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木刻版畫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成就輝煌,以「西廂」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且精品如雲,成為被廣泛模仿的經典,同時啟發了其他藝術媒材的創作與生產。
16-17世紀,蘇州是明代文化與藝術中心,兼具文人、職業畫家雙重身分的吳門畫家們──唐寅、仇英、錢穀、盛茂曄、殳君素、王文衡、程致遠等,都曾畫過「西廂」題材的作品,或為《西廂記》版畫插圖畫過樣稿。繪畫真跡流傳至今者雖然十分稀少,但從明末版畫插圖落款「仿」或「摹」之作品,可見其與吳門畫家的關聯性,呈現出重視山水元素的吳門繪畫風格,表現「蘇州派」版畫插圖特色。
18世紀蘇州版畫量產的特性,除了販賣給本地人、裝飾於會館、宅邸、宗教場所,以及酒店、茶樓等地之外,也能作為外來遊客的紀念品和工藝品,銷售、流傳到其它省份甚至國外。除了蘇州之外,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高密、上海等地,也都曾製作、生產以「西廂」為題材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18世紀著名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ucher)模仿了姑蘇版畫的故事及仕女圖,使得「中國風尚」在歐洲一時蔚為潮流。
本書從西廂記繪畫開始,進入中國版畫、年畫、「西洋鏡」畫片世界,一窺明清蘇州的名士風流、印刷產業,上百幅彩色圖版見證明清以來東西貿易、文化交流下的藝術盛宴!
16-17世紀,蘇州是明代文化與藝術中心,兼具文人、職業畫家雙重身分的吳門畫家們──唐寅、仇英、錢穀、盛茂曄、殳君素、王文衡、程致遠等,都曾畫過「西廂」題材的作品,或為《西廂記》版畫插圖畫過樣稿。繪畫真跡流傳至今者雖然十分稀少,但從明末版畫插圖落款「仿」或「摹」之作品,可見其與吳門畫家的關聯性,呈現出重視山水元素的吳門繪畫風格,表現「蘇州派」版畫插圖特色。
18世紀蘇州版畫量產的特性,除了販賣給本地人、裝飾於會館、宅邸、宗教場所,以及酒店、茶樓等地之外,也能作為外來遊客的紀念品和工藝品,銷售、流傳到其它省份甚至國外。除了蘇州之外,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高密、上海等地,也都曾製作、生產以「西廂」為題材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18世紀著名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ucher)模仿了姑蘇版畫的故事及仕女圖,使得「中國風尚」在歐洲一時蔚為潮流。
本書從西廂記繪畫開始,進入中國版畫、年畫、「西洋鏡」畫片世界,一窺明清蘇州的名士風流、印刷產業,上百幅彩色圖版見證明清以來東西貿易、文化交流下的藝術盛宴!
- 序/Christer von der Burg(馮德保)
- 自序
-
第一章 西廂記的形成、傳播和版畫插圖概要
-
第一節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
-
第二節 元朝王實甫《西廂記》
-
第三節 明清西廂記的發展―「場上戲」和案頭讀物
-
第四節 18、19世紀「折子戲」和地方戲曲的流行、對外傳播,以及20世紀的肯定
-
第五節 西廂記的藝術傳播―以版畫插圖為例
-
-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紀蘇州西廂記繪畫與版畫插圖
-
第一節 明、清蘇州社會、文化背景
-
第二節 「西廂」題材繪畫
-
第三節 《西廂記》版畫插圖
-
第四節 結論
-
-
第三章 十七、十八世紀「西廂」題材蘇州版畫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17世紀單一情節獨幅西廂記版畫―〈泥金報喜圖〉
-
第三節 康熙至雍正時期單一情節西廂記「洋風版畫」
-
第四節 康熙時期多情節獨幅西廂記版畫
-
第五節 多情節「舊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墨浪子本」及「桃花塢本」
-
第六節 多情節「新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丁卯新鐫本」與「十友齋本」
-
第七節 乾隆晚期及嘉慶初期西廂記版畫
-
第八節 結論
-
-
第四章 西廂記年畫、月份牌與「西洋鏡」畫片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強調「出口吉利,討人歡喜」的「西廂」題材年畫
-
第三節 追求「畫中有戲,百看不厭」的西廂記年畫
-
第四節 「西廂」題材月份牌畫
-
第五節 民歌時調及歌舞戲版畫(年畫)中的西廂記
-
第六節 西廂記「西洋鏡」畫片及類似風格年畫
-
第七節 結論
-
- 第五章 結語
-
附錄
-
附錄一 王實甫《西廂記》齣(出)目及內容簡介
-
附錄二 「舊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劇情曲文題款
-
附錄三 「新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劇情詩文題款
-
附錄四 中國年畫產地興衰表(初稿)
-
附錄五 《綴白裘》之《花鼓》劇〈花鼓曲〉
-
附錄六 湖州木刻〈採茶山歌〉
-
- 圖次及圖版出處
- 參考資料提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