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地形學被稱為地質學的最後一章,也是地理學的第一章,是探討地表的起伏、成因與人們如何利用的學門。地形學對自然地理而言,是主要的知識架構之一,提供我們系統研究地球科學與人地互動的基礎概念。
地表的地形作用改變了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表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面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
【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
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致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出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合作出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家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了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致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地表的地形作用改變了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表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面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
【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
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致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出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合作出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家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了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致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
第1章 簡介
-
1.1 問題
-
1.2 前言
-
1.3 地形學的基本特質
-
1.3.1 地形學的基本概念
-
1.3.2 地質年代
-
1.3.3 地形學的基本要素
-
1.3.4 時間與地形演育
-
-
1.4 地形學的發展
-
1.4.1 地形學演進過程
-
1.4.2 地形的演育
-
1.4.3 閾值
-
1.4.4 地形學的動態平衡概念
-
-
1.5 地形學研究的近代發展
-
1.5.1 地形學的應用
-
1.5.2 研究的發展
-
1.5.3 研究的方法與技能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2章 地表組成物質
-
2.1 問題
-
2.2 前言
-
2.3 礦物
-
2.3.1 礦物的特性
-
2.3.2 造岩礦物
-
-
2.4 岩石
-
2.4.1 火成岩與岩漿
-
2.4.2 沉積岩
-
2.4.3 變質岩
-
2.4.4 辨識岩石
-
-
2.5 礦產資源
-
2.5.1 礦產
-
2.5.2 能源資源與化石燃料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3章 構造地形
-
3.1 問題
-
3.2 前言
-
3.3 地球的內營力作用
-
3.3.1 地球內部構造
-
3.3.2 內營力作用
-
3.3.3 大陸漂移學說
-
3.3.4 海底擴張學說
-
3.3.5 造山與碰撞運動
-
3.3.6 板塊運動
-
-
3.4 褶皺、斷層與節理
-
3.4.1 褶皺地形
-
3.4.2 斷層的分類
-
3.4.3 活動斷層
-
3.4.4 活動斷層的分類
-
3.4.5 斷層地形
-
3.4.6 構造地形演育
-
3.4.7 節理與線型
-
-
3.5 構造運動現象
-
3.6 臺灣的構造地形
-
3.6.1 臺灣的大地構造背景
-
3.6.2 構造地形
-
3.6.3 臺灣的地形分區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4章 風化與侵蝕
-
4.1 問題
-
4.2 前言
-
4.3 風化作用
-
4.3.1 物理(機械)風化作用
-
4.3.2 化學風化作用
-
4.3.3 風化產物
-
4.3.4 風化速率
-
4.3.5 成土作用
-
4.3.6 土壤的特性
-
-
4.4 侵蝕作用
-
4.4.1 侵蝕
-
4.4.2 土壤侵蝕與萬用土壤沖蝕公式
-
-
4.5 邊坡地形
-
4.5.1 邊坡系統
-
4.5.2 邊坡發育
-
-
4.6 臺灣的風化與侵蝕個案
-
4.6.1 野柳
-
4.6.2 泥岩惡地地形
-
4.6.3 礫岩惡地地形
-
4.6.4 季風帶的風化、侵蝕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5章 海岸地形
-
5.1 問題
-
5.2 前言
-
5.3 海岸地帶
-
5.4 海水作用
-
5.4.1 波浪
-
5.4.2 潮汐
-
5.4.3 海流
-
-
5.5 海水面變遷
-
5.6 海岸的侵蝕地形
-
5.7 海岸的堆積地形
-
5.8 生物性海岸
-
5.8.1 珊瑚礁海岸
-
5.8.2 藻礁海岸
-
-
5.9 世界典型的海岸
-
5.9.1 構造性海岸
-
5.9.2 進夷、退夷海岸
-
5.9.3 岬灣海岸
-
5.9.4 峽灣海岸
-
5.9.5 其他主要特殊海岸
-
-
5.10 臺灣的海岸地形
-
5.10.1 北部岬灣海岸
