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
要認識佛教,不可不知印度哲學
要了解印度哲學,不可不知印度哲學史
***
▎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西洋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世界三大哲學主流。源自印度的佛教對東亞的影響不可忽視,連帶東亞文化也吸收了印度古文明的思想內涵。然而,中文學界卻忽視了印度哲學的重要性,相關的著作並不多見。
▎本書特色
本書正是其中少有的一部:書中透過數十部原典的資料,精要介紹了印度的民族、歷史和宗教,也詳盡分析與討論了印度各宗各派的哲學思想。許多研究印度哲學的讀者是為了進一步探究佛教的哲理。有鑑於此,本書引用了大量的佛典資料,也遵照佛典中的固有譯名來論述,方便讀者理解印度哲學與佛學的思想精華所在。
要認識佛教,不可不知印度哲學
要了解印度哲學,不可不知印度哲學史
***
▎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西洋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世界三大哲學主流。源自印度的佛教對東亞的影響不可忽視,連帶東亞文化也吸收了印度古文明的思想內涵。然而,中文學界卻忽視了印度哲學的重要性,相關的著作並不多見。
▎本書特色
本書正是其中少有的一部:書中透過數十部原典的資料,精要介紹了印度的民族、歷史和宗教,也詳盡分析與討論了印度各宗各派的哲學思想。許多研究印度哲學的讀者是為了進一步探究佛教的哲理。有鑑於此,本書引用了大量的佛典資料,也遵照佛典中的固有譯名來論述,方便讀者理解印度哲學與佛學的思想精華所在。
- 獻 辭
- 再版序
- 自 序
-
第一章 印度哲學史的分期
-
第一節 印度的人民與國土
-
第一項 印度的人民
-
第二項 印度的國土
-
-
第二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一)──從《吠陀》神話到婆羅門教的成立
-
第三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二)──從婆羅門教的分裂到婆羅門教的復興
-
-
第二章 《吠陀》的自然神學
-
第一節 《吠陀》的成立及其種類
-
第二節 《吠陀》的宗教哲學:自然主義的多神論
-
第一項 《吠陀》的「交換神教」
-
第二項 《吠陀》的一神論思想
-
-
-
第三章 《奧義書》的「梵我合一論」
-
第一節 《奧義書》的成立及其種類
-
第二節 《奧義書》的思想淵源
-
第三節 《奧義書》的主要思想內容
-
-
第四章 唯物派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唯物派的歷史
-
第一項 「唯物派」一詞的字義
-
第二項 唯物派的歷史
-
-
第二節 唯物派的主要思想
-
第一項 無神論與反宗教的傾向
-
第二項 四大與自然論
-
-
第三節 「現量」是正確知識的唯一來源
-
第一項 四種獲得正確知識的判準──「四量」
-
第二項 現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
第三項 其他三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
第四項 小 結
-
-
-
第五章 耆那教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耆那教的歷史
-
第二節 耆那教的諦理論
-
第三節 耆那教的相對主義
-
-
第六章 佛教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釋迦及其教團
-
第二節 釋迦的教義
-
第一項 四聖諦
-
第二項 十二因緣
-
第三項 涅槃與八正道
-
-
第三節 從「一切有」、「一切空」到「唯識」
-
第一項 說一切有部的「一切有」
-
第二項 經量部的「有緣無智」
-
第三項 中觀派的「一切皆空」
-
第四項 瑜伽行派的「唯識」
-
-
-
第七章 數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數論派的歷史
-
第二節 數論學派的宇宙論──「二十五諦」
-
第三節 數論派的「因中有果論」
-
第四節 數論派的解脫觀與無神論
-
-
第八章 瑜伽派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瑜伽派的歷史
-
第二節 瑜伽派的無神論與心理論
-
第三節 瑜伽學派的「八支瑜伽」
-
-
第九章 正理派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正理派的歷史
-
第二節 正理派的「十六句義」
-
第三節 感官知覺的形成與模式
-
第四節 論證的形式、原理與謬誤
-
第一項 論證的形式與定義
-
第二項 論證的有效性與無效性
-
-
-
第十章 勝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勝論派的歷史
-
第二節 哲學的六種範疇──「六句義」
-
第三節 極微論與聲無常論
-
第一項 極微論與宇宙的形成
-
第二項 聲德的特質與聲無常論
-
-
-
第十一章 彌曼差派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彌曼差派的歷史
-
第二節 彌曼差派的「六量」說
-
第三節 彌曼差派的「聲常論」
-
-
第十二章 吠檀多派的歷史與哲學
-
第一節 吠檀多派的歷史
-
第二節 商羯羅的不二一元論
-
第一項 商羯羅之前的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
第二項 梵與世界的生成
-
第三項 兩種梵與三種存有
-
第四項 梵、幻與無明
-
第五項 商羯羅與佛教
-
-
第三節 羅摩㝹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
-
第一項 羅摩㝹闍之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
第二項 梵、心、非心與宇宙的形成
-
第三項 附論:摩度的二元論吠檀多
-
-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9/3257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