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擱淺的人生,是正在發出的求救訊號。■
糖尿病、過胖、心血管疾病、失眠、憂鬱焦慮、
藥物濫用、犯罪行為、理財能力低落……
以上這些身心狀況,可能是來自從小背負的童年創傷!
美國五角大廈的創傷壓力專家斯拉迪博士,
探討童年的逆境創傷經歷如何影響成年後的身心健康,
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提出逐步化解傷痛的自癒修復步驟。
童年時遭遇的虐待、忽視和家庭失能帶來的有毒壓力,會澈底改變大腦結構!作者格倫.R.斯拉迪博士曾在美國五角大廈的壓力管理學院任職,活躍於壓力管理和創傷復原的相關領域,他以目前最新的研究結果和文獻,整理出童年創傷造成影響身心健康的關聯,從強化大腦的方式出發,重新學習調節壓力、化解負面情緒的方式,接著建立新的大腦連線反應,取代童年逆境經驗的痛苦模式,獲得將影響到目前生活的事件和想法追溯至童年事件的勇氣,重建回憶‧反思‧以書寫修復─不批判、不咎責,化解痛苦的核心。
///了解「發生過什麼事」之後,你該如何復原?///
逐步化解並治癒創傷,重新建立感受快樂和獲得幸福的內在力量!
◎調控壓力、釋放不安的情緒。
─早晨的5分鐘感官減壓練習:專注在呼吸、心跳和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使大腦和身體都冷靜下來。
─讓壓力保持在彈性區域的穩定練習:喚醒身體部位,並與情緒和自我重新連結,使呼吸心跳平穩、肌肉放鬆。
◎創造新的養育經驗,善待自己、重拾自我並重建正常依附關係。
─重回子宮‧母親&新生兒‧照護者關愛的心像練習:想像自己從胎兒開始重新受到健全的關愛,以新的心像經驗幫助身體感受平靜,安撫並影響受到創傷的右腦部位。
◎重回記憶中引起不安情緒的事件。
─找回未經妥善處理的過往負面記憶:用近期引爆情緒的狀況,回想過往引出相同情緒反應的核心記憶;以書中提出的減壓、心像練習等技巧,緩解這段記憶帶來的不安與負面情緒。
◎重塑並覆蓋原生家庭帶來的自我厭惡和羞恥感情緒。
─以正向的感知‧感覺‧形象,打斷舊有的模式:回想起童年時的羞恥感經歷,追蹤當下身體的感受,接著回想「充滿自信、成功、有能力的經歷」時產生的感覺,並牢記這種經驗。
◎重新培養自尊、原諒過去帶來傷痛的對象。
─停止傷害自己和他人,建立全新的對應方式:以表格式列出四個項目,包含「過往的應對、原因、效果、新的應對」,從理解自己的習慣模式開始,建立全新應對方式的勇氣。
◎開始豐富心靈和內在。
─學習感受快樂、發掘美好的技巧:記住並時時重溫生命中感到快樂的時光,並牢記這種溫暖的感受;肯定自己的特質和成就,並計畫可以感到快樂的小確幸。
///「光是知道自己為什麼痛苦,就會感覺好多了。」///
超過60%的成人歷經過童年創傷,並且會將傷害複製在下一代身上;改變面對傷痛的方式後,你將對於自我以及他人更寬容、更有同情心。
回顧受傷的童年,並不是要找到一個怪罪的對象,或將自己定位成受害者角色,童年創傷經歷會複製,因此造成傷痛的人,很可能也是背負創傷長大的。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身心上痛苦的原因,來自於童年時期遭受的有毒壓力,現在就有機會給予自我復原的力量,終結創傷造成的痛苦輪迴。
「週末花了一些時間先瀏覽過這本書,結合理論和實務經驗的論述,相當具有說服力,最寶貴的是,根據這些創傷要如何治癒,作者除了提供具體的方法,更不斷地給予鼓勵和希望感,讓痛苦和無助的創傷者,在閱讀時除了學習創傷知情,在情感上也能感到被善待和支持。」──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作者格倫.斯拉迪博士在這本書中清晰地提供關於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人的資訊、幫助讀者理解療癒是有希望的、以及在書中提供大量的方法和練習,讓讀者可以照著這些練習來療癒自己。……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做改變,不管你現在幾歲、在人生哪個階段,療癒與改變都有可能發生。」──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本書特色】
‧創傷後壓力復原專家,針對最容易被輕忽的「童年逆境傷害」提出自我療癒方案。
‧以量表方式自我評估現況,初步判斷遭受創傷的程度。
‧詳列各階段自我照護練習步驟和表格,隨時即刻應用並執行。
‧章末附「追蹤練習結果筆記」,將改善與改變可視化,對於復原程度更加有感。
糖尿病、過胖、心血管疾病、失眠、憂鬱焦慮、
藥物濫用、犯罪行為、理財能力低落……
以上這些身心狀況,可能是來自從小背負的童年創傷!
美國五角大廈的創傷壓力專家斯拉迪博士,
探討童年的逆境創傷經歷如何影響成年後的身心健康,
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提出逐步化解傷痛的自癒修復步驟。
童年時遭遇的虐待、忽視和家庭失能帶來的有毒壓力,會澈底改變大腦結構!作者格倫.R.斯拉迪博士曾在美國五角大廈的壓力管理學院任職,活躍於壓力管理和創傷復原的相關領域,他以目前最新的研究結果和文獻,整理出童年創傷造成影響身心健康的關聯,從強化大腦的方式出發,重新學習調節壓力、化解負面情緒的方式,接著建立新的大腦連線反應,取代童年逆境經驗的痛苦模式,獲得將影響到目前生活的事件和想法追溯至童年事件的勇氣,重建回憶‧反思‧以書寫修復─不批判、不咎責,化解痛苦的核心。
///了解「發生過什麼事」之後,你該如何復原?///
逐步化解並治癒創傷,重新建立感受快樂和獲得幸福的內在力量!
