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孔子為何周遊列國?因為沒有一個國君想用儒家治國,他只好到處教書遊說。
◎秦國用法家統一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蓄積國力,直到漢武帝登基,儒家才被注意。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儒學就像作業系統,幾千年來更新過四次版本,孔子的儒學不等於現在的儒學。
作者馬大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學特聘教授。
曾被推舉為最受歡迎的中文教授。
在本書中,他將儒家文明分為五個時期:
孔子奠基期、孟子成熟期、兩漢經學期、宋代理學期和明代心學期。
解析儒家思維是如何像電腦作業系統一樣,歷經四次的版本更新,
從原本的中庸之道、民為貴、君為輕的民主思想,
一步步變成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成為各朝代帝王穩固皇權的最佳推手。
就此儒學變成帝王學,開啟了千年以來人民為皇權奴隸的中央集權體制。
◎孔子的儒學,是教你如何當君子
《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4次,禮字出現74次,
孔子的重要理念「中庸之道」,更成為宋元以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這個具有人道主義的思維,為何不被當時的統治者如春秋諸侯或秦國採納?
因為亂世中,做君子的好處太少,當小人能得到的利益比較多。
◎孟子是民主思想的啟蒙者,但被後代皇帝刪掉了
孟子思想的最大亮點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套民主思維後來為何會消失?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君為輕」三個字,就把《孟子》一書狠狠摔地上,
刪節版《孟子》就此誕生,往後一百年,學生學到的孔孟儒學知識都是不完整的。
◎因為董仲舒的「特殊解釋」,從此百家遭罷黜,皇帝獨尊儒術
秦國用法家思想滅六國一統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治國,修生養息,
兩大皇權都對儒家思維沒興趣,直到漢武帝劉徹時期,
董仲舒為了拍皇帝馬屁,重新解釋,儒術從此轉化帝王術。
他口中的儒教,跟孔孟闡述的儒學,哪裡不一樣?差在造神。
◎宋元明清重新詮釋儒學,想當官者必讀四書
宋、元之後,孔子的《中庸》又重新被提起,
因為它教你用大學之道維持國家秩序。
儒學家朱熹更讓《四書集注》成為為官者的必讀聖書。
至於為什麼是宋朝與明朝,跳過了大唐盛世?
因為東漢黨錮之禍殺害許多知識分子,儒家文化走向低谷;
南北朝興盛佛教;至於唐朝則儒、釋、道並重。
直到韓愈寫的《原道》為儒家文明打下基礎,在宋代發揚光大。
打天下靠武力,龍椅要坐穩就靠統治,
儒家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而且延續千年「至今」不墜。
◎秦國用法家統一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蓄積國力,直到漢武帝登基,儒家才被注意。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儒學就像作業系統,幾千年來更新過四次版本,孔子的儒學不等於現在的儒學。
作者馬大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學特聘教授。
曾被推舉為最受歡迎的中文教授。
在本書中,他將儒家文明分為五個時期:
孔子奠基期、孟子成熟期、兩漢經學期、宋代理學期和明代心學期。
解析儒家思維是如何像電腦作業系統一樣,歷經四次的版本更新,
從原本的中庸之道、民為貴、君為輕的民主思想,
一步步變成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成為各朝代帝王穩固皇權的最佳推手。
就此儒學變成帝王學,開啟了千年以來人民為皇權奴隸的中央集權體制。
◎孔子的儒學,是教你如何當君子
《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4次,禮字出現74次,
孔子的重要理念「中庸之道」,更成為宋元以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這個具有人道主義的思維,為何不被當時的統治者如春秋諸侯或秦國採納?
因為亂世中,做君子的好處太少,當小人能得到的利益比較多。
◎孟子是民主思想的啟蒙者,但被後代皇帝刪掉了
孟子思想的最大亮點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套民主思維後來為何會消失?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君為輕」三個字,就把《孟子》一書狠狠摔地上,
刪節版《孟子》就此誕生,往後一百年,學生學到的孔孟儒學知識都是不完整的。
◎因為董仲舒的「特殊解釋」,從此百家遭罷黜,皇帝獨尊儒術
秦國用法家思想滅六國一統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治國,修生養息,
兩大皇權都對儒家思維沒興趣,直到漢武帝劉徹時期,
董仲舒為了拍皇帝馬屁,重新解釋,儒術從此轉化帝王術。
他口中的儒教,跟孔孟闡述的儒學,哪裡不一樣?差在造神。
◎宋元明清重新詮釋儒學,想當官者必讀四書
宋、元之後,孔子的《中庸》又重新被提起,
因為它教你用大學之道維持國家秩序。
儒學家朱熹更讓《四書集注》成為為官者的必讀聖書。
至於為什麼是宋朝與明朝,跳過了大唐盛世?
因為東漢黨錮之禍殺害許多知識分子,儒家文化走向低谷;
南北朝興盛佛教;至於唐朝則儒、釋、道並重。
直到韓愈寫的《原道》為儒家文明打下基礎,在宋代發揚光大。
打天下靠武力,龍椅要坐穩就靠統治,
儒家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而且延續千年「至今」不墜。
- 推薦序 儒家文明,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生命實踐之學/高柏園
- 前言 儒家文化史的五個時期
-
第1章 孔子奠基期——仁、禮與中庸之道
-
01 至聖先師孔子是怎麼崛起的
-
02 陳蔡絕糧——回應子貢子路的質疑
-
03 晚年的重要思想,儒道互補
-
04 《論語》中,仁字出現了一百零四次
-
05 孔子的理想,復禮
-
06 中庸之道有三,一般人很難辦到
-
07 文人的基本性格,狂狷
-
0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09 《論語》,最真實的言行紀錄
-
-
第2章 孟子的光大與成熟期——民主思想的啟蒙
-
10 仁政,孔子沒提過,孟子發揚光大
-
11 民主思想的萌芽,民貴君輕
-
12 性善說與浩然正氣
-
-
第3章 董仲舒的兩漢經學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13 朝廷像菜市場,怎麼治?
-
14 儒家思想徹底轉化成為帝王術
-
-
第4章 宋代理學期——濂、洛、關、閩四個學派
-
15 為什麼是宋朝,不是唐朝?
-
16 濂學、洛學、關學,三大學派
-
17 朱熹的閩學,存天理、滅人欲
-
-
第5章 明代心學期——王陽明的天泉四訣
-
18 孔、孟沒辦到的事,王陽明辦到了
-
19 陽明心學的主要觀點,天泉四訣
-
20 王學思想接力棒,何心隱和李贄
-
21 晚明思想多前衛?看大明皇帝就知道
-
22 這個朝代的男女之情,擊破禮教的虛偽
-
- 第6章 五階段之外的清代儒學文化
- 結語 儒家文明現在還有價值嗎?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