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讓食物重新在地化的涵義不只是振興農業
還包括人們如何靠自己轉化農產品,成為生產者及創造者
在全球飲食口味和體驗漸趨一致、人們被動消費工廠的加工食品之際,重獲食物的自主權,就只有回歸種植這一條路嗎?並不是!在城市或市郊也能做到的發酵,就是不二之選。
發酵這技藝,應用範圍甚廣,蔬菜、水果、穀物、塊莖、培趜、豆類、種子、堅果、乳製品、肉、魚、蛋,無所不包。只要鹽糖與水的比例稍不一樣,成品在時間與溫度的作用下,差異會無限放大——每次發酵,都是在創造生命。加上調味料的使用隨風土民情各有不同,你將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在這層意義上,發酵意味著味道的多樣性。自己釀造或醃製食物,將讓自己不再是單一的消費者,而是開展無限可能的生產者和創造者。
而且,要維持身體甚至心理健康,只補充營養素是不夠的,還要多方從食物補充腸道微生物,而含有豐富菌種的發酵食物就是絕佳選擇。
發酵已成為眾食品業者、料理愛好者,甚至精緻料理大廚無法迴避的技藝。加入這個行列,不單讓你嘗到萬千味道,還能讓你用一種實實在在的方式,來回應「生活如何永續」「生命如何相互依存」這些刻不容緩的難題。
《發酵聖經》告訴你如何發酵,更告訴你發酵背後的文化傳統、故事、科學原理:
1. 韓式泡菜的功能就像西餐的解膩點心。當吃到味蕾漸漸麻痺,只要嘗上一口,眼淚口水就會直流,食欲也就跟著恢復。
2. 白包心菜做成的酸菜有時會呈粉紅色,但不用擔心,那是酵母產生的色素,當鹵水含鹽量達3%以上,特別容易發生。
3. 若在發酵品表面見到淡色的徽菌,請輕輕撈起,因為淡色意味著正處於繁殖階段,要小心避免孢子擴散。
4. 加入葡萄葉、櫻桃葉、辣根葉等富單寧酸的植物,或用粗海鹽,可以讓酸黃瓜更清脆。
5. 原來夏威夷人特愛帶酸味的芋泥。只要把芋頭完全煮熟,搗成糊狀,放進陶製或玻璃製的罐裡,再用水淹沒芋泥表面,置於室溫幾天,就能完成。
★美國餐飲界最高榮譽詹姆士‧畢爾德基金會評選為2013年最佳食物類參考用書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這是你唯一需要的參考指引。」──洛杉磯週報
★自種自製自食,簡單上手,實用和知識兼備
★從五穀根莖、蔬果到豆類發酵,蔬食發酵手法盡在此書
★從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談論「發酵」
◎重新與微生物締造夥伴關係◎
從微生物到人體,從史前文明到網路時代;從沙漠到雨林,從平地到山城,發酵一直與人類共生。把微生物視為敵人,一股勁地消滅,只會讓各類病菌發展出抗藥性,演化得更強大!事實上,人體一直是複雜菌叢的宿主,細菌不僅寄居在體表,還居住在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提供消化、營養、防禦、免疫等重要功能。
◎不僅要補充營養素,更要補充微生物◎
當今,我們之所以過敏、免疫力低下、腸胃不適,很可能都是體內菌叢種類太少所導致。一味區分好菌跟壞菌,僅注重少數菌種對某種生理症狀的影響,只會造成體內微生物菌相不平衡,對人體的整體健康造成更多危害。
◎讓細菌來牽制細菌,用發酵來延長食物壽命◎
當人為培養的菌種占據食物,便會排擠其他造成食物腐敗的細菌,抑制其生長。這些菌種藉由製造細菌素、酒精、乳酸和醋酸來自我保護,創造出不利於腐敗菌種生長的環境,人類則以此來保存食物。
◎發酵是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
世上之所以有形形色色的乳酪,正是因為裡面長了不同的細菌和真菌!發酵的轉化作用能讓食物的外觀、風味、香氣和口感產生特殊變化。發酵是「經過控制的腐敗」,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例如,乳酸的風味讓人口舌生津,麵團經過發酵烘焙能產生各種帶勁、鬆軟、輕盈的口感,醃漬發酵的食物則能用來提味和調味,甚至當佐料。
還包括人們如何靠自己轉化農產品,成為生產者及創造者
在全球飲食口味和體驗漸趨一致、人們被動消費工廠的加工食品之際,重獲食物的自主權,就只有回歸種植這一條路嗎?並不是!在城市或市郊也能做到的發酵,就是不二之選。
發酵這技藝,應用範圍甚廣,蔬菜、水果、穀物、塊莖、培趜、豆類、種子、堅果、乳製品、肉、魚、蛋,無所不包。只要鹽糖與水的比例稍不一樣,成品在時間與溫度的作用下,差異會無限放大——每次發酵,都是在創造生命。加上調味料的使用隨風土民情各有不同,你將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在這層意義上,發酵意味著味道的多樣性。自己釀造或醃製食物,將讓自己不再是單一的消費者,而是開展無限可能的生產者和創造者。
而且,要維持身體甚至心理健康,只補充營養素是不夠的,還要多方從食物補充腸道微生物,而含有豐富菌種的發酵食物就是絕佳選擇。
