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60198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費爾貝恩(1889-1964)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是英國獨立學派之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奠基者,對客體關係理論之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被譽為「客體關係理論之父」。
★在費爾貝恩的理論中,「關係」始終是人類心理和經驗的中心,他認為原慾基本上在尋求關係,而不是如佛洛伊德所言,是尋求享樂滿足。
★費爾貝恩的觀點描繪了一幅不同於古典理論的心靈圖像,並啟迪了後來許多理論的發展。

自1952年本書出版後,費爾貝恩對客體關係的重視已使精神分析學界把兒童對關係的需求視為發展的核心。他的客體關係理論闡述了一個精神結構模式,此一結構建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及重要他人相處經驗的內化和修改。同時他亦說明了自體(self)或自我(ego)如何在客體內化之後,以自我碎裂及潛抑痛苦內在客體關係等方式,去處理所有關係中皆無法避免的不滿足。

費爾貝恩的著作是許多學者研究的起點,如鮑比(Bowlby)的依附理論、剛特利普(Guntrip)和蘇特蘭(Sutherland)對自體的論述、狄克斯(Dicks)對婚姻的理解、肯柏格(Kernberg)對嚴重人格違常患者之治療、及米謝爾(Mitchell)的關係理論等。費爾貝恩的觀念已成為精神分析的中心;以致常被視為老生常談,我們很難相信在他那個時代,對關係的需求並不被認為是發展與治療的重心。

這本古典的文集,首次以平裝本發行,附有大衛.夏夫(David E. Scharff)與艾莉諾.費爾貝恩.比爾特斯(Ellinor Fairbairn Birtles)合寫的一篇緒論,這篇文章追溯費爾貝恩思想的起源並概述與現代理論的相關性,讓讀者對費爾貝恩的作品有新的認識。
  • 書封
  • 目錄
  • 譯者的話/劉時寧
  • 為什麼要讀費爾貝恩?/周仁宇
  • 前言/恩內斯特·瓊斯
  • 緒論
  • 第一部|人格的客體關係理論
  • I. 人格中的分裂因子(1940)
  • II. 修正精神病與精神官能症的精神病理學(1941)
  • III. 壞客體的潛抑與再現(特論「戰爭精神官能症」)(1943)
  • IV. 客體關係觀點的內在精神結構(1944)
  • V. 客體關係與動力結構(1946)
  • VI. 人格之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1949)
  • VII. 作者對人格結構觀點之發展概要(1951)
  • 第二部|臨床論文
  • I. 一位女性患者宗教幻想的記錄(1927)
  • II. 一位生殖器異常患者的分析(1931)
  • III. 國王之死對分析中之個案的影響(1936)
  • 第三部|其他論文
  • I. 以精神分析的觀點思考共產主義的社會學意義(1935)
  • II. 心理學——一個正規而被排斥的學科(1939)
  • III. 戰爭精神官能症——性質與意義(1943)
  • IV. 性罪犯的處遇與復健(1946)
  • 參考文獻
  • 索引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