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顯示作者長期的學術深願與文化關懷。「心之無對性」的視角淵源於唐君毅,啟發於譚家哲,除正面慧解孔、孟的相關經典文本,亦從對反端入手,如先秦法家重國失人,或後世詮釋孟子人性論的誤解,組織為一正一反的論述架構。然論、孟文本,歷解的釋義與當代的研究汗牛充棟,考驗作者以一舉多、化繁為簡的篩選本事;並加入跨文化的系統對照下關鍵詞的轉譯問題。全書娓娓闡發深會,層層轉進辨析,選材極見其心思的縝密與判讀的功力。作者深詮體知之妙,亦有引例糾謬之功。以平實流暢的行文,予以經綸;以慢燉出細活的作法,予以澄清,最後都能綰合在核心主軸上。
如今詮釋學與多元文化當道,側重相對性,或以身體觀反思心性論之偏限,或以情境心取代無限心的向度。值此之際,重談心之無對性,力揭先秦儒學對人類文化殊勝懿美的貢獻,用以攔截後現代,與本來面目再次相遇,不啻七絃上的泠泠松風!
如今詮釋學與多元文化當道,側重相對性,或以身體觀反思心性論之偏限,或以情境心取代無限心的向度。值此之際,重談心之無對性,力揭先秦儒學對人類文化殊勝懿美的貢獻,用以攔截後現代,與本來面目再次相遇,不啻七絃上的泠泠松風!
-
緒論
-
一、文化學視野的開啟
-
二、文化比較與「心」的意涵
-
三、本書架構與內容概述
-
-
第一章 唐君毅文化理論探微—《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論心的型態
-
一、引言:文化理論的必要與困難
-
二、當代新儒家的文化理論模型
-
三、唐君毅的學思歷程
-
四、道德理性的體悟
-
五、心之型態特性的提出與心之性情
-
六、小結:唐君毅文化理論的成績
-
-
第二章 《論語》中孔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
一、引言:孔子在文化史的定位問題
-
二、生存問題中之無對性:回應貧富問題的兩種方式
-
三、生死問題中之無對性:生命意義的了悟
-
四、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 I:「孝」的諸面向及意義
-
五、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 II:「無我」的三個層次
-
六、人與自然的和諧:仁知與山水
-
七、人的崇高性:體證天道天命與「祭神如神在」
-
八、人格型態中之無對性:終始在學與心之在其自己
-
九、小結:以自證慧而成共命慧
-
-
第三章 分論 I:法家與儒家「人與國家」論述型態的差異
-
一、引言:從韓非的學脈談起
-
二、韓非對儒家的批判
-
三、韓非對「國家與人」的構想
-
四、先秦儒家關於「人與國家」的體認
-
五、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 I
-
-
第四章 《孟子》中孟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
一、引言:另一個貫通孟子思想主軸的嘗試
-
二、生命方向與行為原則之無對性:闢楊、墨與義利之辨
-
三、立國型態之無對性:王霸論
-
四、行善動力之無對性:性善論
-
五、工夫論與人的無限性:知言養氣
-
六、餘論:《孟子》中「善」與「萬物」的意義
-
-
第五章 分論 II:「人性論」論述原則之批判與訾應—從《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的異解談起
-
一、引言:從一個未決章句看「人性論路向」的分歧
-
二、「天下之言性」章異疏會詮
-
三、後世釋孟子「性善」義辨謬
-
四、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 II
-
-
綜論
-
一、心之譯詞與「欲」的問題
-
二、另一個語詞對譯與交鋒的案例:「性」
-
三、一個主題式差異的案例:生死問題
-
四、心之無對性與群體的客觀性問題
-
五、從「中庸」論崇高性與超越性問題
-
六、「學」與「孝」、「仁」的提出
-
- 後記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514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