發酵已成為眾食品業者、料理愛好者,甚至精緻料理大廚無法迴避的技藝。加入這個行列,不單讓你嘗到萬千味道,還能讓你用一種實實在在的方式,來回應「生活如何永續」「生命如何相互依存」這些刻不容緩的難題。
《發酵聖經》告訴你如何發酵,更告訴你發酵背後的文化傳統、故事、科學原理:
1. 韓式泡菜的功能就像西餐的解膩點心。當吃到味蕾漸漸麻痺,只要嘗上一口,眼淚口水就會直流,食欲也就跟著恢復。
2. 白包心菜做成的酸菜有時會呈粉紅色,但不用擔心,那是酵母產生的色素,當鹵水含鹽量達3%以上,特別容易發生。
3. 若在發酵品表面見到淡色的徽菌,請輕輕撈起,因為淡色意味著正處於繁殖階段,要小心避免孢子擴散。
4. 加入葡萄葉、櫻桃葉、辣根葉等富單寧酸的植物,或用粗海鹽,可以讓酸黃瓜更清脆。
5. 原來夏威夷人特愛帶酸味的芋泥。只要把芋頭完全煮熟,搗成糊狀,放進陶製或玻璃製的罐裡,再用水淹沒芋泥表面,置於室溫幾天,就能完成。
★美國餐飲界最高榮譽詹姆士‧畢爾德基金會評選為2013年最佳食物類參考用書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這是你唯一需要的參考指引。」──洛杉磯週報
★自種自製自食,簡單上手,實用和知識兼備
★從五穀根莖、蔬果到豆類發酵,蔬食發酵手法盡在此書
★從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談論「發酵」
◎重新與微生物締造夥伴關係◎
從微生物到人體,從史前文明到網路時代;從沙漠到雨林,從平地到山城,發酵一直與人類共生。把微生物視為敵人,一股勁地消滅,只會讓各類病菌發展出抗藥性,演化得更強大!事實上,人體一直是複雜菌叢的宿主,細菌不僅寄居在體表,還居住在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提供消化、營養、防禦、免疫等重要功能。
◎不僅要補充營養素,更要補充微生物◎
當今,我們之所以過敏、免疫力低下、腸胃不適,很可能都是體內菌叢種類太少所導致。一味區分好菌跟壞菌,僅注重少數菌種對某種生理症狀的影響,只會造成體內微生物菌相不平衡,對人體的整體健康造成更多危害。
◎讓細菌來牽制細菌,用發酵來延長食物壽命◎
當人為培養的菌種占據食物,便會排擠其他造成食物腐敗的細菌,抑制其生長。這些菌種藉由製造細菌素、酒精、乳酸和醋酸來自我保護,創造出不利於腐敗菌種生長的環境,人類則以此來保存食物。
◎發酵是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
世上之所以有形形色色的乳酪,正是因為裡面長了不同的細菌和真菌!發酵的轉化作用能讓食物的外觀、風味、香氣和口感產生特殊變化。發酵是「經過控制的腐敗」,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例如,乳酸的風味讓人口舌生津,麵團經過發酵烘焙能產生各種帶勁、鬆軟、輕盈的口感,醃漬發酵的食物則能用來提味和調味,甚至當佐料。
- 封面
- 書名頁
- 版權頁
- 推薦序
- 作者序
-
.Chapter 1.FERMENTATION AS A COEVOLUTIONARY FORCE 發酵為共同演化的力量
-
細菌:人類的祖先以及共同演化的夥伴
-
發酵與文化
-
發酵與共同演化
-
發酵是自然現象
-
抗菌戰爭
-
培養親近生命的心態
-
-
.Chapter 2.PRACTICAL BENEFITS OF FERMENTATION 發酵的實際效益
-
發酵在保存食物上的效用及其限制
-
發酵食物的保健價值
-
.預消化
-
.強化營養
-
.解毒
-
.活菌發酵物
-
-
發酵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
-
發酵所產生的獨特風味
-
-
.Chapter 3.BASIC CONCEPTS AND EQUIPMENT 基本概念和器具
-
基質和微生物菌落
-
自然發酵與培酵
-
擇汰環境
-
菌落的演化和接替
-
衛生清潔和殺菌消毒
-
交叉汙染
-
水
-
鹽
-
有光照與無光照
-
發酵容器
-
玻璃罐發酵法
-
缸發酵法
-
缸蓋
-
缸的不同設計
-
金屬容器
-
塑膠容器
-
木製容器
-
木舟型容器
-
當作發酵容器的葫蘆和其他水果
-
籃子
-
洞坑發酵
-
壓泡菜器
-
切菜工具
-
搗爛蔬菜的工具
-
製酒容器和鎖氣閥
-
虹吸裝置及轉桶方法
-
瓶罐和裝瓶方法
-
比重計
-
溫度計
-
蘋果和葡萄榨汁器
-
穀物研磨機
-
蒸煮器具
-
培養箱
-
醃製箱
-
溫度控制器
-
紙膠帶與麥克筆
-
-
.Chapter 4.FERMENTING VEGETABLES (AND SOME FRUITS TOO) 發酵蔬菜水果
-
乳酸菌
-
維生素C和發酵蔬菜
-
酸泡菜基礎作法
-
切丁
-
鹽漬:乾醃法與鹵水醃漬法
-
捶搗或擠壓蔬菜(或浸泡在鹵水中)
-
裝罐
-
要發酵多久?
