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地震及宏微观前兆揭示

出版日期
2018/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56436260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系统介绍了与地震前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理论,地震发生、发展的成因与机理,构造地震与构造应力场,地震宏观前兆,地震微观前兆,中国特色防震减灾的预测预报方法等。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地球及其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 第二节 地震及相关概念
    • 第三节 地震灾害的类别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 第四节 地壳活动和我国地震活动分布的特征
    • 第五节 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前兆
    • 第六节 地震预测方法及灾害的有效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一编 地震发生、发展的成因与机理探析
    •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形成
      • 第一节 板块构造
      • 第二节 地震和板块构造
      • 第三节 板块运动
      • 第四节 板块构造与内力地质作用
      • 第五节 影响地震的外界因素
    • 第三章 地球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
      • 第一节 地质作用
      •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规律与地震地质
      • 第四节 岩层产状
      • 第五节 褶皱构造
      • 第六节 断裂构造
    • 参考文献
  • 第二编 构造地震与构造应力场
    • 第四章 构造地震的理论成因综述
      • 第一节 地震的发生与作用概述
      • 第二节 现阶段构造地震的成因理论
    • 第五章 地质力学与构造应力场
      • 第一节 地质力学概述
      • 第二节 地球自转与构造应力
      • 第三节 构造应力
      • 第四节 板块内的构造应力场
      • 第五节 我国现代地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
      • 第六节 中国地震活动的分区
      • 第七节 应力场的应力种类和破裂构造形式
    • 参考文献
  • 第三编 地震宏观前兆
    • 第六章 地下水宏观异常
      • 第一节 历史上地震与地下水的关系
      • 第二节 地下水的种类和异常的宏观现象
      • 第三节 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典型实例
      • 第四节 唐山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
      • 第五节 松潘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
      • 第六节 龙陵地震地下水宏观前兆
      • 第七节 地震前地下水异常及水质变化的停留时间与地下水异常的识别
      • 第八节 观测井(孔)的观测仪及方法
    • 第七章 强烈地震动物异常宏观前兆
      • 第一节 古今中外地震异常反应
      • 第二节 动物异常反应实例
      • 第三节 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关系
    • 第八章 地震前植物宏观异常
      • 第一节 历史记载的震前植物异常
      • 第二节 可能引起植物异常的其他因素
      • 第三节 植物异常的分析和识别
    • 第九章 震前中长期异常
      • 第一节 干旱与地震
      • 第二节 洪涝与地震
      • 第三节 东亚大气环流与地震
      • 第四节 利用气象因子做中长期地震的可能性
      • 第五节 太阳活动与地震
    • 第十章 临震气象异常
      • 第一节 临震时的地声
      • 第二节 临震时的地光现象
      • 第三节 地震前电磁波现象
      • 第四节 临震时的大风、降水
      • 第五节 临震时的热异常
      • 第六节 地气现象
      • 第七节 临震时大气浑浊
      • 第八节 利用临震气象异常和突变预报地震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编 地震微观前兆
    • 第十一章 微观前兆观测仪器设备
      • 第一节 地震仪
      • 第二节 地震观测
      • 第三节 地下水中氡气的测量
      • 第四节 地壳形变的观测方法和仪器
      • 第五节 日本对地壳变形的部分观测经验
    • 第十二章 群测群防自制仪器
      • 第一节 地震区人民自制“土”地震报警器
      • 第二节 地应力观测方法
      • 第三节 土地电
      • 第四节 地磁
    • 第十三章 唐山地震微观前兆
      • 第一节 地应力
      • 第二节 土应力
      • 第三节 土地电
      • 第四节 土地磁
      • 第五节 地下水氡含量
      • 第六节 地变形
      • 第七节 唐山地震的基本情况及余震
    • 第十四章 松潘地震微观前兆
      • 第一节 地震概况
      • 第二节 地应力
      • 第三节 土应力
      • 第四节 土地电
      • 第五节 磁偏角
      • 第六节 地倾斜
      • 第七节 水氡
      • 第八节 重力
      • 第九节 波速比
      • 第十节 松潘地震微观异常特征
    • 第十五章 龙陵地震微观前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地应力
      • 第三节 土地电
      • 第四节 水氡
      • 第五节 地磁
      • 第六节 重力
      • 第七节 地变形
    •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测创新探索
      • 第一节 地应力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预测
      • 第二节 地磁异常预报地震要素
      • 第三节 地变形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
    • 第十七章 渐近式预测地震是具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
      • 第一节 渐近式地震预测工作的要求与内容
      • 第二节 地震预报工作的制度与权限
      • 第三节 唐山地震的中期预报
      • 第四节 唐山地震的预防及短期分析情况
      • 第五节 松潘地震的中期预报
      • 第六节 松潘短期预报及其对策
      • 第七节 龙陵地震中期预报对策
      • 第八节 短临预报对策
    • 参考文献
  • 第五编 中国特色防震减灾的预防预报方针方法
    • 第十八章 地震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法
      • 第一节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規定
      • 第二节 防震减灾工作的方法措施
    • 第十九章 李四光论地震
      • 第一节 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 第二节 地震预测
      • 第三节 地震地质是地震工作的基础
      • 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
      • 第五节 地震地质工作就是要确定地震危险区
      • 第六节 强烈地震发生在地质构造带
      • 第七节 预报地震需要重视地应力方法
      • 第八节 地应力测量
      • 第九节 关于大力加强某些地区地震地质工作的意见
    • 参考文献
  • 第六编 结语
    • 第二十章 地震预测预警的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表1 1975-2007年我国预测的地震名单
  • 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