-
5.10.2 東部斷層海岸
-
5.10.3 南部珊瑚礁海岸
-
5.10.4 西部隆起海岸
-
-
5.11 島嶼
-
5.11.1 島嶼
-
5.11.2 火山島、構造運動島
-
5.11.3 大陸島
-
5.11.4 珊瑚礁島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6章 河流地形
-
6.1 問題
-
6.2 前言
-
6.3 河川水文的特徵
-
6.3.1 河流作用過程
-
6.3.2 河流侵蝕與搬運
-
6.3.3 水流動的類型
-
6.3.4 河川襲奪
-
6.3.5 河川的均夷剖面
-
-
6.4 水循環與河川的作用
-
6.4.1 侵蝕
-
6.4.2 河谷之發育
-
6.4.3 河谷之類型
-
-
6.5 河川輸沙
-
6.6 河流侵蝕循環
-
6.6.1 河流演育模式
-
6.6.2 河流侵蝕模式
-
-
6.7 河川計測
-
6.7.1 流域與集水區
-
6.7.2 水系型態
-
6.7.3 河川級序
-
6.7.4 地形參數
-
-
6.8 河流地形
-
6.8.1 侵蝕地形
-
6.8.2 堆積地形
-
-
6.9 臺灣的河流地形
-
6.9.1 臺灣的水文特徵
-
6.9.2 臺灣的河川輸沙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7章 石灰岩地形
-
7.1 問題
-
7.2 前言
-
7.3 石灰岩的特色
-
7.3.1 石灰岩的形成
-
7.3.2 石灰岩地形的形成條件
-
7.3.3 溶蝕作用與沉澱、堆積作用
-
7.3.4 石灰岩的分類
-
-
7.4 石灰岩地形
-
7.4.1 石灰岩地下地形
-
7.4.2 石灰岩地表地形
-
7.4.3 溶蝕地形與氣候關係
-
-
7.5 石灰岩地形的演育
-
7.5.1 石灰岩的地形循環
-
-
7.6 世界的石灰岩區
-
7.7 臺灣的石灰岩地形
-
7.7.1 西南部的石灰岩
-
7.7.2 墾丁高位珊瑚礁
-
7.7.3 太魯閣峽谷的變質石灰岩
-
7.7.4 藻礁
-
7.7.5 燕巢雞冠山
-
7.7.6 壽山
-
7.7.7 石灰岩的開採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8章 乾燥與風成地形
-
8.1 問題
-
8.2 前言
-
8.3 乾燥地形
-
8.3.1 乾燥地形的形成因子
-
8.3.2 乾燥地形之特性
-
8.3.3 乾燥地形之發育
-
-
8.4 典型的乾旱區
-
8.4.1 撒哈拉沙漠
-
8.4.2 阿拉伯沙漠
-
8.4.3 智利
-
-
8.5 風成地形
-
8.5.1 風的作用力
-
8.5.2 風蝕地形
-
8.5.3 風積地形
-
-
8.6 臺灣的風成地形
-
8.6.1 海岸沙丘
-
8.6.2 河口沙丘
-
8.6.3 富貴角的風蝕岩塊-風稜石
-
-
8.7 防風治沙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9章 第四紀與冰河地形
-
9.1 問題
-
9.2 前言
-
9.3 第四紀
-
9.4 第四紀與冰河期
-
9.4.1 冰河期
-
9.4.2 海水面變遷
-
9.4.3 氣候變遷的影響
-
9.4.4 年表與校準
-
9.4.5 岩層層序與紋層法
-
9.4.6 定年的方法
-
-
9.5 冰河地形與環境
-
9.5.1 冰河的分類
-
-
9.6 冰河的運動
-
9.6.1 冰川的平衡
-
9.6.2 冰河的移動
-
-
9.7 冰河的侵蝕作用與地形
-
9.7.1 冰河的侵蝕作用
-
9.7.2 冰河的侵蝕地形
-
-
9.8 冰河的堆積作用與地形
-
9.8.1 冰河的堆積作用
-
9.8.2 冰河的堆積地形
-
-
9.9 冰緣地形
-
9.9.1 冰緣的定義
-
9.9.2 冰緣的特性
-
9.9.3 主要的冰緣地形
-
9.9.4 冰緣地區的地形作用
-
-
9.10 臺灣的冰河地形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10章 火山地形
-
10.1 問題
-
10.2 前言
-
10.3 火山作用
-
10.3.1 火山的形成
-
10.3.2 岩漿與火山
-
10.3.3 火山的分類
-
10.3.4 火山伴生現象及地形
-
-
10.4 火山與人類的關係
-
10.4.1 後火山活動
-
10.4.2 火山對人類的影響
-
-
10.5 臺灣的火山地形
-
10.5.1 陽明山火山
-
10.5.2 澎湖的火山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11章 應用地形
-
11.1 問題
-
11.2 前言
-
11.3 應用地形學的概念
-
11.3.1 應用地形學的內涵與分支
-
11.3.2 應用地形學的研究方法
-
-
11.4 地形學的應用
-
11.4.1 地形學應用的方向
-
11.4.2 天然災害
-
11.4.2 環境監測
-
11.4.3 環境模擬
-
11.4.4 環境影響評估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12章 地勢分析
-
12.1 問題
-
12.2 前言
-
12.3 地形單元
-
12.4 地形圖與地形判讀
-
12.5 地貌製圖
-
12.5.1 地貌圖的內涵
-
12.5.2 地貌圖的繪製
-
12.5.3 地貌圖的讀圖
-
-
12.6 數值地形模型.
-
12.6.1 測量方法與工具
-
-
12.7 地形判釋
-
12.7.1 地形圖的應用
-
12.7.2 工程環境與潛在災害之評估
-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第13章 地景保育
-
13.1 問題
-
13.2 前言
-
13.3 地景
-
13.3.1 地景的特性
-
13.3.2 地景的組成
-
13.3.3 地景多樣性
-
13.3.4 地景的分級
-
-
13.4 臺灣地景保育歷程
-
13.5 人類世地形學
-
13.6 關鍵帶的保育
-
13.7 小結
-
習作
-
專有名詞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專有名詞索引
- 圖片來源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601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