-
表面黴菌與酵母
-
哪些蔬菜適合發酵?
-
添加香料
-
德國酸菜
-
韓式泡菜
-
中式泡菜
-
印度泡菜
-
發酵辣醬、開胃醬菜、莎莎醬、 甜酸醬和其他調味醬
-
喜馬拉雅山區的滾杜露克和辛齊
-
無鹽發酵蔬菜的注意事項
-
鹵水醃漬法
-
酸黃瓜
-
醃漬菇蕈
-
醃漬橄欖
-
蒔蘿豆
-
水果的各種乳酸發酵法
-
卡瓦
-
在發酵蔬菜中加入酵種
-
液狀發酵蔬菜:甜菜與萵苣卡瓦斯、 包心菜發酵汁、堪吉以及撒甘蘇由
-
漬物:日式醃漬法
-
拿發酵蔬菜做料理
-
拉菲特(發酵的茶葉)
-
疑難雜症解答
-
.發酵物冒泡了,或是發酵物不冒泡
-
.發酵物長出酵母菌或是表面長黴
-
.發酵物太鹹了
-
.發酵物有強烈的臭味
-
.成品口感軟爛不清脆
-
.成品黏答答的,鹵水也又稠又黏
-
.成品顏色變粉紅色了
-
.成品爬出了蛆
-
-
-
.Chapter 5.FERMENTING GRAINS AND STARCHY TUBERS 發酵穀物和塊莖
-
深入各地的共同模式
-
浸泡穀物
-
催芽
-
回春水
-
稠粥
-
發酵燕麥粥
-
碎玉米粥/玉米糕
-
酸玉米粥
-
小米稠粥
-
高粱稠粥
-
米粥
-
老麵包稠粥
-
馬鈴薯稠粥
-
芋泥
-
樹薯
-
南美洲的樹薯麵包
-
發酵馬鈴薯
-
酸酵:起酵和維護
-
圓麵餅/薄煎餅
-
酸酵麵包
-
黑麥酸稠粥(祖爾)
-
賽拉米
-
哈波斯/阿旁
-
齊絲克與柯克艾芙瓜拉
-
將穀物與其他種類食物一起發酵
-
發酵剩餘的穀物(及塊莖)
-
疑難雜症解答
-
.酸酵怎麼都無法起泡?
-
.酸酵起泡後,就再也不活動了
-
.酸酵聞起來很可怕
-
.起酵酸酵的資訊怎麼如此矛盾?
-
.表面長黴,罐子的水面也長了黴
-
-
-
.Chapter 6.GROWING MOLD CULTURES 培麴
-
黴菌的培養箱
-
.烤箱培麴法
-
.魚缸加熱器培麴法
-
.控溫器
-
.設計專用培養箱
-
-
製作天貝
-
料理天貝
-
繁殖天貝孢子
-
製作清酒麴
-
日本甘酒
-
黴菌培養物的植物來源
-
疑難雜症解答
-
.黴菌沒有出現,天貝上的豆子也沒有黏在一起
-
.天貝感覺黏糊糊的
-
.天貝顏色變黑
-
.天貝聞起來像氨
-
.清酒麴上沒有長出黴菌
-
.清酒麴感覺黏糊糊的
-
.清酒麴顏色變得黃綠
-
.日本甘酒裡的米沒有變甜或者是液化
-
.日本甘酒酸掉了
-
-
-
.Chapter 7.FERMENTING BEANS, SEEDS, AND NUTS 發酵豆類、種子和堅果
-
經過培酵的種子、堅果乳酪、 法式肉派及乳品
-
橡實
-
椰子油
-
可可、咖啡和香莢蘭的發酵
-
.可可
-
.咖啡
-
.香莢蘭
-
-
豆類的自然發酵
-
伊得利/多薩/多克拉/卡曼
-
阿嘎拉些(非洲─巴西 發酵黑眼豆炸麵團)
-
大豆
-
味噌
-
味噌的運用
-
.味噌醃料
-
.味噌淋醬、醬料和抹醬
-
.味噌漬物
-
.甜味噌稠粥
-
.味噌湯
-
-
醬油
-
發酵大豆「塊」:濱納豆及豆豉
-
納豆
-
達瓦達瓦以及相關的 西非發酵種子調味品
-
發酵豆腐
-
疑難雜症解答
-
.味噌表面長黴
-
.乾掉和變硬的味噌
-
.味噌裡遍布著黴囊
-
-
- 致謝
- 中英名詞對照
- 發酵相關資源
- 名詞解釋
- 精采發酵彩圖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