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非暴力抗爭:1977—2019臺灣社會運動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958690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西方民主國家中都是相對少見的。作者蘇佳善曾任警務人員,後轉至內政部參與管理社團的工作,參與管理示威人群、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因工作關係得以長期觀察臺灣逾30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
  在本書中,蘇佳善爬梳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9年集會遊行逾19萬3千餘次統計資料、人民團體統計資料、政黨統計資料、中央選舉委員會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司法院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並蒐集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獻、訪談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篩選較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就臺灣解嚴前後社會運動發展的演進,進行整理、分析、比對與歸納。他期待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運動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 推薦序 深入剖析臺灣社會運動發展的全貌/朱金池
  • 推薦序 見證解謎臺灣經驗/江明修
  • 推薦序 體制外促成社會變遷之策略與觀察/何明修
  • 推薦序 社會運動帶來新的價值―以反對浮濫土地徵收抗爭為例/徐世榮
  • 推薦序 彌足珍貴的臺灣和平抗爭經驗/陳健民
  • 推薦序 加速民主、自由及開放的臺灣社會運動經驗/陳國恩
  • 推薦序 社會運動的重要啟發/謝立功
  • 導讀/歐陽新宜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 第一節 概念的界定
    • 第二節 社會運動理論
    • 第三節 非暴力抗爭理論與文獻
    • 小結
  •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第三節 概念化與操作化
  • 第四章 臺灣社會運動的特徵
    • 第一節 社會運動非暴力化
    • 第二節 社會運動頻繁化
    • 第三節 社會運動多樣化
  • 第五章 社會運動非暴力化因素分析
    • 第一節 環境因素
      • 一、全球非暴力抗爭運動
      • 二、全球非暴力抵抗變化趨勢
    • 第二節 政府治理
      • 一、威權政體時期聚眾活動處理原則
      • 二、民主政體時期集會遊行處理原則
    • 第三節 群眾認知
      • 一、非暴力抗爭理論的引進與實踐
      • 二、非暴力抗爭的深耕培育
      • 三、社運領袖菁英對臺灣非暴力抗爭觀點
      • 小結
    • 第四節 非暴力抗爭因素分析
      • 一、非暴力抗爭指數
      • 二、政黨輪替前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 三、政黨首度輪替後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 四、政權二度輪替後非暴力抗爭社會運動因素分析
      • 小結
  • 第六章 社會運動頻繁化因素分析
    • 第一節 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階段
      • 一、1977年至1987年(萌芽時期)
      • 二、1988年至1999年(成長時期)
      • 三、2000年至2018年(新型態社會運動)
    • 第二節 集會遊行法制化
      • 一、司法院釋字第445號解釋
      • 二、司法院釋字第718號解釋
    • 第三節 結社限制的鬆綁
    • 第四節 保障言論自由
  • 第七章 社會運動多樣化因素分析
    • 第一節 社會運動運用網際網路的擴大效應
      • 一、全球化網絡社會之崛起
      • 二、西方社會運動經驗的啟發
      • 三、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
    • 第二節 社會運動活動性質與類型
    • 第三節 集會遊行法的違憲解釋
    • 第四節 言論自由的解禁
      • 一、司法院釋字第445號解釋
      • 二、司法院釋字第644號解釋
      • 三、刑法第100條修法的政治意涵
    • 第五節 新興網路社會運動模式
      • 一、全球化社群媒體的力量
      • 二、「複製社會運動」
  • 第八章 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活動的連鎖效應
    • 第一節 政治選舉活動頻繁
      • 一、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 二、省長、直轄市長暨縣、市長選舉
    • 第二節 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的關聯性
      • 一、中央政治選舉活動與集會遊行的因素分析
      • 二、地方政治選舉與集會遊行活動的因素分析
    • 第三節 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的集會遊行
  • 第九章 非暴力抗爭
    • 第一節 戒嚴時期
      • 中壢事件(1977年)
      • 美麗島事件(1979年)
      • 中正機場事件(1986年)
      • 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1986年)
    • 第二節 民主政治時期
      • 台灣農民運動(1988年)
      • 野百合學運(1990年)
      • 反閱兵、廢惡法運動(1991年)
      • 反核運動(1986年至2019年)
      • 百萬人民倒扁行動(2006年)
      • 大埔事件(2010年至2014年)
      • 洪仲丘事件(2013年)
      • 太陽花學運(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
      • 323占領行政院事件(2014年)
      • 330反服貿遊行活動(2014年)
      • 臺灣反年金改革行動(2016年9月3日至2018年4月26日)/軍公教反汙名要尊嚴九三大遊行(2016年)
      • 419反年金改革抗議(2017年)
      • 退伍軍人主導的八百壯士衝突案(2018年)
  • 第十章 結論
    • 第一節 主要發現
    • 第二節 臺灣社會運動案例的政治意涵
    • 第三節 與社會運動理論的文獻對話
  • 誌謝辭
  • 參考文獻
  • 附錄 總統府前廣場大型集會遊行―1980年代遊行至2020年社會運動
    • 1980年代遊行
    • 1990年代遊行
    • 2000年代遊行
    • 2010年代遊行
    • 2020年代遊行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