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九四五離開朝鮮
從殖民者到敗戰民
日本人的雙重面貌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自「日韓合併」以來對朝鮮的殖民支配,上百萬隨帝國擴張渡過海峽至半島上落地生根的日本人,除了瞬間淪為戰敗國民,還必須面對被遣返回陌生故土的未知命運,不同的人在搭上離開朝鮮的返鄉船時,也有著不一樣的猶疑、難捨、掙扎及抉擇……
★詳細探討1945年日本人在朝鮮的戰敗及遣返經驗
★生動描寫曾經合併的日韓兩個民族在面臨光復與敗戰的分離時刻,人們採取的種種行動與恩怨情仇
時至今日,許多臺灣人對「灣生」的故事已不再陌生,甚至在臺日友好的時代氛圍下,殖民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終戰經驗,已經被視為是臺灣史的重要記憶。卻少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的同一天,同樣有一群人在朝鮮也面臨跟「灣生」相同的遣返命運。然而,因為韓日兩個民族難解的歷史恩怨,這群人在終戰時經歷的災難與衝突、返鄉後遭受的痛苦,始終被韓日兩國的歷史論述被抹除。本書是一位韓國學者重新挖掘這段兩國社會不願記憶的歷史,所留下的紀錄。
作者李淵植嘗試跳脫「日本人=殖民者」的簡單框架,重新爬梳史料、手記及回憶錄,透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講述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日本人如:朝鮮總督府高官、資本家、軍警、教師到一般市井小民,在帝國解體、殖民解放情勢下的終戰經驗。
日本帝國的落幕,一段敗戰民族的返鄉旅程
企圖早一步逃跑卻失敗的朝鮮總督夫人、為求生存不得不到朝鮮學生家中當女傭的老師、過去曾拷問過朝鮮民族運動分子必須面對清算的日籍警察、或是家族已在朝鮮紮根想盡辦法不被遣返,卻被過去友好的朝鮮朋友冷落、岐視……隨著美軍遣返政策逐漸底定,究竟該留下或離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日本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行動與遭遇。
然而,當日本人以歸返者(引揚者)身分回到日本後,迎接他們的並非祖國溫暖的懷抱,而是本土人民的歧視,他們被稱為帝國的「私生子」,就連日本政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照護物資及社會支援。在戰後的日本,將近六百萬人、飽受汙名的海外歸返者,以「戰爭受害者」之姿,爭取自己的權益,並要求政府補償在海外財產的損失。對他們而言,戰爭並未結束!
作者期望透過本書的各種故事,了解從朝鮮歸返的日本人所留下的歷史足跡,以及日本人在朝鮮的殖民經驗對日後韓日兩國造成的影響,從而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反省與對話。
◎致讀者
與解放後回到韓半島的人和離開韓半島的人糾纏在一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這本書編寫了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中,有關日本人離開韓半島的故事。總想著那天可以自由寫出不受圖表和註釋限制的文章,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僅僅能滿足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野心這點,也是一種安慰了。我相信歷史所乘載的敘事,也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即便有點冒昧,還是將這本書獻給世界。────李淵植이연식
從殖民者到敗戰民
日本人的雙重面貌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自「日韓合併」以來對朝鮮的殖民支配,上百萬隨帝國擴張渡過海峽至半島上落地生根的日本人,除了瞬間淪為戰敗國民,還必須面對被遣返回陌生故土的未知命運,不同的人在搭上離開朝鮮的返鄉船時,也有著不一樣的猶疑、難捨、掙扎及抉擇……
★詳細探討1945年日本人在朝鮮的戰敗及遣返經驗
★生動描寫曾經合併的日韓兩個民族在面臨光復與敗戰的分離時刻,人們採取的種種行動與恩怨情仇
時至今日,許多臺灣人對「灣生」的故事已不再陌生,甚至在臺日友好的時代氛圍下,殖民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終戰經驗,已經被視為是臺灣史的重要記憶。卻少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的同一天,同樣有一群人在朝鮮也面臨跟「灣生」相同的遣返命運。然而,因為韓日兩個民族難解的歷史恩怨,這群人在終戰時經歷的災難與衝突、返鄉後遭受的痛苦,始終被韓日兩國的歷史論述被抹除。本書是一位韓國學者重新挖掘這段兩國社會不願記憶的歷史,所留下的紀錄。
作者李淵植嘗試跳脫「日本人=殖民者」的簡單框架,重新爬梳史料、手記及回憶錄,透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講述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日本人如:朝鮮總督府高官、資本家、軍警、教師到一般市井小民,在帝國解體、殖民解放情勢下的終戰經驗。
日本帝國的落幕,一段敗戰民族的返鄉旅程
企圖早一步逃跑卻失敗的朝鮮總督夫人、為求生存不得不到朝鮮學生家中當女傭的老師、過去曾拷問過朝鮮民族運動分子必須面對清算的日籍警察、或是家族已在朝鮮紮根想盡辦法不被遣返,卻被過去友好的朝鮮朋友冷落、岐視……隨著美軍遣返政策逐漸底定,究竟該留下或離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日本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行動與遭遇。
然而,當日本人以歸返者(引揚者)身分回到日本後,迎接他們的並非祖國溫暖的懷抱,而是本土人民的歧視,他們被稱為帝國的「私生子」,就連日本政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照護物資及社會支援。在戰後的日本,將近六百萬人、飽受汙名的海外歸返者,以「戰爭受害者」之姿,爭取自己的權益,並要求政府補償在海外財產的損失。對他們而言,戰爭並未結束!
