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血火之舞:抗戰文學期刊與中國社會思潮(1931-1938)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900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以早期中國抗日文學領域內的四種思潮實踐案例:《絜茜》、《夜鶯》、《越風》與《吶喊(烽火)》期刊為代表,從辦刊者、思想、形式與狀況著手,概述早期抗戰文學期刊之格局特徵,藉以詮釋在抗戰前期進行轉型的文化特質。

該著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觀點,認為抗戰前期的文學思潮是從強調階級鬥爭到救亡圖存,再到超越差異的人道主義。
——已故中國研究泰斗、俄勒岡大學歷史系前榮休教授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

全書史識豐贍,論述詳實,誠為探討抗戰時期政治與文化互動的重要著作。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德威

著者立足《絜茜》、《夜鶯》、《越風》與《吶喊(烽火)》四種抗戰早期文學雜誌,爬羅剔抉,注重史料的發掘,追求學術研究的實事求是與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
——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秀明

全書文獻資料翔實,論述精闢,卻不失人文關懷。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鄺可怡

該著對左右陣營在意識形態的對峙,以及對左翼內部的傾軋,都能以堅實證據提出新觀點,從正面和側面闡發了「民族」、「國家」和「階級」錯綜複雜的關係與意義,豐富了近代中國新聞史的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教育部「玉山學者」李金銓

本書獨闢蹊徑,選取一個早該關注卻至今鮮有人提及的視角,即早期抗戰文學期刊進行考察。全書觀點鮮明、史料翔實、論著周詳,自成一家之言。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子善

該著以《絜茜》、《夜鶯》、《越風》與《吶喊(烽火)》四種刊物為對象,為讀者精心奉獻闡釋中國抗戰前期社會思潮的饗宴,不僅是對近代中國新聞史的研究,更是對中國近代政治、哲學與社會人文科學歷史的精闢總結。
——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 令狐萍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節 抗戰前期中國社會思潮述略
    • 第二節 期刊發展格局與抗戰前期中國社會思潮
  • 第二章 「第三黨」文學期刊的文化品行──《絜茜》月刊研究
    • 第一節 「三個」張資平
    • 第二節 作為話語實踐的「吶喊詩」
    • 第三節 「平民文藝」理想的破滅
    • 第四節 作為早期抗戰文學期刊的《絜茜》月刊之經驗與教訓
  • 第三章 「左翼」文學期刊的文化選擇──《夜鶯》月刊研究
    • 第一節 「被無視」的《夜鶯》
    • 第二節 《夜鶯》所刊載文章之文學與理論價值
    • 第三節 《夜鶯》月刊與「兩個口號」之爭
    • 第四節 《夜鶯》月刊之歷史價值
  • 第四章 官辦文學期刊的文化策略──《越風》月刊研究
    • 第一節 「以浙為主」與「昌明國粹」
    • 第二節 借古諷今:返祖民族主義、國難與救亡
    • 第三節 《越風》月刊之文學史、社會史與學術史地位
  • 第五章 人道主義文學期刊的文化立場──《吶喊(烽火)》週刊研究
    • 第一節 一份真實的《吶喊(烽火)》週刊
    • 第二節 「《吶喊(烽火)》作者群」
    • 第三節 《吶喊(烽火)》週刊所刊發文章之特色
    • 第四節 《吶喊(烽火)》週刊之歷史地位問題
  • 第六章 結語:超階級、民族救亡與人道主義──論戰爭語境下的話語權力及其書寫範式
    • 第一節 對「階級性」的超越
    • 第二節 實質性的變化:從「民族救亡」到「人道主義」
    • 第三節 媒介議程/公共議程:戰爭語境中話語權力之書寫範式
  • 尾聲:1938年以後
  • 代後記:繁霜盡是心頭血,革命自有後來人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