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骨骼與大腦-人體動作超解構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70256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所有運動員和指導員必備的一本書~
透過【四姿勢理論】了解自己的身體,發揮最大潛力!
奧運指導員熱烈支持與推薦!

【本書特色】
◎詳細解說作者提出的「四姿勢理論」,帶領運動員超越自己,發揮最大潛力!
◎針對52種競賽項目,逐一解說四種身體類型的運動員該如何增進運動表現!
◎筆者親自描繪插圖,詳細說明不同身體類型的動作特性!

本書作者廣戶聰一在過去40年,作為整復師,曾為將近50萬人進行臨床治療。
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所有人都透過「五基準點」形成軸心,
並且有固定的身體使用方式以控制動作。
依據四個足底重心位置來分類人類的站立姿勢,
會發現人類的動作特性也依四種類型而各有各的特徵。
這就是本書即將為大家介紹的「四姿勢理論」。

◆「四姿勢理論」是什麼?
簡單來說,「四姿勢理論」是「依照各類型的規則去活動促使骨骼運動的關節,有助於將自身能力發揮至極限」的理論。
雖然所有人都由相同的構造組合而成,但最為自然且合理的身體使用方式因人而異,共分為四種(A1、A2、B1、B2),所有人都屬於這四種類型的其中一種。
充分發揮「四姿勢理論」的各類型特性,有助於讓自己更自然、合理、安定地使用身體,
不僅力量變得更強大,遇到突發狀況時也能及時應對,將自己原有的能力發揮至極致。

