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7877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著述在歷史地勾勒清楚近七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歷史的演繹與中國當代文學學科的建構過程,為認識中國當代文學學科歷史作參考的同時,側重圍繞如下一些相關的實質性問題,系統深入地討論各階段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情況:這一階段出現了哪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學史著作?它們體現著編纂者怎樣的文學史理念?編纂者在書寫過程中是如何處理文學/審美的標準與社會/政治之間關係的?編纂者通過文學史的書寫想解決什麼問題,達到怎樣的目標?從效果上看在多程度上實現了這些目標?編寫者在試圖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給我們提出了什麼新的問題?等等。
  • 關於書稿的通信(代序)/洪子誠、曾令存
  • 緒論
  • 第一章 「當代文學」的觀念及其歷史敘述的建構(1949-1978)
    • 第一節 《中國新文學史稿》與「當代文學」的誕生
      • 一 《中國新文學史稿》與《新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二 《史稿》的內容設計與作家選擇
      • 三 作為文學史寫作實踐的意義與影響
      • 四 「當代文學」的編寫預設與學科闡釋
    • 第二節 當代文學史敘述範式的構建與演化
      • 一 重估五四新文學價值
      • 二 新中國文學史觀的人民性
      • 三 人民性文學史觀的發展
      • 四 文藝人民性立場的馬克思主義追溯
    • 第三節 集體編寫與《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等史著
      • 一 不以「史」命名的第一本「當代文學史」
      • 二 文學史的集體編寫
      • 三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 四 主流文化立場的表達
      • 五 《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與《文學十年》
    • 第四節 激進文學史觀下的文學史撰述
      • 一 文學批評與當代文學史
      • 二 「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神話
      • 三 激進文藝思潮的歷史尋蹤
  • 第二章 「回歸五四」語境中的當代文學史編寫(1979-1989)
    • 第一節 80年代當代文學史編寫的知識語境
      • 一 「新啟蒙」視域中的文學版圖描繪
      • 二 幾部海外出版的現當代文學史
      • 三 「文學主體性」理論及「純文學」觀念構想
      • 四 當代文學史敘述的內部矛盾
    • 第二節 新時期早期的兩部文學史與一部思潮史
      • 一 當代文學史編寫工作的重啟
      • 二 《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的延續與超越
      • 三 《當代文學概觀》的『文學』史意識」
      • 四 《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正本清源
    • 第三節 從《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到《中國當代文學史》
      • 一 一部不斷修訂的當代文學史
      • 二 「新編本」的「新時期文學」概念
      • 三 「新編本」的「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敘述
      • 四 「新編本」的《史稿》痕跡
      • 五 當代文學史持續修訂的多重因素
    • 第四節 「重寫文學史」思潮中的當代文學史敘述實驗
      • 一 「重寫文學史」勢能的積聚
      • 二 被剝離出歷史的「當代」
      • 三 未完成的當代文學史編寫實驗
  • 第三章 當代文學史編寫的學科意識與多元格局(1990-2010)
    • 第一節 啟蒙的質疑與文學批評的分化
      • 一 後啟蒙時代的思想文化症候
      • 二 批評的功能分化與理論糾結
      • 三 當代文學史編寫的繁榮及原因
    • 第二節 《抗爭宿命之路》等「再解讀」思潮
      • 一 「再解讀」思潮及《再解讀》
      • 二 「後現代」文化理論的挪用
      • 三 從《抗爭宿命之路》到《經典再解讀》
      • 四 存在爭議的文學史敘述方式
    • 第三節 《中國當代文學史》(北大版)的學科意識
      • 一 史著與若干著述的鉤沉
      • 二 文學史觀念的制度層面演繹
      • 三 「新的歷史敘述」空間的拓展
      • 四 個人寫史的「期許與限度」
    • 第四節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的「民間」視角
      • 一 觀念體系的構建與編寫設想
      • 二 尋找被「遺忘」的文學世界
      • 三 重審文學的「民間」形態
      • 四 打開的與遮蔽的「當代」
    • 第五節 《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的啟蒙立場
      • 一 編寫的緣起與背景
      • 二 問題預設與分期法則
      • 三 「之」字形的當代文學發展史觀
      • 四 作家作品評析的突破與局限
    • 第六節 當代文學史編寫多元格局的形成
      • 一 三部《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當代」
      • 二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的「新元素」
      • 三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的觀念與視角
  • 第四章 當代文學史編寫與史料整理研究(2010-2019)
    • 第一節 當代文學史編寫的新狀態
      • 一 近十年來的當代文學史編寫
      • 二 面對史料的整理與甄釋
      • 三 告別「當代」的學科訴求
    • 第二節 《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的「折返」
      • 一 「從史料再出發」的編寫理念
      • 二 文學史敘述中的「文學史」
      • 三 史料選編中的問題意識
    • 第三節 《材料與注釋》的「延伸」與「終結」
      • 一 「後當代」的文學史編寫研究
      • 二 重返當代史的困難與嘗試
      • 三 「材料」的權重與詮釋的向度
      • 四 「微弱敘事」的文體與風格
  • 第五章 海外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一瞥(1949-2019)
    • 第一節 幾個與編寫相關的問題
      • 一 文學史編寫的「問題導向」
      • 二 「華裔學者」的雙重身份
      • 三 文學史敘述模式的「修復」
    • 第二節 從夏志清到司馬長風
      • 一 「冷戰時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 二 司馬長風的「回歸民族傳統」
      • 三 對文學思潮與文藝論爭的淡化
      • 四 「世界向度」與「文學性」
    • 第三節 林曼叔等《中國當代文學史稿》
      • 一 寫作、出版與相關評論
      • 二 現實主義文學史觀的構建與實踐
      • 三 當代作家的機制梳理與類別意識
      • 四 矛盾與裂縫及其他
    • 第四節 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 一 海外漢學家的文化身份與文學史立場
      • 二 當代文學「經典」的序列及其認證
      • 三 現代政治學與「習慣性標準」的作品詮釋
      • 四 充滿質疑與不確定性的文學史敘述
    • 第五節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一 「重寫」的海外迴響
      • 二 「何為文學史」的追問
      • 三 「世界中」的現代中國文學
      • 四 現代文學史再出發的可能性
  • 餘論 漸行漸遠的「當代」與「文學史」
  • 附錄 中國當代文學史出版情況(1949-2019)(內地部分)
  • 參考文獻
  • 後記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