化路徑為例 袁緒文
      • 10.1 緒論——博物館面對當代多元社會應有之思維
      • 10.2 前言
      • 10.3 文獻探討
      • 10.4 新住民與移工文化平權在國內之發展概述
      • 10.5 邊界與跨界——東南亞族群的日常
      • 10.6 國際博物館社群趨勢——作為多元族群對話與跨文化理解的平臺
      • 10.7 多元共存的關鍵——跨文化理解與能力
      • 10.8 消失的族群界線——移民社群與臺博館協力共好
      • 10.9 結論與展望
    • CHAPTER 11 國際軟實力評估框架研析及其對臺灣發展國際文化關係的啟示 李映霖
      • 11.1 前言
      • 11.2 現行國際上三種主流的軟實力評估框架分析
      • 11.3 軟實力在當前國際社會中的運作模式
      • 11.4 對臺灣日後發展國際文化關係的借鏡與啟示
      • 11.5 結論
    • EPILOGUE 結論 給下一輪臺灣國際文化交流的備忘錄 魏君穎
      • 1 (跨)文化的交流與想像
      • 2 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白皮書中的國際文化交流
      • 3 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
      • 4 博物館與國際文化交流
      • 5 國際文化交流與專業網絡
      • 6 國際文化交流的現實與未來
      • 7 從家開始的文化交流
      • 8 文化交流工作的新想像
      • 9 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發展
      • 10 疫情下的挑戰與轉機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