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革命萬歲:霍布斯邦論拉丁美洲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2/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94448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歐洲具有悠久傳統的各種運動和制度,為何在拉丁美洲失敗得如此徹底? 「拉丁美洲是歷史變革的實驗室,其存在就是為了顛覆傳統公認的真理」──霍布斯邦霍布斯邦最後出版遺作・一位左派歷史學家對拉丁美洲長達40年的觀察、關注,與熱情!   1959年,卡斯楚在古巴的勝利,讓歐洲和美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對拉丁美洲著迷。1960年,霍布斯邦首次造訪這個地區便深受其吸引,「因為社會革命的岩漿顯然正在那個大陸沸騰。」他認為拉丁美洲的城市工人階級將會因為他們的貧窮、不安與低劣至極的生活條件,成為潛在的不定時炸彈;他同時也對秘魯和哥倫比亞農民運動的革命潛力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他甚至提到巴西勞工黨的成長茁壯,足以「溫暖每一個老左派心中的皺紋」。   基於對社會革命的期望,霍布斯邦一直維繫著對拉丁美洲的興趣。   拉丁美洲是一個同質性極高卻蠢蠢欲動的大陸。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幾乎是所有地區的共同書面語言,所有國家的宗教背景都是天主教。移民在大部分國家都融入得非常成功,甚至可在政府機構位居要職。不論是當地知識分子或外界人士,都傾向將該大陸視為一個整體;相較之下,歐盟再怎麼努力,歐洲還是沒有可與其相提並論的團結一致感。歷史團結了拉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即便如此,拉美的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與一般百姓之間卻涇渭分明,財富嚴重不均、政治局勢動盪不安,霍布斯邦在首次造訪拉丁美洲之後就已經確定,一、二十年內,這裡恐怕會變成「世界上最具爆炸性的地區」。   的確,這裡是歷史變革的實驗室,並且提供了各種不同於過往的結局:阿根廷和巴西出現了鼓舞勞工運動的右派大老;玻利維亞的法西斯理論家配合左派礦工聯盟發動革命,並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哥斯大黎加是全世界唯一真正廢除了軍隊的國家;在墨西哥這個極度貪腐的一黨國家,其革命制度黨有系統地從最激進的大學生中吸收黨員。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第一代移民可以當上總統,而且阿拉伯人(當地稱之為「土耳其人」)往往比猶太人還要成功。   四十年的觀察,霍布斯邦的確看見了一個全面改變的社會。身為歷史學家,他認為拉丁美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顛覆傳統公認的真理」。但他在1960年代所期待的社會革命並未真正發生。「現在它再也不會出現了。」   +++   霍布斯邦晚年及逝世後出版的選集中,《如何改變世界》收錄了他從1956到2009年,關於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論述,是他逝世前最後一部作品;《斷裂的年代》則是他在1964到2012年間,對於20世紀文化與社會的思考論述。至於對自己晚年最關注的拉丁美洲,他留下了遺願,希望能將自己有關拉丁美洲的文章、論文和評論,出版成冊。   《革命萬歲》即是他四十年來研究拉丁美洲的作品選集。本書由拉美史學者、《劍橋拉丁美洲史》主編,同時更是霍布斯邦超過五十年的朋友——萊斯利・貝瑟爾負責選編並撰寫導言,收錄範圍從霍布斯邦1960年第一篇探討古巴革命的文章,一直到其出版於2002年自傳中以拉丁美洲為主題的章節。這些文章探討了拉丁美洲從1930年代世界大蕭條以來的人口、經濟與社會變革,並特別強調傳統農業社會的解體,以及一般大眾──城市工人階級、城市貧民,尤其是農民──在1940和1950年代的政治覺醒。更重要的是整個拉丁美洲在1960年代中葉到1970年代中葉,社會革命的可能性。   他筆下關於拉丁美洲的一切事物幾乎都具有歷史意義。不過寫下這些文章之際,與其說他是位專業歷史學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當代社會與政治變革的觀察者和分析者。他不僅呈現其長達四十年來對拉丁美洲的觀察、關注,與熱情,更以此方式,為我們對拉丁美洲的知識和理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封面
  • 書名頁
  • 序文Preface
  • 導言:艾瑞克與拉丁美洲Introduction: Eric and Latin America/萊斯利.貝瑟爾
  • I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
    • 1 古巴的前景Cuban Prospects
    • 2 南美洲之旅South American Journey
    • 3 波薩諾瓦Bossa Nova
    • 4 拉丁美洲:世界上最動盪的地區Latin America: The Most Critical Area in the World
    • 5 拉丁美洲的社會發展Social Developments in Latin America
    • 6 哥倫比亞的革命形勢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in Colombia
    • 7 對哥倫比亞暴力的剖析The Anatomy of Violence in Colombia
  • II 農業結構AGRARIAN STRUCTURES
    • 8 拉丁美洲發展進程中的封建因素Feudal El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 9 新封建主義的一個案例:秘魯拉貢文雄A Case of Neo-Feudalism: La Convención, Peru
  • III 農民PEASANTS
    • 10 農民成為社會盜匪Peasants as Social Bandits
    • 11 農民起事Peasant Insurrection
    • 12 意識形態與農民運動Ideology and Peasant Movements
    • 13 農民占領土地行動:秘魯的案例Peasant Land Occupations: The Case of Peru
    • 14 秘魯的農民運動A Peasant Movement in Peru
    • 15 哥倫比亞的農民運動Peasant Movements in Colombia
    • 16 農民與政治Peasants and Politics
    • 17 政治中的農民與鄉間移民Peasa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Politics
  • IV 革命與革命分子REVOLUTIONS AND REVOLUTIONARIES
    • 18 墨西哥的革命The Mexican Revolution
    • 19 古巴革命及其後果The Cuban Revolution and Its Aftermath
    • 20 一條硬漢:切.格瓦拉A Hard Man: Che Guevara
    • 21 拉丁美洲的游擊隊Guerrillas in Latin America
    • 22 拉丁美洲游擊隊:一項調查Latin American Guerrillas: A Survey
    • 23 美利堅帝國主義與拉丁美洲革命US Imperialism and Revolution in Latin America
  • V 秘魯軍方的革命分子MILITARY REVOLUTIONARIES IN PERU
    • 24 成為革命分子的將軍們Generals as Revolutionaries
    • 25 秘魯有何新鮮事What’s New in Peru
    • 26 秘魯:奇特的「革命」Peru: The Peculiar ‘Revolution’
  • VI 智利的社會主義之路THE CHILEAN ROAD TO SOCIALISM
    • 27 智利:元年Chile: Year One
    • 28 智利的謀殺案The Murder of Chile
  • VII 晚年的反思LATE REFLECTIONS
    • 29 殺氣騰騰的哥倫比亞Murderous Colombia
    • 30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性Nationalism and Nationality in Latin America
    • 31 與拉丁美洲的四十年關係A Forty-Year Relationship with Latin America
  • 原始文章的日期及出處Dates and Sources of Original Publication
  • 註釋
  • 譯名對照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