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你啊,有點陰虛,你則是陽氣不足,何謂陰?何謂陽?有沒有大白話可以解?
◎把脈到底有多神?中醫靠三指定脈,就能斷言一個人依現狀還有多少餘命。
◎弄懂五運六氣,就可以推斷未來天氣和疾病發生的機率,怎麼辦到?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酸甜苦辣鹹,哪一味身體絕對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多數人的中醫入門書都是《黃帝內經》,
但這本戰國時期的書,和現代人有兩千多年的文化差距,
想藉由它從頭了解中醫,並不容易。
作者陳喜生一開始也是從《黃帝內經》讀起,但讀完發現,
自己只是死背,好像明白,但又不是真的很懂。
直到讀了清代醫書《四聖心源》,他才徹底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
《四聖心源》是由清代醫學家、乾隆御醫黃元御所著,
他消化整理了中國四大中醫典籍: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後完成,
因此取名為《四聖心源》。
這本書就是作者閱讀《四聖心源》後的心得總整理,
用大白話的比喻,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陰陽很難懂?《四聖心源》開篇就講陰陽。
火苗是陽,蠟燭是陰,人活著就像一根蠟燭,
有的人過度消耗,有火苗卻快沒蠟燭;有的人陽壽已盡,蠟燭卻還留一截。
所以,陽,就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陰陽合,身體才健康。
‧五行很難背?金木水火土,哪個剋哪個、哪個生哪個?
《四聖心源》作者黃元御只畫了一個圓,
就把五行如何影響你的五臟串在一起,不用死背也能記住。
‧了解酸甜苦辣鹹,中醫能用味道解決身體的問題。
《四聖心源.五味根原》特別解釋了:
苦能降火,不讓身體被燒乾,臟腑有所滋潤才會強健;
甜的食物多半有黏性,穩定氣血運行,還能拉住藥性不過激;
辣能活血行氣;還有一味,鹹,身體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把脈可以斷生死,中醫真的這麼神?
《四聖心源》特別描述了寸口脈法,每個位置對應不同器官,
把脈不是按著就好,有時要輕壓,有時要重按,
一個人還有多少餘命,看脈動就能判斷,
正常的脈搏得穩定,跳很大不見得好,若是突然漏拍或暫停,事情就大條了。
求醫、習醫都想知道答案的第一大哉問:中醫到底怎麼幫人看病?
一外二內三根四除,四大步驟缺一不可,
在沒有任何儀器的輔助下,精準判斷你哪裡出了毛病。
人的五臟六腑運作都有規律,就像四季流轉一樣,
所以中醫根本不神祕,而是一門科學。
最通俗醫書《四聖心源》總整理,
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把脈到底有多神?中醫靠三指定脈,就能斷言一個人依現狀還有多少餘命。
◎弄懂五運六氣,就可以推斷未來天氣和疾病發生的機率,怎麼辦到?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酸甜苦辣鹹,哪一味身體絕對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多數人的中醫入門書都是《黃帝內經》,
但這本戰國時期的書,和現代人有兩千多年的文化差距,
想藉由它從頭了解中醫,並不容易。
作者陳喜生一開始也是從《黃帝內經》讀起,但讀完發現,
自己只是死背,好像明白,但又不是真的很懂。
直到讀了清代醫書《四聖心源》,他才徹底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
《四聖心源》是由清代醫學家、乾隆御醫黃元御所著,
他消化整理了中國四大中醫典籍: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後完成,
因此取名為《四聖心源》。
這本書就是作者閱讀《四聖心源》後的心得總整理,
用大白話的比喻,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陰陽很難懂?《四聖心源》開篇就講陰陽。
火苗是陽,蠟燭是陰,人活著就像一根蠟燭,
有的人過度消耗,有火苗卻快沒蠟燭;有的人陽壽已盡,蠟燭卻還留一截。
所以,陽,就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陰陽合,身體才健康。
‧五行很難背?金木水火土,哪個剋哪個、哪個生哪個?
《四聖心源》作者黃元御只畫了一個圓,
就把五行如何影響你的五臟串在一起,不用死背也能記住。
‧了解酸甜苦辣鹹,中醫能用味道解決身體的問題。
《四聖心源.五味根原》特別解釋了:
苦能降火,不讓身體被燒乾,臟腑有所滋潤才會強健;
甜的食物多半有黏性,穩定氣血運行,還能拉住藥性不過激;
辣能活血行氣;還有一味,鹹,身體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把脈可以斷生死,中醫真的這麼神?
《四聖心源》特別描述了寸口脈法,每個位置對應不同器官,
把脈不是按著就好,有時要輕壓,有時要重按,
一個人還有多少餘命,看脈動就能判斷,
正常的脈搏得穩定,跳很大不見得好,若是突然漏拍或暫停,事情就大條了。
求醫、習醫都想知道答案的第一大哉問:中醫到底怎麼幫人看病?
一外二內三根四除,四大步驟缺一不可,
在沒有任何儀器的輔助下,精準判斷你哪裡出了毛病。
人的五臟六腑運作都有規律,就像四季流轉一樣,
所以中醫根本不神祕,而是一門科學。
最通俗醫書《四聖心源》總整理,
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 推薦序一 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讓學中醫更容易!/施昀廷
- 推薦序二 初學中醫的新方向─圓運動的中醫/孫茂峰
- 前言 以前沒看懂,這回真的弄懂了
-
第一章 不懂陰陽,中醫路上寸步難行
-
01 人的一生就像蠟燭在燃燒
-
02 初學者不要太在意五行生剋
-
03 五行的臟與解剖學的臟,不一樣
-
04 中氣─人能活著的原因
-
05 排尿和拉屎都順,就不容易生病
-
06 一年有四季,不同季節不同病
-
07 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
-
08 該用哪個湯方不能死背,看病人狀況
-
09 了解酸甜苦辣鹹,味道也能解決問題
-
10 想保平安,先爭一口「氣」
-
-
第二章 三指把脈斷生死,神醫這麼神?
-
11 把脈─第一個感覺很重要
-
12 最容易掌握的脈學─圓運動脈法
-
13 四季變化會影響人的脈象
-
14 人還有多少餘命,看脈動就能判斷
-
小結 從理論走向臨床─從拒絕死背開始學中醫
-
-
第三章 有時得補,有時得瀉,弄錯了,你當然會生病
-
15 最滋補的中藥,白飯
-
16 一外二內三根四除,中醫的看病過程
-
17 何時補陰、何時補陽?補錯了華佗也難救
-
18 人參殺人無罪,大黃救人無功
-
19 西醫說精神出狀況,中醫說你神驚
-
20 吃威而鋼治不舉,你在用性命換激情
-
21 腹痛,主因是氣血不通
-
22 腰痛,縱慾過度最傷身
-
23 熱就脫,冷就穿,中醫這樣治百病
-
24 人的血液網就是一棵大樹,根不能爛
-
25 遇上大出血,中醫只能乖乖投降?
-
26 治療便血與溺血的基本方法
-
27 我這樣治好了自己的失眠
-
28 正常的便便,應該長啥樣
-
29 尿病比便病更令中醫頭疼
-
30 反胃與便祕,居然是同一種病
-
31 運動後,不要馬上喝冰水
-
32 糖尿病與消渴,並不是同一種疾病
-
33 名醫最怕治咳嗽─難纏且不容易治癒
-
34 生吞蛔蟲卵,這種減肥法很要命
-
35 平常好好吃飯,月經不為病
-
36 坐月子不是迷信,養正氣、避外邪
-
- 後記 學習中醫很簡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