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世紀以來,向「學術期刊」投稿並發表論文業已成為不同領域眾多學術工作者日思夜夢卻難以揮之即去的暗影,而其「篇數」與「點數」(影響係數)的重要性則久已凌駕研究發現或成果之學術意涵,成為謀求學術地位與身分的捷徑與門路,功利導向甚濃。
但學術期刊真的只是學術工作者的「發表工具」?其「學術性」為何?內在結構與運作流程以及外在體系的相關鍊結組件又為何?投稿人面對高退稿率的現況要如何自處?其所書寫之學術論著有何體例規範必須遵循?
本書有意探索此一「學術黑盒子」的真實面貌,旨在揭櫫「學術期刊」涉及之寫作、投稿與審稿諸多考量,並以實例說明投稿人如何得與「學刊編輯委員會」(含主編與匿名評審)互動,藉此示範、闡述、釋疑向「學術期刊」投稿此一歷程可能含括之眾多內在元素。
但學術期刊真的只是學術工作者的「發表工具」?其「學術性」為何?內在結構與運作流程以及外在體系的相關鍊結組件又為何?投稿人面對高退稿率的現況要如何自處?其所書寫之學術論著有何體例規範必須遵循?
本書有意探索此一「學術黑盒子」的真實面貌,旨在揭櫫「學術期刊」涉及之寫作、投稿與審稿諸多考量,並以實例說明投稿人如何得與「學刊編輯委員會」(含主編與匿名評審)互動,藉此示範、闡述、釋疑向「學術期刊」投稿此一歷程可能含括之眾多內在元素。
- 致謝詞
- 摘要
-
第一章 緒論:本書問題意識與寫作緣起
-
第一節 前言:本章緣起與概述
-
第二節 學術期刊(以下簡稱「學刊」)相關專著與本書問題意識
-
第三節 本書作者開授學刊相關課程的經驗
-
第四節 本書作者的寫/投/審稿背景
-
第五節 本書章節
-
第六節 本書研究限制
-
-
第二章 學刊之定義、流變與生態鍊結
-
第一節 前言:本章概述——論文登上學刊的「虛榮感」
-
第二節 定義學術期刊(即「學刊」)
-
第三節 學刊出版之勃興演變
-
第四節 學刊之相關生態鍊結系統(ecosystem)
-
第五節 本章小結:學刊發展的未來——以「投稿人」與「學刊」互動為中心的開放式學術傳播型態
-
-
第三章 學刊之內部管控機制:同行/儕審查、編輯委員會、稿件處理流程與審查人
-
第一節 前言:本章概述——學刊審查機制
-
第二節 學刊審查制度之建立:「匿名同行/儕」評議模式
-
第三節 學刊編輯委員會(以下簡稱「編委會」)之組成與任務
-
第四節 學刊稿件處理與審查流程
-
第五節 學刊「審查人」的角色與任務
-
第六節 本章小結:展望未來與「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
-
-
第四章 投稿人的心理適應:寫作、投稿、修改與退稿
-
第一節 前言:本章概述——自我調適的重要性
-
第二節 學刊論文寫作與投稿前的心理整備
-
第三節 修改投稿論文的心理調適
-
第四節 收到退稿信函後的信心重建
-
第五節 本章小結:從心理適應到寫作能力的自我調整
-
-
第五章 學刊/術寫作之體例(style)特色與學術意涵
-
第一節 前言:本章概述——學刊/術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
第二節 一般寫作體例與專業寫作體例
-
第三節 學刊/術寫作的「學術性」
-
第四節 以「敘事論」為基礎的學刊/術寫作提議
-
第五節 本章小結:反思與檢討——試析學術寫作「學術性」之多樣性
-
-
第六章 從寫稿、投稿、審稿到發表學刊論文:實例釋疑
-
第一節 前言:本章概述——從R. L. Glass 主編虛擬的一封信函談起
-
第二節 階段一之「發想」與「萌芽」(構思「人文取向」的內涵)
-
第三節 階段二之「寫稿」與「投稿」(從年會宣讀到初擬學刊論文)
-
第四節 階段三之「審稿」與「回應」(「心靈相契」之評審歷程)
-
第五節 第四階段之「通過」與「刊出」(以「人老傳播」取代「老人傳播」)
-
第六節 本章小結:從發想構思到審查通過的漫長學術投稿歷程
-
-
第七章 結論:學刊的知識轉換與倫理守則
-
第一節 前言:本章概述——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宣示
-
第二節 本書摘述與整理:學刊知識鍊結的相關組件
-
第三節 知識的轉移:內隱知識(即默識)的外顯化
-
第四節 學刊發表的學術倫理議題
-
第五節 本章概述與全書總結:多元發展時代的學刊角色
-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 英文版權同意書
- 附錄二 投寄《中華傳播學刊》之一稿(初稿)
- 附錄三 投寄《中華傳播學刊》之三稿(接受稿)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