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论述了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改革的历史进程,即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的巨大转变。首先从纵向描述这一转变的历史进程,然后从横向财政体制、财政职能、财政预算等各方面阐述这一变化的实证。为了更好地体现历史性,在各卷开篇都加上一章“旧中国的情况介绍;结尾则写到党的十九大——因为十九大将总结历史、指引未来,对丛书写作也有指导作用,具体时间节点可以写到2018年的“两会”。本丛书是作为抓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献礼图书,因此以正面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主,对于历史失误和教训,虽不回避,但也不过分展开,尤其要避免情绪化表达。四是在保证学术规范、表述准确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生动性、可读性。
- 总序
-
第一章 新中国财政——从建立的起点走向改革的征程
-
第一节 新中国财政的建立
-
一、新中国财政的奠基石
-
二、新中国财政机构的组建
-
三、新中国财政体系的建立完善
-
-
第二节 迈出改革的步伐
-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财政迈出改革步伐
-
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改革的特点与意义
-
-
第三节 走上改革开放的征程
-
一、改革开放的航船起航
-
二、财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
三、财政改革的破冰之旅
-
-
第四节 扬起改革开放的风帆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二、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改革的要求
-
三、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财政改革
-
-
第五节 改革征途向深入发展
-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的要求
-
三、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化
-
-
第六节 新时代财政改革的取向
-
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
-
二、新时代对财政改革的要求
-
三、财政改革向新目标进发
-
-
结语
-
-
第二章 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到分税制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形成
-
一、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形成的基础与原因
-
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建立
-
三、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意义
-
-
第二节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改革与结局
-
一、“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缘起
-
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类型
-
三、“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特点
-
四、“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得失
-
-
第三节 “大包干”财政体制的出台与退出
-
一、“大包干”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因
-
二、“大包干”财政体制的形式
-
三、“大包干”财政体制的利弊
-
-
第四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
-
一、分税制改革的深刻原因
-
二、分税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
-
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
五、分税制改革的意义与成效
-
-
第五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完善
-
一、“省直管县”改革
-
二、“乡财县管”改革
-
三、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
-
四、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
-
结语
-
-
第三章 财政职能——从经济建设到公共服务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战时财政
-
一、战时财政的来源与原因
-
二、战时财政的标志与实施
-
三、战时财政的意义
-
-
第二节 经济建设型财政的形成与发展
-
一、经济建设型财政的确立
-
二、经济建设型财政的发展
-
三、经济建设型财政的重要意义
-
-
第三节 公共财政的确立与完善
-
一、公共财政形成的原因
-
二、公共财政在我国的传播与确定
-
三、我国公共财政的标志
-
四、我国公共财政的特点
-
五、公共财政建立的意义
-
-
结语
-
-
第四章 财政预算——从单式财政预算到公共财政预算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单式财政预算
-
一、单式财政预算的框架体系
-
二、单式财政预算的格式特点
-
三、计划经济时期单式财政预算的作用
-
-
第二节 从单式财政预算到复式财政预算
-
一、复式财政预算改革的原因
-
二、复式财政预算结构特点
-
三、复式财政预算改革的意义与作用
-
-
第三节 从基数法到零基预算
-
一、零基预算改革的原因
-
二、我国零基预算改革
-
三、零基预算改革的成效与意义
-
-
第四节 从粗放型预算到部门预算
-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原因
-
二、部门预算改革的内容
-
三、部门预算的优势与特点
-
四、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效与意义
-
-
第五节 公共财政预算的形成与建立
-
一、公共财政预算改革途径
-
二、公共财政预算新体系
-
三、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意义
-
-
第六节 向绩效财政预算迈进
-
一、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原因
-
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成效与意义
-
-
结语
-
-
第五章 税收制度——从单一税轨道转向复合税制
-
第一节 从农业型税制转为工商型税制
-
一、农业型税制的形成与发展
-
二、工商型税制的建立与完善
-
三、工商型新税制的特点
-
四、农业型税制转为工商型税制的原因与意义
-
-
第二节 从工商单一税制恢复到复合税制
-
一、计划经济时期工商单一税制的形成
-
二、改革开放后工商复合税制的重建
-
三、工商复合税制重建的意义
-
-
第三节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
-
一、税制全面改革的原因
-
二、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型流转税制度
-
三、全面性税制改革的特点
-
四、税制改革的成效
-
-
第四节 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的税制改革
-
一、新形势新问题对税制的挑战
-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
-
三、调整型税制改革的特征
-
四、税制改革的评价
-
-
第五节 “新常态”下我国的税制改革
-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问题
-
二、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
三、税制改革特点显著
-
四、税制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
结语
-
-
第六章 财政收入——由计划时期的弱小到市场时期的壮大
-
第一节 财政收入规模发展态势
-
一、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收入的弱小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财政收入的高涨
-
三、市场经济时期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
四、“新常态”时期财政收入态势的变化
