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普賢十大願」是非常好的管理學,
若能依此待人處事,定能成為讓部屬真心愛戴的領導者。
《華嚴經》是佛陀證道後,最初宣說的經典。佛陀將他體悟到的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理,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講說,是佛陀教法中的根本法輪。
普賢菩薩十大願,出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描述善財童子在遊歷參訪後,受學於普賢菩薩,成就佛道的修行內涵。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該實踐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啟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星雲大師探討在現代這個社會裡,如何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如何在修行道上堅定信念,讓願心昇華,終有一天必能圓滿「自他成就」的無上佛果,這才是普賢菩薩所以發下「十大願」的初衷與目標所在!
本書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概略講解《華嚴經》的傳譯、思想特色與生活修行。第二篇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編次,分別列舉說明十大願的現代意義與修持法門,闡釋佛教的管理哲學,鼓勵大眾依著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 給人方便)來行事,從自己做起,發願未來。
若能依此待人處事,定能成為讓部屬真心愛戴的領導者。
《華嚴經》是佛陀證道後,最初宣說的經典。佛陀將他體悟到的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理,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講說,是佛陀教法中的根本法輪。
普賢菩薩十大願,出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描述善財童子在遊歷參訪後,受學於普賢菩薩,成就佛道的修行內涵。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該實踐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啟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星雲大師探討在現代這個社會裡,如何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如何在修行道上堅定信念,讓願心昇華,終有一天必能圓滿「自他成就」的無上佛果,這才是普賢菩薩所以發下「十大願」的初衷與目標所在!
本書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概略講解《華嚴經》的傳譯、思想特色與生活修行。第二篇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編次,分別列舉說明十大願的現代意義與修持法門,闡釋佛教的管理哲學,鼓勵大眾依著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 給人方便)來行事,從自己做起,發願未來。
- 星雲大師略傳
- 編者的話
- 華嚴大意
- 一、《華嚴經》的傳譯
-
二、《華嚴經》的思想特色
-
(一) 四法界
-
(二) 法界緣起
-
- 三、《華嚴經》的生活修行
- 四、結語
- 普賢十大願
-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人格的尊重)
-
(一) 禮敬諸佛的意義
-
(二) 如何禮敬諸佛
-
(三) 禮佛的意義及功德
-
(四) 禮佛的感應
-
(五) 禮敬諸佛的現代意義──人格的尊重
-
-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語言的讚美)
-
(一) 稱讚如來的意義
-
(二) 語言讚歎的功德
-
(三) 語言的生活修行
-
-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結緣的實踐)
-
(一) 廣修供養的種類
-
(二) 廣修供養的功德
-
(三) 廣修供養的意義
-
(四) 如何實踐廣修供養
-
-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行為的改進)
-
(一) 懺悔業障的意義
-
(二) 反省自己的利益好處
-
(三) 生活中認錯反省的對象
-
(四) 生活中要發願未來
-
-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心意的淨化)
-
(一) 隨喜功德的意義
-
(二) 隨喜功德的好處
-
(三) 如何實踐隨喜功德
-
(四) 隨喜的功德利益
-
-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真理的傳播)
-
(一) 請轉法輪的意義
-
(二) 為什麼要請轉法輪?
-
(三) 歷代高僧大德如何轉法輪?
-
(四) 現代佛教徒如何傳播真理?
-
-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聖賢的禮遇)
-
(一) 請佛住世的緣起
-
(二) 聖賢的禮遇
-
(三) 如何請佛住世
-
-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智者的追隨)
-
(一) 向人間佛陀學習什麼?
-
(二) 向古今善知識學習什麼?
-
(三) 學習的精神與態度
-
(四) 做自己的善知識
-
-
第九大願、恆順眾生(民意的重視)
-
(一) 恆順眾生的意義
-
(二) 為何要恆順眾生?
-
(三) 恆順眾生的原則
-
-
第十大願、普皆回向(功德的圓滿)
-
(一) 回向的種類
-
(二) 如何回向
-
(三) 回向偈的種類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457/480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