本書將運用「四姿勢理論」,
解說分屬四種不同身體類型的運動員,該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增進運動表現,
是每個運動員和指導員必備的人體理論聖經!
書中收錄52種競賽項目,包括:
田徑運動(短跑、中長跑、馬拉松、跨欄賽、跳遠、跳高、撐竿跳、鉛球、標槍、鐵餅、鏈球)╱游泳(捷泳、蛙泳、仰泳、蝶泳)╱體操(地板、跳馬、鞍馬、吊環、單槓)╱韻律體操╱角力╱擊劍╱拳擊╱划船╱自行車╱高山滑雪╱花式滑冰╱競速滑冰╱雪板╱冰上曲棍球╱曲棍球╱袋棍球╱網球╱桌球╱羽球╱排球╱籃球╱手球╱棒球╱壘球╱足球╱橄欖球╱美式足球╱高爾夫球╱劍道╱柔道╱空手道╱弓道╱運動攀登╱保齡球╱飛鏢╱健力
  • 前言
  • 關於本書
  • 第1章 引言──歡迎來到人體宇宙
    • 1 從四足行走,演化成雙足行走
    • 2 大腦穩定,身體跟著安定
    • 3 「站立姿勢」的研究結果
    • 4 從骨骼特性導引出「四姿勢理論」
    • 5 超過50萬人的臨床經驗是四種類型的最佳佐證
    • 6 任何領域都有流派之分
    • 7 行為模式因這四種類型而異!? ~醫生這麼說
    • 8 「四姿勢理論」不同類型的基本動作
  • 第2章 人體的構造
    • 1 「體幹」究竟是指哪個部位?
    • 2 不是肌肉,而是骨骼互相合作以促使身體活動
    • 3 透過理解構造以洞悉身體運動
    • 4 自然體站立
    • 5 嬰幼兒期在自然動作中成長
    • 6 「軸心」是理想的骨架連結
    • 7 在「頸部寬度」內移動的重要性
    • 8 在坡道和傾斜地面保持安定的站立方式、走路方式
    • 9 節奏與節拍
    • 10 體育運動練習的首要條件
  • 第3章 想像和感覺
    • 1 感覺重量
    • 2 重量訓練「無作用」才是正確的
    • 3 準備和啟動
    • 4 意識「間」的存在
    • 5 使用縫隙
    • 6 需要立體的想像力,而非單純平面
    • 7 處理球體的感覺
    • 8 掌控時間
    • 9 所謂「習慣」
    • 10 持續瞄準
    • 11 沒有五感,第六感無法運作
    • 12 動作與想像
    • 13 漫畫傳遞的運動真髓
  • 第4章 動作講座 解說篇‧插圖篇
    • 〔解說篇〕
      • 瞄準
      • 推蹬壓力
      • 面交換
      • 打造體幹空間
      • 變形(變體)
      • 固定
    • 〔插圖篇〕
      • 瞄準→推蹬壓力
      • 瞄準→面交換
      • 瞄準→打造體幹空間
      • 瞄準→變形
      • 瞄準→固定
      • 推蹬壓力→瞄準
      • 推蹬壓力→面交換(跳躍)
      • 推蹬壓力→面交換(非跳躍)
      • 推蹬壓力→打造體幹空間
      • 推蹬壓力→變形
      • 面交換→瞄準
      • 面交換→推蹬壓力
      • 面交換→打造體幹空間
      • 面交換→變形
      • 變形→瞄準
      • 變形→推蹬壓力
      • 變形→面交換
      • 變形→打造體幹空間
      • 固定
  • 第5章 競賽解析
    • 1 田徑運動〔短距離跑〕
    • 2 田徑運動〔中長距離跑、馬拉松〕
    • 3 田徑運動〔跨欄跑〕
    • 4 田徑運動〔跳遠〕
    • 5 田徑運動〔跳高〕
    • 6 田徑運動〔撐竿跳〕
    • 7 田徑運動〔鉛球〕
    • 8 田徑運動〔標槍〕
    • 9 田徑運動〔鐵餅〕
    • 10 田徑運動〔鏈球〕
    • 11 游泳〔捷泳〕
    • 12 游泳〔蛙泳〕
    • 13 游泳〔仰泳〕
    • 14 游泳〔蝶泳〕
    • 15 體操〔地板動作〕
    • 16 體操〔跳馬〕
    • 17 體操〔鞍馬〕
    • 18 體操〔吊環〕
    • 19 體操〔單槓〕
    • 20 韻律體操
    • 21 角力
    • 22 擊劍
    • 23 拳擊
    • 24 划船
    • 25 自行車
    • 26 高山滑雪
    • 27 花式滑冰
    • 28 競速滑冰
    • 29 雪板
    • 30 冰上曲棍球
    • 31 曲棍球
    • 32 袋棍球
    • 33 網球
    • 34 桌球
    • 35 羽球
    • 36 排球
    • 37 籃球
    • 38 手球
    • 39 棒球
    • 40 壘球
    • 41 足球
    • 42 橄欖球
    • 43 美式足球
    • 44 高爾夫球
    • 45 劍道
    • 46 柔道
    • 47 空手道
    • 48 弓道
    • 49 運動攀登
    • 50 保齡球
    • 51 飛鏢
    • 52 健力
    • 各競技的主要動作
  • 第6章 體能訓練
    • 1 何謂體能
    • 2 打造柔軟靈活的身體
    • 3 訓練員的職責所在
    • 4 根據身體變化和生活型態進行體能訓練
    • 5 個人最佳成績並非追求至高無上,而是「最適宜」
    • 6 運動員需要具備什麼
    • 7 挫折即是轉機
    • 8 何謂成長
    • 9 「享受」比賽的樂趣
    • 10 審視日常飲食
    • 11 水適能訓練
  • 第7章 致運動指導員
    • 1 要告訴運動指導員的幾件事
    • 2 如何與運動員相處
    • 3 指導兒童運動員時,「成長」比「輸贏」更重要
    • 4 資深運動員的任務
    • 5 日本「打造團隊」時所欠缺的東西
    • 6 日本人的特性
    • 7 恭敬行禮
    • 8 日本人的紀律
    • 9 武道與體育運動的差異
    • 10 身為日本人,不要以生理作為藉口
    • 11 日本人能獲得勝利
  • 結語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