◎調控壓力、釋放不安的情緒。
─早晨的5分鐘感官減壓練習:專注在呼吸、心跳和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使大腦和身體都冷靜下來。
─讓壓力保持在彈性區域的穩定練習:喚醒身體部位,並與情緒和自我重新連結,使呼吸心跳平穩、肌肉放鬆。
◎創造新的養育經驗,善待自己、重拾自我並重建正常依附關係。
─重回子宮‧母親&新生兒‧照護者關愛的心像練習:想像自己從胎兒開始重新受到健全的關愛,以新的心像經驗幫助身體感受平靜,安撫並影響受到創傷的右腦部位。
◎重回記憶中引起不安情緒的事件。
─找回未經妥善處理的過往負面記憶:用近期引爆情緒的狀況,回想過往引出相同情緒反應的核心記憶;以書中提出的減壓、心像練習等技巧,緩解這段記憶帶來的不安與負面情緒。
◎重塑並覆蓋原生家庭帶來的自我厭惡和羞恥感情緒。
─以正向的感知‧感覺‧形象,打斷舊有的模式:回想起童年時的羞恥感經歷,追蹤當下身體的感受,接著回想「充滿自信、成功、有能力的經歷」時產生的感覺,並牢記這種經驗。
◎重新培養自尊、原諒過去帶來傷痛的對象。
─停止傷害自己和他人,建立全新的對應方式:以表格式列出四個項目,包含「過往的應對、原因、效果、新的應對」,從理解自己的習慣模式開始,建立全新應對方式的勇氣。
◎開始豐富心靈和內在。
─學習感受快樂、發掘美好的技巧:記住並時時重溫生命中感到快樂的時光,並牢記這種溫暖的感受;肯定自己的特質和成就,並計畫可以感到快樂的小確幸。
///「光是知道自己為什麼痛苦,就會感覺好多了。」///
超過60%的成人歷經過童年創傷,並且會將傷害複製在下一代身上;改變面對傷痛的方式後,你將對於自我以及他人更寬容、更有同情心。
回顧受傷的童年,並不是要找到一個怪罪的對象,或將自己定位成受害者角色,童年創傷經歷會複製,因此造成傷痛的人,很可能也是背負創傷長大的。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身心上痛苦的原因,來自於童年時期遭受的有毒壓力,現在就有機會給予自我復原的力量,終結創傷造成的痛苦輪迴。
「週末花了一些時間先瀏覽過這本書,結合理論和實務經驗的論述,相當具有說服力,最寶貴的是,根據這些創傷要如何治癒,作者除了提供具體的方法,更不斷地給予鼓勵和希望感,讓痛苦和無助的創傷者,在閱讀時除了學習創傷知情,在情感上也能感到被善待和支持。」──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作者格倫.斯拉迪博士在這本書中清晰地提供關於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人的資訊、幫助讀者理解療癒是有希望的、以及在書中提供大量的方法和練習,讓讀者可以照著這些練習來療癒自己。……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做改變,不管你現在幾歲、在人生哪個階段,療癒與改變都有可能發生。」──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本書特色】
‧創傷後壓力復原專家,針對最容易被輕忽的「童年逆境傷害」提出自我療癒方案。
‧以量表方式自我評估現況,初步判斷遭受創傷的程度。
‧詳列各階段自我照護練習步驟和表格,隨時即刻應用並執行。
‧章末附「追蹤練習結果筆記」,將改善與改變可視化,對於復原程度更加有感。
- 推薦序 改變看待過去的方式,就能改變未來—— 留佩萱|心理諮商師
- 前言 阻斷代代相傳的創傷,重獲自由
-
第1篇 為什麼童年的創傷,會如此傷人?
-
第1章 毒性壓力和童年創傷
-
第2章 創傷與大腦之間的關係
-
第3章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心理狀態?
-
-
第2篇 創傷治療和自我照護的力量
-
第4章 不要放棄治癒的希望
-
第5章 減輕並掌控壓力
-
第6章 釋放不安情緒和負面能量
-
第7章 大腦照顧好,情緒自然好
-
-
第3篇 重塑記憶的心像練習和漂回策略
-
第8章 4種依附關係的心像練習
-
第9章 善待自己的自育心像練習
-
第10章 重拾自我好奇心的探索心像
-
第11章 回溯青少年時期的依附心像
-
第12章 撫慰艱難時期的安慰心像
-
第13章 「漂回」到令人不安的事件
-
第14章 「漂回」至核心信念
-
-
第4篇 消除羞恥感的修復練習
-
第15章 「羞恥感」與「自尊」的關係
-
第16章 重塑父母所造成的羞恥感
-
第17章 改寫羞恥感的編碼程序
-
第18章 軟化身體的羞恥感
-
第19章 重新喜愛自己的身體
-
第20章 改變悲觀想法的內心對話
-
第21章 斷開羞恥感記憶的流沙
-
第22章 羞恥感不見之後,會如何?
-
第23章 如何應對羞恥感的反撲?
-
-
第5篇 修復之後,別忘了繼續向前邁進
-
第24章 重新培養自尊
-
第25章 寬恕過去的舊傷口
-
第26章 餵養靈魂
-
第27章 把快樂融入生活的7種方法
-
第28章 創造嶄新與光明的未來
-
- 結語 別讓曾經受過得傷,定義了你的個人價值
- 附錄A 修復練習紀錄表
- 附錄B 羞恥感症狀量表
- 附錄C 推薦資源&相關書籍
- 謝辭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