-
-
第二节 财政收入体系发展变化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收入体系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多元收入体系
-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的规范收入体系
-
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
-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发展变化
-
一、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利润为主的收入结构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为主的收入结构
-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税债并重的收入结构
-
四、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税、债、非税并驾的收入结构
-
-
第四节 主要财政收入制度改革
-
一、国有企业利润收入制度改革
-
二、政府债务制度的发展完善
-
三、预算外收入制度改革
-
四、非税收入制度改革
-
-
结语
-
-
第七章 财政支出——从大包大揽转向公共领域
-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态势
-
一、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缓慢发展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财政支出迅速扩张
-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财政支出高速增长
-
四、“新常态”时期财政支出达历史高峰
-
-
第二节 财政支出体系的发展变化
-
一、计划经济时期包揽型财政支出体系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新旧交替的财政支出体系
-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财政支出体系重点的变化
-
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
-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
-
一、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建设为主的财政支出结构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经济建设支出为主结构的延续
-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财政支出结构重点转移
-
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
五、财政支出结构发展的特点
-
-
第四节 财政支出主要制度改革
-
一、基本建设支出制度改革
-
二、国有企业支出制度改革
-
三、农业支出制度改革
-
四、教育支出制度改革
-
五、社会保障支出制度改革
-
六、医疗卫生支出制度改革
-
-
结语
-
-
第八章 转移支付——从调剂为主走向转移支付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分配关系的调剂
-
一、政府间和区域间的不均衡
-
二、调剂政府间分配关系的措施
-
三、计划经济下政府调剂的特点
-
-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协调
-
一、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差距
-
二、协调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措施
-
三、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协调的特点
-
-
第三节 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转移支付制度
-
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框架体系
-
三、转移支付制度结构的变化
-
-
第四节 我国转移支付运行态势
-
一、转移支付总规模增长态势
-
二、各类转移支付规模比较
-
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重
-
四、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流向与分布
-
-
第五节 从调剂为主到转移支付转型的意义
-
一、调节方式转型的意义
-
二、转移支付实施的效果
-
-
结语
-
-
第九章 政府采购——从分散封闭转到集中公开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购及其影响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采购
-
二、政府采购的影响与作用
-
三、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购产生的原因
-
-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政府采购
-
一、改革开放后政府采购的普遍性
-
二、政府采购方式及特点
-
三、政府采购的影响
-
-
第三节 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
-
一、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
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框架体系
-
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功能
-
四、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特征
-
-
第四节 我国政府采购实施状态
-
一、政府采购的实施原则
-
二、政府采购规模、范围与结构的变化
-
三、政府采购的改革与完善
-
四、政府采购的创新与发展取向
-
-
第五节 我国政府采购方式转变的意义
-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进步性
-
二、政府采购方式的科学性
-
三、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
四、保障社会和谐的稳定性
-
-
结语
-
-
第十章 财政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型到间接调控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平抑物价风潮
-
一、新中国初期的通货膨胀
-
二、打击投机资本平抑市场物价
-
三、财政首次调控的效果与意义
-
-
第二节 “治理整顿”中的“硬着陆”
-
一、宏观经济全面升温及其原因
-
二、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的选择
-
三、“硬着陆”的成效与“后遗症”
-
-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软着陆”
-
一、新时期国民经济升温趋势
-
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
三、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
-
四、“软着陆”成功的原因
-
-
第四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
一、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通货紧缩
-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
-
三、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
四、宏观调控成功的原因
-
-
第五节 调控经济冷热兼具的稳健财政政策
-
一、宏观经济冷热兼具的复杂性
-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
-
三、冷热兼治的成效
-
-
第六节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一、宏观经济形势的逆转
-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确定
-
三、率先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
-
第七节 新中国财政调控的转型轨迹
-
一、财政调控目标由单一转变为多元
-
二、财政调控手段由行政型为主转变为经济型为主
-
三、财政调控方式由直接转变为间接
-
四、财政调控工具由简单转变为丰富
-
五、财政调控立足点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