作者期望透過本書的各種故事,了解從朝鮮歸返的日本人所留下的歷史足跡,以及日本人在朝鮮的殖民經驗對日後韓日兩國造成的影響,從而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反省與對話。
◎致讀者
與解放後回到韓半島的人和離開韓半島的人糾纏在一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這本書編寫了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中,有關日本人離開韓半島的故事。總想著那天可以自由寫出不受圖表和註釋限制的文章,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僅僅能滿足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野心這點,也是一種安慰了。我相信歷史所乘載的敘事,也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即便有點冒昧,還是將這本書獻給世界。────李淵植이연식
- 推薦文/二戰結束初期失序世界的縮影 呂紹理
- 推薦文/敗戰後在朝日本人的背影 崔末順
- 推薦文/來自朝鮮而未完的旅程 林志宏
- 推薦文/「光譜」的日本認知 李正珉
- 推薦文/那麼多的在朝鮮日本人都到哪裡去了?-銘記光復的新方式 崔世勳
- 解放後韓半島內日本人的主要移動路徑圖
- 解放初期朝鮮行政區域表
- 前言:「扣留與逃亡」,「遣返與偷渡」的變奏曲
-
第一章 戰敗,意想不到的災難
-
一、朝鮮總督夫人船的返航
-
二、陌生的恐懼
-
三、湧向銀行窗口
-
四、街頭巷尾滿溢的物資
-
五、戰敗國民的自畫像
-
-
第二章 四面楚歌的朝鮮總督府
-
一、冷漠的日本政府
-
二、無能的朝鮮總督府
-
三、領導階層的衝突
-
四、用盡心機
-
五、金桂祚事件與日本接待女郎
-
六、日本人世話會,朝鮮總督府的變身
-
七、原罪招來的報復
-
-
第三章 站在留守或歸返十字路口上的日本人
-
一、不合時宜的朝鮮語學習熱潮
-
二、留守派與歸返派的較量
-
三、在港口被逮捕的漁業大亨
-
四、搭乘小偷船或是遣返船?
-
五、高呼掃蕩倭奴的朝鮮人
-
六、無法信任的占領軍
-
-
第四章 扣留、押送、逃亡的極限體驗
-
一、滿身刺青的露助
-
二、令人困擾的「當地籌集」
-
三、惹事生非的蘇聯軍與其走狗
-
四、被拖走的人和被留下的人
-
五、日本人也排斥的滿洲難民
-
-
第五章 埋怨被顛覆的世界
-
一、翻轉的命運
-
二、陌生的集體生活
-
三、刻骨銘心的生活落差
-
四、賣味之素的人們
-
五、「露助女郎」登場
-
六、堪察加漁夫與勞動貴族
-
七、「交出女人」遊戲及大逃亡
-
-
第六章 母國日本的背叛
-
一、遭受同胞欺凌的悲憤
-
二、名為引揚者的社會烙印
-
三、二十萬封湧進總理室的信
-
四、「戰爭受害者」的奇異論點
-
五、體驗和記憶的縫隙
-
-
第七章 「相遇」與「分手」,還有其他記憶
-
一、「倭奴」出沒風波的始末
-
二、承繼親日派系的謀利之徒
-
三、又一個報復的惡性循環
-
四、日本人最後的模樣
-
五、朝鮮,悔恨與思念之地
-
- 結語:跨越加害與被害的記憶
- 解說/從世界史與東亞史交互關聯與比較視角,來看二戰結束後日本帝國的崩解與東亞各地人民的遣返 林文凱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